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重庆市“一圈两翼”企业法人单位分布特征简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7月4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实施“一圈两翼”战略布局是落实“314”总体部署的具体措施,分析重庆市企业法人单位分布状况及发展动态,将有助于从产业结构、行业特征等各方面,找到实现“1小时经济圈”带动“两翼”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由于2004年经济普查以二、三产业为调查对象,因此,为方便进行数据同口径对比,本文仅对二、三产业企业法人情况进行分析。

   

    一、“1小时经济圈”的核心龙头地位显著

   

  描述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除GDP数据外,企业法人单位数也相当重要。截至2006年底,重庆市二、三产业共有企业法人单位69946家,占全市二、三法人单位总数的66.0%。“1小时经济圈”内共有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58990家,占全市的84.3%,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分别有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8585家和2371家,分别占全市的12.3%和3.4%,与2004经济普查数据相比较,重庆市企业法人总数增长了40.4%,“一圈”同比增长42.4%,“两翼”同比增长30.5%,因此,从企业法人的区域分布和增长情况来看,“1小时经济圈”企业法人单位总量大、增速快、发展活跃,以“1小时经济圈”为核心和龙头的企业分布态势显著。

   

表一:企业法人单位分布情况表

  单位:个、%

区域

2004年

2006年

增速

全市合计

49838

69946

40.4

1小时经济圈

41440

58990

42.4

渝东北翼

6706

8585

28.0

渝东南翼

1692

2371

40.1

   

图一:2006年企业法人单位区域分布图

   

    二、“一圈两翼”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提高

   

  从2004到2006年,经过两年的发展,重庆市企业法人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39493家,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由2004年的51.1%提高到56.5%,其中,“1小时经济圈”服务业企业法人33914家,占当地企业法人总数比重由52.0%提高到57.5%;“渝东北翼”4385家,所占比重由46.7%提高到51.1%;“渝东南翼”1194家,所占比重由44.1%提高到50.4%,“一圈两翼”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均达到50%以上,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较为明显。

   

表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所占比重情况表

  单位:个、%

地区

2004年

2006年

企业法人单位数

 

企业法人单位数

 

#第三产业

比 重

#第三产业

比 重

全市合计

49838

25447

51.1

69946

39493

56.5

1小时经济圈

41440

21566

52.0

58990

33914

57.5

渝东北翼

6706

3134

46.7

8585

4385

51.1

渝东南翼

1692

747

44.1

2371

1194

50.4

   

图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重变动情况

 

    三、“一圈两翼”支柱行业相同,但仍各有特色。

   

  重庆市同时拥有老工业基地和长江上游货运商贸中心的历史背景,因此,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一直在重庆市的企业法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一圈两翼”各自的区域经济中也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到2006年底,制造业企业法人21869家,批发零售业18857家,共占全市企业法人的58.2%。“1小时经济圈”中两行业分别为18898家和16273家,占当地企业法人数的59.6%,“渝东北翼”则分别有2427家和2012家,占当地的51.7%,“渝东南翼”分别有544家和572家,占到47.1%。

   

  除上述两大支柱行业以外,“一圈两翼”则各有自身特色,“1小时经济圈”企业法人中总数前五位的还有建筑业3624家、房地业3938家、租赁商务服务业4567家,共占“圈内”企业法人总数的20.6%;“两翼”则以采矿业为主,辅以建筑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类行业企业法人数合计在“渝东北翼”占20.7%,在“渝东南翼”占26.7%。

   

表三:按行业门类划分的企业法人单位数

  单位:个、%

行业门类

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数

 

1小时经济圈

渝东北翼

渝东南翼

单位数

比重

单位数

比重

单位数

比重

单位数

比重

全市合计

69946

58990

8585

2371

采矿业

3017

4.3

1829

3.1

827

9.6

361

15.2

制造业

21869

31.3

18898

32.0

2427

28.3

544

22.9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335

1.9

725

1.2

454

5.3

156

6.6

建筑业

4232

6.1

3624

6.1

492

5.7

116

4.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423

3.5

1973

3.3

334

3.9

116

4.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625

2.3

1312

2.2

241

2.8

72

3.0

批发和零售业

18857

27.0

16273

27.6

2012

23.4

572

24.1

住宿和餐饮业

1982

2.8

1592

2.7

310

3.6

80

3.4

金融业

717

1.0

558

0.9

106

1.2

53

2.2

房地产业

4401

6.3

3938

6.7

373

4.3

90

3.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162

7.4

4567

7.7

502

5.8

93

3.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374

2.0

1211

2.1

119

1.4

44

1.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41

0.6

327

0.6

92

1.1

22

0.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555

2.2

1372

2.3

154

1.8

29

1.2

教育

297

0.4

247

0.4

40

0.5

10

0.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37

0.2

108

0.2

24

0.3

5

0.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22

0.7

436

0.7

78

0.9

8

0.3

   

    四、“一圈两翼”企业法人单位行业发展梯次明显

   

  从与2004年数据对比各区域各行业的增长速度来看,“一圈两翼”正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1小时经济圈”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速前三位分别是,教育增长102.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8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0.2%,表现出对职业培训和再教育的极大需求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方兴未艾,以及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重视和市场经济的内在深化,处于行业发展的较高阶段。

   

  “渝东北翼”增速前三位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02.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55.6%,教育增长53.8%,表现出该地区正处于服务业发展加速的阶段,同时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也正在逐步增长,发展阶段次于“1小时经济圈”。

   

  “渝东南翼”由于企业法人基数较少,因此仅在期末法人数达到100家及以上的行业中比较,前三位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0.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8.6%,建筑业增长38.1%,体现了该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渝怀线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成果,正处于大力建设基础性项目,改善硬件环境的阶段。

   

表四:2004年至2006年企业法人单位增长速度表

  单位:%

行业门类

合计

1小时

经济圈

渝东北翼

渝东南翼

全市合计

40.3

42.4

28.0

40.1

 采矿业

12.7

11.7

9.5

27.1

 制造业

23.4

24.4

17.0

20.1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3.7

19.0

31.2

25.8

 建筑业

45.1

48.8

23.9

38.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7.4

47.9

31.0

110.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7.4

73.5

31.0

 批发和零售业

59.5

62.8

39.8

48.6

 住宿和餐饮业

35.8

39.4

23.0

 金融业

23.2

25.1

15.2

 房地产业

29.7

29.7

25.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2.5

80.2

102.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50.0

51.2

32.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69.6

81.7

33.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57.4

57.2

55.6

 教育

94.1

102.5

53.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50.5

56.5

14.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2.6

56.8

25.8

   

    五、对“一圈两翼”经济布局的两点建议。

   

  (一)继续各展所长,发挥特色,形成行业互补。从前面的数据显示来看,除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在“一圈两翼”均占较大权重外,各区域的经济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有望形成较好的行业互补发展模式,即“两翼”以发展资源性行业为主,为“一圈”提供更多的基础性支持,而“1小时经济圈”则以建筑房地产业为都市型经济营造基础,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以服务业的发展反哺“两翼”资源性行业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提高,最终形成“一圈两翼”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参照发达地区,调整结构,奠定发展基础。从“一圈两翼”的发展策略来看,“1小时经济圈”应首先到达经济发达地区水平,以同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来看,2004年时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之比已分别达到1:4.3和1:3.1,而重庆市到2006年底仅为1:1.3,“1小时经济圈”为1:1.4,即使是以“主城九区”构成的“内圈”也仅为1:1.7,产业结构与经济中心的发展远景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在产业结构的布局和第三产业的扶持上下大力气,作出显而易见的成效,为都市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产业结构基础。

   

  (来源:重庆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