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湖北投资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6月29日   来源:湖北省统计局

  近五年,湖北省紧紧围绕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积极争取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投资与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自主性投资能力逐步增强,民间投资逐年放大,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力量,大批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省投资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拉动力,不仅扭转了“九五”后期全省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圆满地完成了“十五”投资计划,而且也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全省投资建设的主要成就

   

  五年间,在前期,湖北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后期,国家为抑制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加强了宏观调控,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结合湖北实际,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空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确保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投资规模稳步扩大,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03—2006年,全省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47.41亿元,年均增长18.9%,其中,2006年全省全社会投资达到3572.69亿元,比2002年净增1877.47亿元,是2002年的2.1倍,比2005年增长28.1%,增幅比2004年和2005年分别高3.1和7.8个百分点。从管理渠道来看,2006年基本建设投资2059.18亿元、技术改造投资625.4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564.76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0.2%、95.3%和216.1%。从经济类型来看,2006年国有投资1473.70亿元、集体投资110.67亿元、个体投资636.25亿元、其它经济类型投资1352.07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3.0%、-8.9%、141.9%和288.9%。从按资金来源分的投资看,2006年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国内贷款投资、利用外资投资和自筹资金投资分别比2002年增长85.6%、140.2%、17.7%和155.3%。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3—2006年,湖北投资率逐年提高,由2002年的40.2%提高到2006年的47.7%。特别是在后期的宏观调控阶段,湖北固定资产投资坚持“有保有压”,增幅基本稳定,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4—2007年一季度湖北GDP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二)投资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1.三次产业投资全面上升

   

  五年来,为更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全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重点加强了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2003—2006年,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66.87亿元,年均增长5.5%,其中:2006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7.64亿元,比2002年增长34.4%。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完成4031.20亿元,年均增长18.4%,其中:2006年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17.12亿元,比2002年增长103.0%,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38.3%下降到2006年的36.8%,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6249.33亿元,年均增长20.2%,其中:2006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47.93亿元,比2002年增长122.3%,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57.0%上升到2006年的60.1%。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2年的1∶8.1∶12.1调整为2006年的1∶12.2∶20.0。

   

  2.区域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五年来,在保持武汉城市圈等重点地区投资稳步增长的同时,全省充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以南水北调工程、十漫高速公路、襄十高速公路、恩施老渡口水电站、渝鄂第二通道及鄂西水电送出输变电工程、神农架旅游公路、沪渝高速宜昌至利川段改造工程、宜昌至远安一级公路等重点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极大地促进了恩施州及神农架、宜昌、十堰市等老少边穷地区城市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2003—2006年,恩施州、宜昌、十堰、神农架共完成投资1962.91亿元,是2002年的5.4倍。湖北西部地区投资力度的加大,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也为湖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3.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继续巩固和发展

   

  2003年以来,全省以国有投资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特别是股份制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比重逐年加大。2006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的投资比重占41.2%,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占58.8%,在非国有经济投资中城乡集体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3.1%、个体投资占17.8%、其它经济类型投资占37.9%。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省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2003年以来,投资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国家连续发行特别长期国债,主要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投资推动了全省农林水利、交通、农村电网、城建、储备粮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事,全省经济发展后续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1.农业基础设施大为增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2003年以来,全省以根治水患为重点,兼顾农田灌溉,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力量抓长江干堤加固、城市防洪工程等重点水利建设,同时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和新农村试点样板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大为增强,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3-2006年全省第一产业基础设施投入达366.87亿元,年均投入91.72亿元,是2002年的1.1倍。2003-2006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91.59亿元,年均增长8.5%,其中:2006年农村投资完成339.71亿元,比2002年增长68.9%。经过建设,全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0多平方公里,加固新修大江大河堤防2000多公里,并建成了武汉龙王庙、荆江大堤等一批集防洪、美化一体的高标准样板堤防工程,荆江险段的防洪能力已由十年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不遇。

   

  2.能源工业投资继续加强

   

  2003-2006年全省能源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244.92亿元,年均投入311.23亿元,其中:2006年能源工业投资完成386.83亿元,比2002年增长31.2%。五年来建成投产了装机4.5万千瓦的兴山古洞口水电站、6万千瓦的保康寺坪水电站、60万千瓦的赤壁火电厂、60万千瓦的黄石西塞山火电厂和每台装机7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枢纽14台发电机组。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全省多数县市完成了中低压改造任务。2003年以来,全省共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326.64万千瓦,输电线路长度5459.02公里,变电设备1129.98万千伏安,原煤开采529.15万吨/年。能源工业的高投入,使工业生产受能源供应紧张的状态基本得到缓解,人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交通运输建设发展较快

   

  2003年以来是湖北交通历史上发展较快的时期,投资巨大,建设规模空前。2003-2006年,全省累计完成交通运输投资1228.98亿元,是2002年的7.4倍,年均增长26.5%。建成投产了荆州长江大桥、鄂黄长江公路大桥等多座桥梁,汉十、襄荆、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共新增新改建公路34970.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3.99公里;民用机场跑道1条;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1550万吨。公路运输形成了两纵(京珠、襄荆)两横(宜黄、汉十)贯穿湖北高速公路主骨架,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的交通运输条件。

   

  4.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2003-2006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685.04亿元,是2002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0%。2003年以来共新增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06.56万吨、自来水管道铺设长度428.11公里、日污水处理能力107.67万吨、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219.79公里、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1936辆、城市道路扩建长度638.22公里等。城市建设投资的较快增长,使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和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市容市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5.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03-2006年,我省教育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33.21亿元,是2002年的7.3倍,年均增长25.5%。通过对湖北经济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分校等高校新小区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全省高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也使全省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学条件有了明显好转。

   

  6.房地产开发进入快速增长期,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89.03亿元,年均增长34.7%,是2002年的8.9倍。竣工住宅面积5525.03万平方米,是2002年的6.0倍。以东湖天下、锦江国际城、水岸星城、滨江苑、纵横天下、新阳光巢等为代表的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我省房地产开发已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房地产业的带动下,全省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上升。

   

    二、投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同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湖北投资规模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总量偏小,占全国的比重偏低。2003-2006年,湖北全社会投资分别仅为浙江的47.4%、广东的44.0%、江苏的38.8%、山东的35.1%,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注:2006年全国及外省投资采用国家反馈的快报数,下同);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3.7%下降到2006年的3.3%,下降了0.4个百分点。二是投资增速低于全国。2003—2006年,湖北全社会投资增速比全国低5.3个百分点。

   

  (二)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投资依然不足,表现在工业化程度依然偏低。2003—2006年,湖北工业投资总额3972.01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总额2644.23亿元,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仅24.8%,其中:2006年我制造业投资895.0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为2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仍显不足,工业化程度依然偏低。

   

  (三)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不足

   

  2003-2006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074.64亿元,其中:2006年技术改造投资完成625.43亿元,增长17.6%,比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低10.5个百分点。投资比重也由2002年的18.9%下降到2006年的17.5%。技术改造投资增幅较缓,比重偏低,这与我省是工业存量大省的要求很不适应。

   

    三、对今后固定资产投资的展望与对策

   

  今后一段时期,湖北各项经济建设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以启动社会投资、规范政府投资为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因此,发展和调整仍是全省今后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以发展为主题,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以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所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仍是加快湖北发展、优化结构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培育投资可持续增长的机制,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

   

  正确的发展观念是促进经济有效增长的前提。要逐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考核体系。正确引导各级政府对待投资的态度,不能只为当地经济短期内有较大改观而片面追求低质量、低水平的投资增长。各地要服从全省经济发展大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来,以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培育投资增长的内生机制

   

  良好的投资体制是促进投资自主增长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强化技术标准,淡化金额标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的产业分类、综合监管体制。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竞争性领域的投资由企业承担,充分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那些过去民营经济进入较少,国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通过对民间资本开放,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减少由行政垄断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低效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做到“该放开的坚决放开,该管住的真正管住”,最终建立起投资自主增长的内生机制。

   

  (三)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全面增长

   

  完善的融资机制是促进投资稳步增长的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湖北经济要实现加快发展,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依靠投资的拉动。为确保我省投资稳定增长,一要依靠活力,争取国家支持。二是要依靠沟通,吸引银行贷款。三是要依靠诚信,扩大招商引资。四是要依靠政策,加大民间投资。要进一步放开准入领域的政策,树立“政府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争取国债、财政贴息、使用专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增资配股时,享受与国有企业平等的政策机会。

   

  (四)优化投资结构,培育效益性的增长机制,促进投资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协调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是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经济实力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统筹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实行整体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证。另一方面要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为目的,突出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以增量调整为重点,通过增量调整带动存量的更新、转换、提高,把率先做大做强一批有市场竞争潜力的产品作为切入点,通过项目带动投资增长,带动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带动环境改善,进而带动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逐步形成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