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山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调整力度仍需加大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6月18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热门话题,却不是一个新话题。它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如影相随,自始至终贯穿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方针政策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影响,历来是政府和经济界高度关注和力图有所突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在进步却未得到根本转变,形成影响全省当前以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抓住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几对主要矛盾,力图为山西省产业结构形成最佳资源配置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一定的产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结构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体现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应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之上,而不应该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总体水平。

   

  人均GDP是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质量指标。我们引入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所研究的产业结构变化理论,用国际上流行的按人均GDP水平分组方法,观察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研究山西省产业结构现阶段应达到的水平和问题所在。

   

1  库兹涅茨计算表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人均GDP(美元)

51.8

82.6

138

221

360

540

864

1382

第一产业%

53.6

44.6

37.9

32.2

22.5

17.4

11.8

9.2

第二产业%

18.5

22.4

24.6

29.4

35.2

39.5

52.9

50.2

第三产业%

27.9

33

37.5

42.3

42.3

43.1

35.3

40.6

   

  注:摘自《现代产业经济辞典》

   

  表1显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三次产业的比重也将随之达到一个相应协调的水平。2006年山西省人均GDP为人民币14106元,折合1389美元,与表中第8组水平十分接近。山西省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为5.8%、 57.8%和36.4%。根据经济发展一般性规律,总体来讲山西省的第一产业效率偏低,第三产业份额相对不足。

   

2 三次产业与从业人员比重对照表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第一产业占GDP%

19.0

19.3

18.8

15.7

9.7

8.4

8.5

7.5

7.7

6.3

5.8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61.4

49.9

48.5

44.7

47.6

47.3

47.2

44.2

43.7

42.8

41

第二产业占GDP%

58.4

54.8

48.9

46.0

46.5

47.1

48.8

51.3

53.8

56.3

57.8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24.7

29.3

29.3

30.6

25.4

24.8

24.7

24.5

25.4

25.7

26.4

第三产业占GDP%

22.6

25.9

32.3

38.3

43.8

44.5

42.7

41.2

38.5

37.4

36.4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13.9

20.8

22.2

24.7

27.0

27.9

28.1

31.3

30.9

31.5

32.6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从劳动生产率观察,至2006年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4327、66480、33991元/人,呈“二三一”格局,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大趋势基本一致。我们再来观察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又一项重要因素―劳动力分布格局。从历年从业人员占三次产业的比重显而易见(表2),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错位,就业人数占第一产业比重偏大,占二、三产业比重偏小。虽然这种倾向随着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换严重滞后,明显落后于现有生产力所应达到的水平,影响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实际上是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供给日益充足,市场的供求矛盾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的结构(数量、品种、质量)就是整体产业发展所力图达到的结构。

   

3 山西省GDP、投资、消费增长情况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GDP增长速度%

10.1

12.9

14.9

15.2

12.6

11.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13.3

18.4

33.2

32.4

25.8

24.8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8.1

11.0

15.9

21.3

16.6

15.2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表3显示,随着山西经济稳步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在2004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5.2%的历史最高水平。从投资需求看,投资总量扩张,投资增速连创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平均增长速度22.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但由于驱动投资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来自于政府,“十五”期间,山西省共安排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94个,投资总规模2261.8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比重近二成。而利用外资仅为128亿,列中部六省最后一位。投资环境欠佳,外向度不高,利用外资平均每年下降13.1%,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了4.8个百分点。从消费需要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投资增长。“十五”时期第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只低于投资增长5个百分点,至2003年二者的增速相差了17个百分点(见表3),此后消费和投资的增速一直保持相差9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贡献率分别是48.6%和36.8%,而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贡献率分别是69.4%和33.1%。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大大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受山西省产业结构初级化的影响,在消费品市场上,供应居民的家电产品和高档服装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自给率极低,信息产品基本依靠外地供给,突出地反映了全省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

   

    三、 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关系

   

  三次产业是由各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构成的,而能够直接满足市场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是最终产品。作为中间层次的行业结构、特别是作为最低层次的产品结构又显得格外重要。由此可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通过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得以实现。

   

  从最高层次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6年山西省三次产业占GDP的结构顺序依次为5.8%、57.8%和36.4%,属于“二三一”类型,距先进的“三二一”类型相差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从全国2005年情况看,属于“三二一”类型的有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广西、西藏(后三个省份由于第二产业不发达,导致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并不能说明其跨入先进产业结构行列);属于“三一二”的只有海南省;其余省份均为“二三一”类型。

   

  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观察分析,2006年山西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比较,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是36.4%、29.3%、40.5%、39.9%、40.1%、32.8%,山西省位于第四。在2005年的全国排序中处于第24位。

   

  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山西省“中间需求型”产业较强,“最终需求型”产业较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用于农业投资的比例逐年增高,2005年全省支援农业生产及农业事业费支出达46.17亿元,比2000年的13.09亿元增加了33.0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9倍。但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仍嫌不够。农业产值占到第一产业比重接近60%,林业畜牧业比重偏低;传统的农作物产品较多,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较少;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依然存在明显的“畸重”、“虚重”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重工业全部工业比重接近90%,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到30%,行业分布过度集中于能源经济,原料工业比重还在逐年扩大。加工工业相对萎缩,产业关联度低;第三产业内部呈“传统型”格局,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就占到第三产业的50%,科技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业水平不高,整体处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初级阶段。

   

    四、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就全社会而言,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将有限的资源在三次产业中进行最优组合,以求得到最大效益。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引起资源配置的变化。合理调配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

   

4  十五时期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对比

   

 

固定资产投资

就业人数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总额

(亿元)

构成

总额

(亿元)

构成

总额

(亿元)

构成

总量

(万人)

构成

总量

(万人)

构成

总量

(万人)

构成

2001年

20.52

2.90

309.05

43.63

378.77

53.47

662.4

47.33

346.6

24.77

390.5

27.90

2003年

35.95

3.22

612.78

54.89

467.61

41.89

650.6

44.27

360.2

24.51

458.7

31.22

2005年

51.10

2.75

1130.42

60.76

678.87

36.49

639.7

40.97

413.3

26.47

508.2

32.56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表4显示,山西省最近5年全社会投资分配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2003年比2001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3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2003年比2001年下降12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3年下降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上升与第三产业下降的幅度基本同步,变动趋势有一定的规律性。2005年全社会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总量比2001年增加了3.7倍;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总量比2001增加了2.5倍;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总量比2001年只增加了1.8倍。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设施等行业。与投资结构的发展变化相比,五年来就业人数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变化不大,与投资结构的转化不同步。三次产业中,投资结构呈“二三一”型,劳动力分布呈“一三二”型。山西省投资结构与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第二产业资金要素配置较快,而劳动力分配格局与投资结构出现较大反差,不能尽快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产业结构与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限于国有经济的调整,还必须包括各种经济关系的调整。随着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分类更加细化,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优势互补,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日益提高。以山西省工业企业为例,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分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三大类。2005年全省内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17.95亿元,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5.2%。其中国有中央和地方企业所占比重为14.5%,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4.7%,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49.9%,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重为7.4%,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7.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34亿元,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63亿元,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1%。从理论上讲,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变动不仅应在总量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结构上对不同行业的变化也会产生影响。然而,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看,体现的不够明显。以轻重工业为例,国有控股企业轻重工业比重为3.6%和96.4%;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轻重工业比重为16.7%和83.3%。从工业行业大类看,国有控股企业产值的35%来自采矿业,46%来自制造业;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的75%来自于制造业。在工业行业结构中,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的产值比重主要分布于煤炭采选、石油加工、电力、金属冶炼、化学工业、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交通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值比重占到工业总产值的八成以上。受山西省自然资源条件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引进外商投资的行业依然摆脱不了“轻工业轻,重工业重”的状况。“原料趋向型”产品比重过大,“消费趋向型”产品比重较小。不同经济组织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六、问题与建议

   

  1、着力提高第一产业科技含量

   

  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培育农业潜力优势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农业的中间产品创造新的市场。突破农业经济“小而全”的趋同结构,实施规模生产经营,逐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延伸农业生产领域,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保证农业经济结构良性循环。

   

  2、全面优化第二产业投资结构

   

  由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并日渐突出,以煤炭为首的八大产业位置序列从未发生过根本性变化。我们应充分考虑山西的实际情况,适度限制采掘业,选择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潜力产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转换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3、积极引导第三产业资金流向

   

  完善各地区的法律法规,保证市场活动主体的公平。不仅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给予外资经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予民营经济一个通畅的融资渠道。引导外资与民营经济的资金投向新兴服务业,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尽快扭转山西省经济外向程度低、外商投资增长缓慢的局面。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行技能素质培训教育,提高就业人口比重和劳动生产率。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