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评论>媒体>  正文

人民日报:“源头治贫”应是变“扶穷”为“扶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08/2013 09:1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末端扶贫”与“源头治贫”(人民论坛)

  在时间的沙漏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按照最新扶贫标准,我国贫困人口超过1.2亿,相当于两个英国人口。没有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光阴催人,形势逼人,扶贫任务艰巨。

  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许多地区上项目投资金,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为困难群众办一两件实事,虽也使局面有所改善,但终究内生动力不足,原因在于这种扶贫的价值取向乃是“末端扶贫”。要使地方稳定地走上致富之路,还需要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只有“末端扶贫”与“源头治贫”相配合,标本兼治,贫困地区才能最终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有学者言,“经济保证今天,科技保证明天,教育保证后天”,“源头治贫”要做的事情很多,这些方面都需要在“今天”就做好。更重要的是,“源头治贫”的理念应当在“今天”就及时转换好。

  “源头治贫”在思路上应是变“输血”为“造血”。搭桥修路盖新房,基建式扶贫见效快是快,但是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根基。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难以吸引产业。但自然条件和禀赋不是发展的唯一因素,譬如以色列,沙漠上立国,在最不利于农耕之地建立起现代农业。宁夏中卫在沙漠上建起万亩瓜园,硒砂瓜以独特口味赢得消费者,说明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有了“造血”机能,环境条件再不好的地方,也会有立根之基。“造血”机能未建立,“输血”一停,地方就往往是“富一年,穷三年”。如此扶贫,容易空耗人力物力,甚至被市场“抽血”。

  “源头治贫”在方法上应是变“扶穷”为“扶智”。对于个人来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对于地方来说,劳动力素质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智力支持,个人难改贫穷命运;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保持领先,重要原因就是拥有数量巨大的技术、销售专业人才。在我国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之际,应把人才扶贫作为一大重点,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加快扶贫对象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源头治贫”在机制上应是变“等靠”为“自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不仅要会做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还应是经济能人或能够带出一批能人。有了可靠的组织力量,就可引进产业项目竞标机制,发挥有基础、有决心的能人作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唯有如此,才能开辟一条农村主动争取、自主管理的参与式扶贫新路。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源头治贫”,彻底脱贫。(姜 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