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把手表的问题留给时间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26/2012 09:34:42   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瑞士乃至全球最大的腕表集团Swatch(斯沃琪),近年来逐步减少对其他腕表品牌的手表机芯及各种配件的供应,这一举动在整个钟表业引起轩然大波,被不少同行认为是一种“垄断”。尽管该集团总裁Nick Hayek已多次重申,希望业内其他品牌能脱离对Swatch集团下属的机芯制造公司ETA的依赖,增加独立研发能力,以谋求长远发展。

  在记者所亲身经历的该集团所有的发布会或者采访中,Swatch集团的高层,对于任何有关数字的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般的回答:“手表业是有关感情的行业,我们关心的不是数字。”然而,商业就是商业。业内人士都明白,供货不足才是导致这个拥有19个腕表品牌的集团做出以上战略调整的最重要原因。

  根据Bernstein 研究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Swatch集团占据了全球机芯制造市场70%到80%的份额,其重要客户包括Rolex(劳力士), Bulgari(宝格丽), LVMH集团旗下的Tag Heuer(豪雅表)品牌及Frank Muller。

  究竟Swatch是否以强凌弱,想把倚重于旗下提供机芯及零部件的公司而生存的其他一些二三线手表品牌挤出局,从“情感”和“法律”的角度出发,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

  瑞士行业竞争委员会于去年6月就Swatch 集团停止对第三方供应配件是否构成滥用垄断地位开展听证,但该项听证要到2012年下半年才能完成,在此之前,Swatch集团被允许将其对竞争品牌配件的供应量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5%,机芯供应量减少15%。同时亦被允许其减少对诸如Sellita等的其他机芯制造商30%的销售。

  这无疑让“同饮一江水”的瑞士中小手表品牌的老总们,感觉被严重地伤害了感情,毕竟搭了这么多年的顺风船。随着新兴市场,尤其是华人对腕表消费的崛起,眼看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却被收走了餐具,这让这些经营了几十年的瑞士独立中小腕表品牌情何以堪?

  于是不久前,由包括康斯登(Frédérique Constant)和雷蒙威(Raymond Weil),以及机芯制造商Sellita在内的九个腕表公司联合发起,对Swatch集团提出诉讼,以反对Swatch集团于2012年停止手表配件供应。这九家公司上诉的理由是,机芯及配件供应量的锐减将威胁到一些中小品牌的生存。法院的此项判决导致独立品牌惟有尝试自己生产配件,而由于配件生产及研发的复杂性,根本不可能在决议从发布到生效起的六个月内完成。

  然而,位于瑞士比尔的联邦行政法院否决了一项诉讼,允许Swatch减少对竞争对手供应。

  正如康斯登品牌的创始人之一、暨首席执行官Peter Stas所说的实情,自我研发这一过程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在2014、2015年前不会有任何解决方法。也就是说,这些中小品牌需要受到合理的保护的愿望,并没有从瑞士行业竞争委员会,或者行政法院得到满足。

  按照法律规定,原告有权上诉至瑞士联邦最高法院,但Peter Stas表示他将放弃这一行动,因为包括他在内的一些中小手表品牌,再也不愿意为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法律诉讼,再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现在,他们只有致力于寻找自我解决的办法。比如康斯登,自2001年起开始发展机芯生产,目前自己生产的机芯占其总需求量的15%,剩下的45%购自Sellita,40%购自Ronda。

  为什么这些中小制表企业需要如此仰仗Swatch集团这棵大树的鼻息?真正的问题是由Swatch集团通过其下属公司Nivarox垄断的摆轮系统。

  以康斯登为例,每年购买该摆轮系统的数量为10000到12000个之间。总裁Stas的警告至今让人不寒而栗,“如果将来除Swatch集团外,行业内无人能生产出这类摆轮系统(即包括游丝,平衡轮以及擒纵轮),则钟表行业的总产量将减少四分之三。”

  事件发生后,几大奢侈品巨头如LVMH,PPR和Hermès已对此作出反应,即快速向其他供应商下订单以保证供货量。与此同时,也加大了自我研发的投入,问题总会解决,一切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对于一些没有大集团依托的独立制表品牌而言,如何在自己的研发成果诞生前生存下来,才是最大的挑战。

  上世界70年代,Swatch集团的创始人老海耶克,可以力挽狂澜,带领整个瑞士传统机械制表行业战胜日本石英表;那么时至今日,他的后人,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将这个被消费市场过度追捧的瑞士制表业重新洗牌。洗牌后的瑞士钟表业,究竟是哪种价值观为主导?财大气粗的大集团一手遮天,还是创造与手工被奉为核心价值代代传承?

  手表的问题,还是留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