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中国洗涤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26/2012 09:57:47   来源: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

    对于中国日化行业来说,2011年可以说是充满希望与坎坷的一年。虽然一直以来与洋品牌“三七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尚未改变,但本土品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酝酿着突围之路:或与资本联姻选择出路,或以技术创新突围市场,或以产业转型应对危机,抑或是加速圈地扩张网点这一切都在昭示着,本土品牌正在群体进入成长的青春烦恼期。

    在传统的洗涤用品领域如洗衣粉、洗洁精等,立白与纳爱斯在国内市场上已确立绝对优势地位。近几年洗衣液市场虽然呈井喷增长,但规模总量尚小,品牌占有率相对较分散,蓝月亮、开米等本土品牌居领先地位。

    近年来,经济危机呈现波浪化的态势,在消费品市场上笼罩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同时,国际油价一路飙涨,各种原材料成本急剧攀升,产品营销压力加大。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剧减,不少企业开始在盈亏线上徘徊,甚至越过了警戒线。与此同时,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日化巨头悄然改变市场策略,调整渠道分销商,与本土日化品牌进行全面竞逐城乡市场。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个混沌的世界:跨界混融,业务混融,渠道混融,品牌混融。

    跨界混融:做药品的开始做化妆品了,做IT业的去卖猪了,做牛奶的去养牛了,做食品的去做银行了,行业间变得越来越交融。同时,资本运营甚嚣尘上,助力行业多元化、集团化运营。

    业务混融:很多集团都把化妆品作为一个项目,以事业部形式运作:家化股权出售;白猫变和黄白猫;丁家宜创始人庄文阳退隐,公司为柯蒂完全掌控;大宝被强生收购;丝宝为德国拜尔斯多夫纳入囊中;立白收购六必治、高姿、奥妮;纳爱斯并购百年润发;相宜本草准备上市;富士胶卷也来做化妆品。化妆品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行业背景逐渐模糊。同时,洗涤、化妆之间的分际不再泾渭分明。近几年,很多本来以洗涤用品为主业的企业先后不约而同地进行结构调整,通过产业延伸来应对单一产品低毛利与高成本的压力,介入或明显加大了对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等市场的投入,甚至试水或进入化妆品行业。尤其是广东的日化企业纷纷拓展其产品线,新产品、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企业已不满足于做“专”,而是倾力做大做强。这也凸显出本土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渠道混融:做流通的转向超市,做超市的转向特通,特通的开始流通,专营店品牌开始进攻百货。而百货店品牌羞涩地揭开高高在上的面纱,大举进入专营店。更有甚者,做渠道的也在大张旗鼓地做品牌了。

    品牌混融:品牌管理中,经典的USP(unique selling point,即独特卖点)理论正在被颠覆。一套品牌全能化的所谓“大品牌”理论从宝洁的“飘柔”演驿成功后逐渐盛行:洗涤品牌延伸到个人清洁护理用品,而护肤品牌也开始做沐浴露、洗发水、牙膏了,做女士用品品牌的也同时做男性用品,做牙膏的也做化妆品了,护肤品牌与彩妆品牌之间相互渗透。同时,专业线向日化线大举进攻,品牌延伸与品牌家族化在这个时代已到泛化的境界。就连宝洁、利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巨头都入乡随俗,不按经典品牌营销理论出牌了。这就像一种社会现象:城里人想搬到乡下住,乡下人梦想成为城里人;有闲人欣赏有钱人,有钱人羡慕有闲人——一幅《围城》的真实写照。

    每个有追求、有激情的本土企业在成长中都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的品牌使命。面临成长的诱惑,亦或是增长的压力,因此“蓝海战略”在业界着实火了一阵。这个貌似创新的理论将视线从超越竞争对手转向买方需求,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给很多成长时盲目选择、不择手段的做法披上了理论突破的外衣。然而,在市场竞争万分激烈的今天,品牌的壮大必须恪守专业精神,拥有出色专业能力的品牌会有更灿烂的未来。不专,无以致精;不精,无以致强。专业、专心、专注、专一将成就大品牌,进行品牌延伸时在同属性的品类中寻找突破点更为恰当。这方面蓝月亮就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