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可口可乐,瓶盖兑不出奖来的概念营销可以休矣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9/2012 15:18:5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报道,南宁的贺先生花费几个月召集工人收集了10万多个可口可乐“揭盖赢奖”瓶盖,准备集中拿去兑奖,但当他跟当地可口可乐公司联系后,对方却“一直找各种理由拖延说不能兑换”,直到最后的兑奖日期已过。

    可口可乐广西公司的负责人为拒兑给出的理由是:“揭盖赢奖”作为公司的一种促销方式,是他们回馈消费者的行为。贺先生大批量的兑奖瓶盖是回收而来,并非正常的消费者行为,违背了公司的规定,所以不予兑换。

    但可乐可乐公司的兑奖信息并未提到关于所谓“非消费者行为”的说法。有律师认为,当地可口可乐公司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贺先生可以据此起诉。但贺认为,即使打赢了,自己也担负不起成本。

    可口可乐对贺某“非正常消费者行为”认定大致没错,但可乐公司是否就可以此为借口拒绝兑奖给一个“奸商”呢?这实在很有争议。假设,这十几麻袋真的是痴迷于“再来一瓶”的偏执型消费者喝出来的呢?是不是也以“非正常”而予以拒绝?而这类消费者不正是厂商推出这种促销行为所猎取的?

    厂商通过赠饮促销,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打击竞争对手扩大销量;二是提高品牌形象。像可口可乐这种跨国公司,即便有人通过钻空子牟利,也应有底气履行要约,否则,即便因为活动最终解释权在手,打赢了官司,省了十几麻袋瓶盖兑奖,但最终却丧失了信誉,得不偿失。

    贺某为何居然能收集到如此巨量的可兑奖瓶盖?据他称这些瓶盖是来自亲戚开办的塑料厂里的废品,但为什么正常的消费者不自己拿着去兑奖,而纷纷将这些瓶盖丢弃呢?答案呼之欲出: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买了饮料中奖后,根本很难兑出奖来,所以只能丢弃。而有心的贺先生将之收集后拿出专门的时间精力去联系兑奖,但却被斥之为“非正常消费行为”。 “正常非正常”都很难兑出奖来,正是这类“再来一瓶”促销活动的共同特色。

    自从康师傅首创“再来一瓶”后,这种“破坏包装后促销模式”在中国已经风行十年,喝完饮料看看瓶盖甚至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必须有”的习惯。但这两年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瓶盖上敢于直接写“再来一瓶”的品牌越来越少,更多的已变为印一串数码,然后登录某网站兑奖等形式。

    有媒体曾算了一笔账,揭露出“再来一瓶”的行业秘密:如果按厂价宣称的中奖率,所有“再来一瓶”全部被兑奖的话,根本没有厂家能承受。所谓“再来一瓶”只是个概念营销,其基石就是保证至少低于50%的实际兑奖率,“部分厂商甚至不足10%”。

    后来,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跟“兑奖难”较真后,真正敢真玩“再来一瓶”的厂商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为兑奖加上严苛的时间限制,麻烦的流程,或者干脆写明“活动区域仅限于XX省”之类,以保证较低的兑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