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赛场上,“中国制造”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制造的玩具也不例外,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儿童玩具行业历经了出口代加工、打造自主品牌向创意塑造的“华丽转身”。当国内外儿童玩具这块“蛋糕”越做越大,我国玩具企业如同国内其他制造行业一样,面临“破茧化蝶”后的“重出国门”。
第一桶金
据中商情报网最新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玩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2011年,我国玩具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1452.77亿元,2012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玩具企业销售收入也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3.67%,达261.72亿元。
“中国玩具行业的崛起,是多年来整个行业苦心经营、历经磨炼积累下的硕果。”广东省玩具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中国儿童玩具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80年代,当时主要由大型国营公司接单,然后分配给分布于各地的加工厂加工,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进入90年代,中国各个行业发展开始面临着改革,而中国儿童玩具行业紧跟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脚步踏入第一波发展高潮,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产业在90年代后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低廉的人工、用地、税收等优厚的招商引资条件,成为欧美、日、韩及香港、台湾等经济体实现低端产业链(主要为代加工、“三来一补”)转移的最佳对象。在此期间,形成了一大批以代工为主的玩具企业。
据《2004-2005年中国玩具制造行业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玩具行业销售规模已经达到520.28亿元,比1999年将近翻了一翻。
在广东省玩具协会提供的当年数据里记者发现,2005年,粤东地区出口玩具的私营企业只占全省玩具私营企业6%的企业数量,但却实现了当年占全省私营企业玩具出口总值27.6%的份额。
“企业越小,其出口和盈利能力越大。”中国儿童用具行业资深品牌营销专家、德邦品牌推广首席咨询师赵连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其实当时已经有企业开始打造自主的品牌,但是连续多年的强劲加工出口让很多玩具企业对自创品牌不屑一顾。
进入2006年,中国依旧保持世界第一大玩具出口国地位。据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当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玩具出口金额约占全球的30%,出口数量约占全球的60%。
同年,在国内万余家玩企中,企业类型却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总量开始萎缩,国有企业减少159家,中外合资与合作企业也减少了21家。同时,外商独资企业增加148家,外商独资企业的出口金额占了当时全国玩具出口的29.26%,并且有3063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出口玩具金额却不足一万美元。
“我国玩具行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不过由于连续多年大小玩具企业几乎都在挣钱,行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赵连说,“其实当时也有很多业内人士在呼吁,但由于出口势头的强劲,虽然大多数都是代工模式,但中国玩具企业的第一桶金已累积完成。”
出口阵痛
毫无疑问,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代工模式与独资企业为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掀开了隐藏在代工模式下的巨大风险。
2008年10月,全球最大玩具行业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的“轰然倒塌”,在当时引起业界震动。
业内人士认为,表面上看,金融危机是诱发合俊倒闭的直接原因,实则暴露出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代工模式的不可持续。
而事实上,合俊集团的轰然倒塌只是出口萎缩后,我国玩具产业开始遭遇寒冰刺骨之痛的一个缩影。
同年11月25日,开达集团位于广东东莞市中堂镇的一家玩具厂发生“辞工事件”。虽然开达集团称“这次不再续约并不是公司经营不景气”,但据广东东莞业内人士透露,解除合同实际上就是“委婉”裁员。
据报道,此事件的媒体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虽然没有再出现像“合俊”这样大型玩具企业倒闭的事件,但在广东东莞像开达集团这样“不再续约”的玩具企业不在少数。
数据显示,2008年1月至9月份,广东省有玩具出口实绩的企业为2191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391家,只有2007年的六成。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企业副理事长廖复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以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市场的萎缩和汇率的波动,使得以贴牌出品为主的中国玩具面临了很多困难和问题。
曾经风光无限的玩具企业在一年不到时间里倒闭了近一半,而所倒闭的企业中基本都是代加工企业。
(YU)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