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是我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手工艺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以“技艺”的形式、“物”的形态,融汇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讯息,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手工艺不同于历史上延续在经典中的精英文化,也与当前数字化、复制化时代的大众文化有别,体现着民族的、民众的创造力。当前,民间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使其保护传承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亟待确立可行的方案和举措。
一、民间手工艺的文化特点与生存现状
手工艺区别于其他民间文艺样式的一个根本点,在于其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其技艺有别于艺术创作,有一定程式,往往既可意会又可言传,可以模仿和批量生产,可在技术层面加以发掘和丰富,具有规模生产的潜质;同时也只有在生产和日用的层面上存在和发展,才能更大程度上延续其民间的、创造的审美活力和应用价值。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发展中国家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在发达国家,传统手工艺在向高端艺术市场发展的同时,另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是作为显著的文化标识,成为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因此也成为现代产业运作中的一种知识资产,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国现代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型,一是相对于传统手工艺发展而言,新中国成立后,手工艺作为重要行业纳入轻工体系,由以往分散的、作坊式的生产走向集中,在规模上具备了现代工业组织化、产业化的特征,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生产与副业加工结合的生产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手工艺品承担了出口换汇重任,以国家统购统销及外贸为主,从而逐渐趋向于特种工艺。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工艺企业改制,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转移到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超过6000多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工艺美术产业的重点生产区。
我国民间手工艺品类丰富。截止到2009年,传统手工艺入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项目达8600余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中,传统手工艺品类丰富,涉及9个门类,180多个品种。但是,长期以来,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传承与产业创造力不足。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和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手工艺的传承和应用受到冲击。加之文化生态破坏严重,手工艺资源流失加剧。据统计,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陷入濒危状态,甚至已经停产。
手工艺内在发展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从立法层面看,我国于1997年颁布实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2006年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体现了法律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出台的相关法规对手工艺的保护多数局限在物化样态,对与手工艺相关的传统知识、遗产资源、民间艺术形态以及文化环境和空间的保护相对空缺,亟待完善。
从教育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手工艺为国家承担重要换汇任务的时期,全国各地手工艺研究机构、工艺美术院校纷纷建立,新工艺、新产品、新门类不断产生。但就此展开的专业教育并未提升到自觉层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输送人才。但伴随着工艺美术产业转型调整,以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为标志,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踪迹难觅。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所取代。到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工艺美术”又被提升为“设计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专业教育相对滞后的同时,在新的生产结构中,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逐渐弱化消解,民间“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承机制很大程度上被消解,部分传统手工艺因此面临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的危机。据统计,1979年至2006年,我国共评出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有1/5去世。目前,我国共有302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仍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仅有20%。
从产业机制看,经过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的洗礼,大量手工艺企业改制,生产转移到农村,广大农户处在产业链末端,来样加工,分散经营,设计和营销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空间有限,在贸易公平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手工艺向设计产业、时尚产业以及当代生活空间的延伸、融合不足,没能在当代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文化样态和产业形态。
二、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地域、团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动力。
第一,传统手工艺资源流失,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由于保护和发展不足,造成手工艺资源流失,不仅会使手工艺本身包含的民俗、审美等文化凝聚力被消解和替代,甚至可能使本土的文化沦为其它价值观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导致传统文化样式的“空心化”,从而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所以,问题不在于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文化元素经美国影视再创作赚取了多少票房,而是经过其创意和传播,原本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已经被置换植入西方的价值观。西方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心理、价值判断植入传统的、经典的文化样式,发挥其教化、审美、消费功能,在表层的娱乐之后实现的是一种心理渗透。因此,除了对传统手工艺涉及的制作工艺、流程、配方等符合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技术信息应实施保密措施进行保护,更关键的是要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和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推广。
第二,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保护,影响手工艺的“原真性”及地域权益、手工艺从业人员的群体权益。从地域、团体权益的层面看,手工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传统工艺、人文风俗有紧密联系,缺乏由工艺质量体系监管、地理标志认证等组成的品牌建设和保护,导致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会破坏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性、真实性,损害相关地域手工艺生产者、手工艺团体的品牌权益,制约手工艺的发展。我国手工艺品牌意识极为薄弱,早在2009年,传统手工艺入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项目已达8600余项,但到2011年,传统手工艺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仅有13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仅有31项。由于品牌意识薄弱,缺乏保护和监管,往往伴随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危害了保持其本真性生产者的权益。
第三,以农户为主的手工艺生产者,主要处于产业链末端,贴牌代工现象普遍,个体经济权益保护未能有效实施。传统手工艺持有者往往是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的群体,传统知识利用者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我国当前手工艺生产也存在这一问题,由于贴牌代工等原因,手工艺农户获利微薄。
三、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建议
民间手工艺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如何通过实施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并重,解决市场不对等的交易现状,是整个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应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具有“难开发、易复制”特点的手工艺产业而言,需用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确认和保护文化产品组织者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要加强针对手工艺特定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提高针对农村文化产业体系的知识产权管理效率。同时,完善政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法律援助,注意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托管平台。此外,还应采取积极措施破除行业垄断,减少创意、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开放手工创意产品发行传播渠道。
第二,加快国家级手工艺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制定,实施产权保护和产权贸易。原创和原生态是手工艺的生命,知识产权是民间手工艺产业的核心资产。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手工艺产业必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尽快形成一批国家关于民间技艺的技术标准,形成“手工艺产权”。进而开放在产权交易、产权国际交流服务、产权成果转化、资质认证、产权托管与拍卖、产权评估等方面的产权贸易。要鼓励设计原创、技术创新,加强设计市场保护,制定设计产权成果转化机制,激活设计产权交易市场。在加强设计转化方面,要将民间手工艺资源中相关精神、知识、符号、自然元素等产权内容进行创意转化,促进传统文化基因汲取应用,使设计承载中国文化精神,成为中国人文理念的载体。在促进产业提升方面,将民间手工艺资源知识产权的运用从传统文化贸易拓展到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内容等产业领域。在提振手工艺品牌方面,完善手工艺项目的质量和行业标准,出台相关品类产品的工艺规范、质量要求,以完备的质量体系为基础,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或产业品牌,加强商标注册,开展“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申报工作,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文化品牌转移。
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民间手工艺促进发展组织。可以考虑由行政主管部门与专业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农村自组织以及各种市场组织一起成立专门机构,共同承担管理民间手工艺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推动民间手工艺高效、健康发展。其中,特别要加强“农村手工艺产业合作社”等基层协作组织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民间手工艺资源丰富,建立一套以政府扶持和指导、能代表和维护特定民间手工艺群体利益的团体、协会或其他各种管理机构网络体系,作为民间手工艺权利主体是可行的选择。
第四,做好教育传承工作。首先要加强专业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构建中国“手工艺学”学科,对“手工艺”进行专门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在学科建构基础上,培养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和创意研发实践人才,充实提高手工艺人才队伍水平。同时,要促进民间手工艺的传习与推广。组成以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为主的传习主体,实施短期与长期传习计划,面向公众开展普及教育,以相关博物馆、讲座活动为基地,并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里举办展览和现场传习活动,利用参与性教育方法以及游戏、见习培训等实用方法,促进人们体验传统手工艺文化。另外,还要持续推进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一是在现有的资助和补贴基础上,完善荣誉方案,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二是针对部分手工艺项目既有个人家族的传承、也有村落集体传承的特点,完善关于集体传承的规定,避免因将集体传承个人化而改变手工艺原来的形态和意义。wj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