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一种广为熟知的手工技艺,在北方大为流行。在我县清港镇茶头村,也有一种类似剪纸的手工技艺——“刻纸”,曾经在该村广为流传,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活。如今,这门技艺却鲜为人知,且面临失传。
近日,在茶头村村部,记者见到了这门刻纸技艺。
刻纸师傅李彩娟,从14岁就开始学刻纸。听说记者来了,她就把保存了三十多年的刻纸作品全拿了出来,有栩栩如生、色彩各异的京剧脸谱;有小巧精致、活灵活现的龙凤麒麟;还有壮观的风景图,图上建筑物的窗格由一条条细若游丝的纸连结而成,让人叹为观止……所有这些艺术品都出自李彩娟的一双巧手。
今年65岁的金通河师傅告诉记者,他是村里第一批学会刻纸的村民之一。早在1966年,他们就开始刻纸,遇上文化大革命停了些年,1972年开始在村里办起了刻纸厂,当时有几十户村民都加入到该行业中来。
金师傅说,刻纸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玉环的刻纸由剪纸派生而来,是一种利用刻刀进行小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以“刻”代“剪”,使得刻纸作品的线条更加精细明快,刀法更加挺拔有力,表现力也更丰富。
“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都是被广为采用的刻纸题材,通过色彩对比、粗细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直以来,刻纸也以其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风格赢得好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玉环刻纸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当时县里办起了工艺美术厂,全县刻纸从业人数达3000多人,刻纸业也曾一度成为玉环外贸的支柱。
说话间,金通河向记者展示了刻纸技艺的一样特殊工具——一个方形的木盘,里面装着块像白色肥皂的东西。“这是油盘,是刻纸时垫在纸板下面的。” 金通河说,油盘里面是油泥,过去是用牛油和牙粉按比例调配熬制的。现在找不到牛油,就用猪油代替,牙粉也改成了爽身粉。“油盘里的油泥必须软硬适中,否则硬了会绷坏刻刀,软了又会让刻刀陷在里面。”
李彩娟告诉记者,油泥在油盘里还要进行打磨,让表面光滑,内层紧实。要用尺子反复的磨压,这样才不会粘刀。他们以前每个人都有两个油盘,一个大一个小,按刻纸作品的大小来更换油盘。一般每半年就要重新制作油盘,而刚制作的油盘要等两天才能使用。
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刻纸用的刻刀自然是刻纸作品好坏的关键。“我们用的刻刀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在一个短木杆上欠入锋利的小刀片。”刻纸师傅李素敏边对记者说,边在磨刀石上小心地磨着刀刃。“太久不用了,刀片上都生锈了,必须重新磨亮。这磨刀相当重要,要是磨得不锋利,一刀刻下去,它可能就给卡在那儿了,所以可别以为刻纸过程是最难的,前期的准备也非常重要,环环相扣的呢。”
准备工作做完后,几位刻纸师傅现场为记者展示起这门刻纸技艺。只见师傅们起刀、落刀,切、推之间,原本画在纸上的图案就慢慢跃然而出。再看纸上刀痕,上下整齐光滑,刀锋收放自如,这刀法技艺着实让人赞叹。虽然师傅们都说自己有二三十年没用过这门手艺了,但记者发现,师傅们的手法丝毫没有生疏,一件作品很快就能完成了。
“以前大家学这门手艺可以谋生,每天挣个一两元钱在那个年代就可以混口饭吃了。现在,随着时代变迁,已经没有年轻人要学这个东西了。”刻纸师傅李万明有些遗憾地说道。他希望这门技艺能传承下去,让子孙后辈都能看到漂亮的刻纸艺术。 wj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