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起,上海市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生产销售超标电动自行车的行为。政府严禁超标车出厂、销售固然好,不过,如何管理既有的存量超标车尚无明确规定,记者了解到,无论是消费者、生产企业还是行业协会,都期待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尽快出台。此次整治结束后,还需出台配套政策。
在沪上牌数逐年减少
“挤公交太累,买轿车太贵”,不少市民选择电动自行车代步。邮政、快递、维修事业等公共服务行业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据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调查,2011年全市电动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突破了300万辆,挂外地牌照和无牌的电动自行车约占总数的60%。外地牌证达20余种,且大多真假难分。在地域分布上,呈现郊县包围市区,并快速“入侵”市区的趋势。同时,电动自行车在沪上牌数量却逐年减少,如2006年上海全年上牌数量为53万辆,2008年下降至19.5万辆,2011年则不足10万辆。
近一半生产企业停产
上海虽是电动自行车产品发源地和重要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由于上海土地价格、人工费用昂贵,零部件配套不足,导致上海电动车企业纷纷迁移至苏、浙、津等地。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本市获证生产企业共97家,其中40多家处于停产、关闭状态。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外地超速、超重的“豪华型”电动自行车大量涌入,导致上海一些按标生产的企业面临亏损。许多经销商为了自身利益也不再与本市企业签订专卖协议。更有甚者,为了自身生存,一些本市企业也开始生产超标电动车,使得原本混乱的市场雪上加霜。
监管外牌车缺少依据
超标车车速快、车重大,制动系统无法满足需求,高速行驶时极易发生侧滑等事故,对骑行者本人和其他行人及车辆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认为,电动自行车的国家标准出台于1999年,目前已不符合产业发展和市民需求,有关是否应适当放宽时速等争议已久的问题有待新国标明确。
虽然协会制定了行业自律规定,用来补充国标参数的不足,并作为电动自行车在沪上牌的附加条件,但是,由于外地出台的相关标准较宽泛,上海又没有明确的非机动车道路管理办法,使得监管外地牌照车始终缺乏依据,近似“盲区”。
专家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非机动车管理办法,设立既有超标电动自行车的退出机制。比如设定一个淘汰过渡期,并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鼓励消费者逐步淘汰既有超标车,以逐步改变现在电动自行车的超标乱象。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