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探寻湖南湘绣城崛起之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8月8日

  对于湖南湘绣城这样的以生产民族纺织产品为主的知名企业来说,在全国的名次已经不是考量其发展成果的唯一标准。这里有湘绣家纺、绣花鞋、靠垫、服装、披肩、围巾、手帕、包、书籍等各类日用服饰商品,还有不断增多的湘绣工艺品成为全国绣品的标杆。

  在2010年首届中国湘绣艺术节在长沙开幕时,湖南湘绣城以湖南省工艺兵团的“头马”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展示了一个湖南工艺的产业集群、全国工艺生产基地。湖南湘绣城以提升了的品牌、提高了的质量、优化了的产业内容赢得了行业的赞美和媒体的聚焦。而接下来该怎么走?

  湖南湘绣城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应明回应道:“湖南湘绣城有限公司将在2年内实现企业上市目标。湖南湘绣如果能成功上市,将是中国民间工艺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湖南工艺湘军的旗帜。”

  这个目标并不遥远,此时正是湖南湘绣城在传统纺织上进行革新后,发展最快的时代。究竟是如何达到这样的高速发展呢?

  湖南湘绣城发展简史

  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还只是数朵小浪花,湘绣工艺和湘绣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固守着老手艺和老饭碗,却不曾意识到传统生产和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大片市场被个体和私营企业占领,但这些小企业又由于工艺、人力、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湘绣制造上,出现了大批粗制滥造的绣品。这样的局面,让湘绣的地位一落千丈。

  历经长期的混战和等待后,湘绣并未没落下去。对湘绣产业了然于心的曾应明,再也不愿意看着湘绣半死不活的状态。湖南的人均生产总值每年都在攀升,湘绣的生产总值却在下降,“在这种发展水平下,传统纺织怎么可能继续像过去一样做下去?”1995年,曾应明成立了“湖南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租住在长沙市沿江大道317号二楼两间出租屋里,从事湘绣的加工生产。2003年8月9日,在曾应明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星沙湘绣城破土动工,带给湘绣行业“大地震”,当时人们都质疑:这样生产湘绣,是不是在砸湘绣的招牌呢?

  答案是,湖南湘绣城在将近八年的发展过程中,将湘绣的招牌恢复到了四大名绣的位置,且让湘绣名副其实。2008年至今,湖南湘绣城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产品出口一路高扬,以湘绣为代表的手工艺产品的非凡魅力在全世界不断的扩散。

  高端低端兼顾融入日常生活

  在决心做好湘绣的第一天开始,曾应明就清醒地认识到,在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无论是艺术品还是日用品,它们都是商品的范畴,只有市场才是唯一的“裁判员”。所以投身湘绣之初,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湘绣走日用品的路线。

  要说从高端到低端,难不难?当然难。首先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原有的单一手绣生产,规模无法扩大,产品数量无法跟上,所以必须改变生产方式,手绣与电脑绣并举的多元化生产。其次是产品内容的转变,原有的产品只有工艺屏风、工艺画以及少量精致的服装,现在内容扩大到生产鞋子、箱包、披巾、手袋、手机包等100多个品种。再次,湖南湘绣城的产品有很大部分是面向海外市场时,各国有着不同的需要,所以要根据各国不同的消费需求设计制作不同的产品,西班牙披巾、意大利绣花鞋、日本旗袍、韩国校服等。

  在低端市场、日常用品市场开发上,湖南湘绣城不遗余力。在精品开发上,同样也是竭尽全力。比如“首届中国湘绣艺术节”上受到所有来访者赞赏的《人民的总理》这幅湘绣,就代表了目前湘绣界人物刺绣的最高水平。产品开发创新多民族产品的融合

  2010年首届湘绣艺术节暨第三届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包括中国四大名绣之外的贵州苗绣、北川羌绣、广西瑶绣、青海撒拉绣、新疆哈萨克绣、江西夏布绣、云南棉线绣、陕西卡绣、上海顾绣、浙江乱针绣等十大绣种云集到了湖南湘绣城集中展示。

  曾应明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将全国的刺绣聚集起来,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在2010年,湘绣城被媒体报道最多的是,羌绣来到湖南湘绣城取经。另一方面,湖南湘绣城也在向其他的刺绣取经。

  湖南湘绣城不断向苏绣等成功的绣种,除了学习商品生产、产业布局和商业运作,也开始向其他绣种学习。如学习羌绣以花草、山水、动物为内容,经夸张、概括而形成装饰性图案。与贵州的苗绣相结合,学习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巧,此外还包括刺绣内容的取经。

  90后当道

  绣品内容和刺绣形式的改变,让湘绣成为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也逐渐在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但既然是纺织制造业,人力资源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可是,湘绣的人才向来是可遇不可求,这该怎么办?

  曾应明说,“湘绣已经告别了单一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湘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变革。”早在2006年5月,湖南湘绣城创立职业培训学校,培训了3000余名新型农村绣工。

  2008年,湖南湘绣城斥巨资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签订协议,共建湘绣研发中心,并订单培养首批“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邀请名师,开设文化基础、美术专业、艺术拓展和湘绣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技艺精、知识博、眼界广的“新绣娘”和高素质的湘绣研发、设计、营销、管理人才。

  2010年7月,首批45名经过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学员顺利毕业,按照订单培养协议正式来到湘绣城工作。这批心灵手巧的“新绣娘”平均年龄约为18岁,都是90后新秀。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她们以高超的技艺、娴熟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湘绣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艺术魅力。

  管理体制革新

  一个好的生产企业,不仅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好的人才,更要有好的管理和销售机制。尤其对于湘绣城这样多元发展、重点突出的企业,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所以,湖南湘绣城独创了“公司+工作站+农户”的管理模式。长沙湘绣城总公司为总领,下属6家公司、55家专业收发站、上万名绣女构成了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经营模式。

  整个经营管理由总公司制定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下属工厂及分公司面向市场,获取信息并拓展营销渠道,对批量刺绣业务,按产品的要求和标准,以订单的形式发给专业收发站;设在农村的湘绣培训基地对绣女进行免费培训,再由绣女进行刺绣、生产。总公司对成品的湘绣工艺品及服装、鞋帽、手袋统一部署,分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赞叹道:“湖南湘绣这种产学研综合开发的模式,走在了全国民间文艺产业的前面,是中国民间文化产业化的一面旗帜。”绣女们农忙时回家干活,闲时来工作站刺绣。由公司开拓市场,绣女专心技艺,实现了企业增加效益与农民增加收入的双赢。

  而另外一方面,湖南湘绣城很注重于企业个人价值的实现,把员工的个性彻底释放出来,推动他们的个性创造,从而更好的为湖南湘绣城创造带来价值。

  正因为有了种种秘诀,湖南湘绣城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加上其不断整合资源,努力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近年来的产值才逐年有较高的提升。如今的湖南湘绣城,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刺绣生产基地。w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