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涨本月空调或全面涨价
今年6月,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定速空调的补贴正式取消,没有了这块补贴,空调厂商的负担明显加重,加上6月下旬稀土价格狂飙,而稀土金属往往应用在变频压缩机上,从而导致变频压缩机价格跟风上涨。
在双重压力下,空调厂商想不涨价恐怕都难。
市场现象
大金掀起空调涨价潮
据某区域经销商透露,近日已经接到大金有关人员的正式通知,从7月11日起大金旗下全系列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但也有业内人士称,在其所在的市场,大金的调价方式是依靠扣点,涨价幅度在5%至10%之间。
其实,空调涨价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日前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的促销中,1P空调的最低零售价已从去年1500元涨到了1800元。如果没有促销,今年空调市场将难觅1900元以下的空调。而有关调查显示,在5月底节能空调补贴退出后,6月初企业出厂价上调不大,但零售经销商提货价普遍上涨150元至200元,渠道库存仍然偏低,为后续出厂价继续上调提供了空间。
据奥维咨询(AVC)数据显示,5月挂机定频空调的零售均价环比上涨3.8%,挂机定频一级能效空调零售均价为2052元/台,环比上涨5.9%,挂式定频二级空调零售均价环比上涨3.0%,三级能效空调零售均价环比上涨6.1%。
监测显示,6月空调零售价格已有小幅上调,待渠道低价库存逐步消化后,7月空调零售价将全面上调。
涨价原因
稀土涨价压缩机跟着提价
据了解,空调核心部件压缩机正面临大幅涨价的局面,目前众多空调厂商已接到压缩机企业的提价通知,涨幅从20%至40%不等。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稀土价格高得离谱,压缩机涨价也是被逼无奈,如果不提价就面临亏损的状况。此前,稀土在变频压缩机总成本中的占比不超过10%,而现在已提升至20%。相对于其他原材料,稀土价格大涨显然成了压缩机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压缩机提价是全行业面临的问题,截至6月底,每台压缩机售价提高近50元,很多厂家难以接受。但50元的提价对于压缩机企业而言仍是无利可图,处于亏损边缘。
“根据成本状况实际上提价应该在100元,但是考虑到厂家的情绪和接受程度,我们没有一下子提高太多。如果稀土价格继续上涨,压缩机价格会持续抬高。”业内人士透露,今年2月份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稀土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这也使得原本就资源紧缺的稀土的价格猛涨。
据了解,最近半年,稀土价格上涨了数倍,“稀土成金”是未来的趋势。
补贴取消厂家难自身消化
去年,空调业成了家电行业里最赚钱的行业,格力电器以42亿元的利润问鼎家电行业最赚钱的企业,美的电器也以31亿元利润紧随其后。与此同时,空调企业也是获得政府补贴最高的企业。
国家从2009年6月起开始实施空调行业“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符合标准的空调每台补贴300元至850元。从去年6月起,补贴数额调整为每台150元至250元。
由此可见,今年上半年每台空调的补贴金额比去年上半年减少了150元至600元。
据了解,去年获得最高补贴的是美的电器,高达24.99亿元,紧随其后的格力电器获补22.44亿元。补贴都占这两家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
气温走高空调销售入旺季
虽然北京近日连续的阴天,让市民感觉天气不如去年热,但进入7月以来,全国大部分区域均出现了适合空调销售的酷热天气。
其中,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等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区域,更是迎来了今年夏季首次持续高温气象状况。而河南、河北、陕西、湖北等省则进入到闷热天气状态。就连东北也出现了30℃以上的高温天气。
从气象台监测的温度情况来看,6月起,全国平均气温已高于去年同期,空调保有量低的北方地区反而更加炎热。
日前,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中国事业本部副总裁王金亮表示:“今年我们变频空调销量将会超过1000万台。”
而志高空调也表示,截至目前,志高空调通过自建的网上商城及与知名网站合作所实现的网络销售金额已超过亿元,提前完成预定目标。
市场预期
利空虽多全年达标仍有望
奥维咨询(AVC)分析师陈军预计,下一个“冷年”家用空调行业的增长速度放缓的可能性很大,拉动家用空调行业依旧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尚未形成,空调行业面临的环境利空因素增多。
对整个家电行业而言,房地产限购和销售的负增长将影响下半年一二级市场的家电消费,出口增长也可能随海外经济波折而放缓,但是不会出现2008年时的“急刹车”。
目前来看,空调行业盈利预期已充分地考虑到了行业动力放缓,因此全年销售达标问题不大,并存在超预期的空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