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乳业再掀波澜,关于生乳“新国标”争议已经进入了白热化。这项被称为全球最差的生乳标准,再次让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是否合格产生质疑。
为了平息争议,同时鼓励奶牛科学饲养,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的进程,农业部正加紧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按照生乳等级生产差异化乳品。
但在笔者看来,存在于企业、奶站、奶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没有解决,在分散养殖比重仍然较高,与奶农相配套的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如果仅仅推出生乳分级标准,只能让存在于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将置散养、小规模养殖的原奶长期处于低价,加剧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利益博弈矛盾,而奶农即便是通过提高养殖水平,提升原奶质量,但也很难得到企业认可。同时,与提升养殖水平付出成本相比,造假成本低廉,这将变相鼓励奶农、奶站“造假、掺假”行为。
另一方面,生乳分级标准出台,将鼓励企业加快自建奶源的投入。三聚氰胺事件后,企业加快自建奶源步伐,为了满足短期利益需求,一些企业甚至加快了与实际不符的“万头规模”奶源建设步伐。由于目前自建奶源比例小,暂时还未出现牛与人争地矛盾和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但是随着企业自建奶源步伐加快,这些问题都将逐步暴露出来。
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企业按照生乳等级生产差异化乳品,将直接造成不同品种乳制品购买的歧视性。如果说标准最低的生产奶粉,标准最高的生产中高档液态奶,这一方面将鼓励消费者购买中高档液态奶,减少对中低档液态奶的购买,而消费者为了购买更安全、品质更高的牛奶,只能花更多的钱,造成消费福利下降;一方面,将国产奶粉置于让人更加不信任的地步,变相怂恿消费者购买进口奶粉。
事实上,当前制约乳业健康发展的两大顽疾,硬件上是与养殖环节相配套的冷链物流、综合防疫等服务设施建设依然落后;软件上是如何在企业、奶站、奶农之间建立起平衡各方利益,有助于企业与奶农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
要解决乳业发展的顽疾,应该大力推进企业+适度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模式,对现有的养殖小区进行升级,明晰产权结构;将分散、小规模养殖集中起来,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奶农合作社。另外,应该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提升土地的市值。农民、奶农可以以土地入股,分享养殖产业发展的成果。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