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湟中县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快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大县迈进”发展目标为引领,多措施并举,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以湟中农民画、堆绣、镶丝、雕刻(包括木雕、砖雕、皮雕)、铜银器、藏地毯、壁画、泥塑八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为主体,冠以“八瓣莲花”文化艺术之美称,挖掘整理与引导扶持相结合,积极推动八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走出农村和民间,向文化产业转变和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湟中“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之花开放的越来越艳,企业化、基地化、园区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强,底蕴深厚、内容质朴、色彩艳丽、形式多样、适应市场的文化产业产品,深受艺术市场和人们的喜爱,不仅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吃上了“文化饭”,挣上了“文化钱”,也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文化湟中”建设。
到2010年底,全县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8家,建立文化产业生产基地20个,年出口创汇500美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到2.5万人,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亿元,占到全县GDP的3.8%。目前,湟中县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规划启动了“八瓣莲花”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积极打造10公里环形文化旅游带,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农民增收上的“三赢”发展。
湟中农民画,盛开在田野上的山花
湟中农民画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一项朴素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在民间,活跃着被人们称之为“匠人”的众多民间艺人。经过几百年的继承和演绎发展,成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并正式被冠以“湟中农民画”,1998年湟中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一起被誉为中国的“三大农民画”,200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了大篇幅的介绍。湟中农民画以高原人们的嬉戏玩耍、劳动情景等生产生活场面和山水风光、民间民俗、人物肖像等作为题材内容,用夸张的绘画语言、丰富的艺术想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表现出来,其艺术性、观赏性、装饰性的特点鲜明,给人一种农民作者和乡村内容的亲切感和质朴感。湟中农民画多次参加全国农民画展并获奖,3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收藏,10幅作品被国外艺术馆收藏。
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正式起步于湟中农民画。2006年以来,在县上的大力支持下,湟中农民画不断蓬勃发展起来,并与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塔尔寺景区的旅游商品相接拍,县上把一部分作者集中到湟中“八瓣莲花”文化艺术产品制作展示销售中心,集中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文化产业产品制作,一部分作者在家庭进行分散性的创作,产品统一交到中心对外销售。目前,在湟中县活跃着一支300余人的创作队伍,农民画工艺大师党汉明、二级工艺师扎西才让应邀入驻上海金山农民画村,一幅装帧精美的湟中农民画可零售到300至5000元左右。随着现代人们返璞归真的生活追求,湟中农民画成为了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和被人们收藏的文化艺术品、房间装饰品,也被省市县单位用于机关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
湟中雕刻,走出深闺嫁市场
湟中雕刻是木雕、皮雕、石雕的合称,其中民间木雕最为扬名。早在200多年前,鲁沙尔镇陈家滩村“匠人”的木雕技艺和木雕产品在西北地区就“出人头地”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改革开放后,该村的木雕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出现了史庭辉等木雕业带头人,成立了村古建筑队、从事古建筑维修和新建,还组建了村木雕有限公司,全村有100余家小型家庭木雕厂,开展建筑木雕、家具木雕产品加工,400多人从事着古建筑维修和木雕产品加工,王海寿被认定为传统技艺湟中陈家滩木雕传承人。近年来,在陈家滩村木雕业的带动和县上扶贫开发到户资金入股、土地出让、招商引资等政策的扶持下,全县木雕业呈现了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强劲发展势头,结合旅游业,木雕产品不断丰富创新。目前,全县有木雕业龙头企业3家、20余家木雕家具加工企业,庭辉雕刻有限公司、佛光雕刻有限公司、缘汇藏式家具厂、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中心木雕工作室等的木雕产品,在省内外的市场上供不应求。
湟中县的皮雕、石雕业也在县上的大力扶持下,不断向前发展,土门关乡红岭村的皮雕走出了乡村,在县城设立了皮雕工作室,皮雕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以田家寨地区为主体的石雕业,规模不断扩大,河湾等村变成了农村生产石工具、建筑石建材、丧葬石用品的石雕专业村,县上引进了一家大型砖雕企业,砖雕生产线已投入生产。2010年,全县雕刻文化产业产值达到9251万元。
湟中堆绣,走出寺院成产业
堆绣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湟中堆绣,融合了藏汉文化和宗教文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将中原丝绸、刺绣品及技艺等带到青藏高原并流传于民间,经漫长的发展成型于明朝,通俗地可称之为布画。从制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上分平面堆绣和立体堆绣,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审美、装饰、收藏价值,最早多为佛教品。随着社会的发展,湟中堆绣艺人和作品一步步走出了民间,作品表现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创新,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湟中县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依托民间堆绣艺术,把堆绣技艺纳入职业教育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内容,开设堆绣专业,大力培养技艺人员和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从事堆绣文化产业,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推动堆绣产品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画家徐全熙掌握堆绣技艺后,把技艺传授给家人,现在全家都在从事堆绣工艺品创作。田家寨镇严作鸿夫妇学成堆绣技艺后,设立家庭堆绣工作室专门开展堆绣工艺品订单加工,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鲁沙尔镇居民乔英菊在县上的扶持下,集带徒、加工、销售为一体,在塔尔寺景区设立了堆绣艺术工作室,并被评为省级一级民间工艺师和堆绣艺术传承人,多次应邀到荷兰等国家传授技艺。
湟中县在“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心设立了湟中堆绣工作室和堆绣工艺品展示销售厅,入驻堆绣艺人15人专门从事堆绣工艺品的制作和新产品研发,全县从事堆绣工艺品制作加工、市场销售队伍发展到3000人左右,堆绣文化产业产值达到80万元。
湟中镶丝,生根发芽成大树
湟中镶丝,又名湟中掐丝,主要有掐丝唐卡、掐丝工艺品。掐丝唐卡巧妙地把景泰蓝镶嵌工艺与传统唐卡绘画技艺相结合,以金属丝和天然彩石颜料为原料制作而成。掐丝唐卡既保持了传统唐卡的绘画特色,又加入了景泰蓝的工艺,充满了现代工艺气息,是当前收藏品中的宠儿。掐丝工艺品把景泰蓝镶嵌工艺与绘画、上色等手工艺术品制作技术相结合,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品。
湟中县立足文化产业的丰富度和市场前景,用职业教育的方式着力培育扩大掐丝技艺队伍,以集中技艺骨干设立研发中心的方式积极研发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产品,以产品生产基地加家庭加工的形式制作掐丝产品,努力扩大掐丝产业。现阶段,湟中掐丝产业队伍发展到2000余人,家庭加工户达到500余家,掐丝产值达到120万元,产品远销到全国乃至国外。
拦隆口镇农民李莲霞在县城和西宁设立了掐丝工作室,被评选为一级民间镶丝工艺师和省级镶丝艺术传承人,两次应邀到非洲贝宁传授技艺。上海世博会期间,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心的孔玉桂等两名残疾人掐丝唐卡艺人应邀到“生命阳光馆”展示技艺,其掐丝画《藏族小姑娘》被“生命阳光馆”收藏。
湟中铜银器,引领民间文化大产业
湟中铜银器加工业已有300年的历史,民间艺人众多,产品有佛像、宗教用品、铜银酒具、铜银饰品、铜锣等等。近年来,湟中县把铜银器加工业作为引领湟中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来抓,积极支持民间作坊做大、招商引资入驻做强、建立加工基地拓展,铜银器生意走向国内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全县铜银器加工企业发展到了230家、规模企业3家,年产值达到1.45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全县出现了铜银器加工村、加工户、运输村、专门经纪人,近万人实现就业,不仅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铜银器加工基地,同时,成为了转移农村劳动力最多、增加农民收入最强、发展规模最大、企业化发展最快的文化产业,引领了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发展势头,何满被认定为省级传统技艺湟中铜银器制作即镏金工艺传承人。按照《湟中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湟中铜银器加工业将实现产值10亿元,转移就业5万人。
湟中藏地毯,一枝独秀扬美名
据史料记载,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的藏地毯织技及藏地毯自明朝传承,历史悠久,其毛席、马褥毯、卡垫、柱子包毯在藏区和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加牙村杨氏藏地毯织技已传至第七代。
解放后,加牙村的藏地毯织技在民间不断扩散传播,带动了上新庄地区的手工毛线纺织、地毯编织,上新庄地区处处是人人织毛线,家家织毯子的景象,在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下,催生了上新庄村藏地毯公司的诞生,该公司一度是我省藏地毯加工的最大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形成了上新庄地区藏地毯以青藏系绵羊毛为主,天然植物和矿物质染色、色泽光亮、纤维长匀和所织藏毯不脱毛、不掉色、牢固耐磨、防潮保温的特点,加牙村藏地毯织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湟中县结合发展文化产业,把传统的藏地毯织技和藏地毯业与全县的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相结合,积极推动藏地毯业发展。目前,上新庄村藏地毯公司改制成了青海海湖藏毯公司并取得了外贸出口权,新设了大源地毯厂,全县建立藏毯加工点63个,年生产藏毯等57万平方英尺,年达产值达到615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
湟中壁画,绘画技艺出农门
湟中壁画技艺融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箱柜、棺椁等绘画技艺与中国工笔画特点为一体,也受宗教壁画影响,人物造型吸收了藏传佛教壁画的特点,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圆润,兼具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
湟中县在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中,积极鼓励壁画艺人以师带徒弟传承技艺,壮大艺人队伍,走出去以技艺挣钱,增加收入。目前,在湟中县活跃着一支200余人的壁画绘画艺人,他们活跃在省内外,专门从事各类壁画创作,年收入达到80万元,是一支特别的“工艺劳务大军”,晋生旺、李保州被认定为传统美术湟中壁画省级传承人。
在西藏、内蒙古、四川和本省西宁的北山寺、贵德的玉皇阁、湟源的北极山等都有湟中壁画艺人创作的壁画作品,2005年湟中壁画艺人张斌应邀到泰国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绘画艺术交流,并为泰国寺院绘制大型壁画,充分展示了青海民间艺术的魅力。
湟中泥塑,后起之秀前景广
泥塑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一项现代美术艺术。湟中泥塑,是与湟中壁画紧紧相关的一项民间艺术技艺,主要以创作各类人物、各种动物为主,泥塑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
湟中民间泥塑艺术近年来随着湟中民间艺人在省内外创作的大量泥塑作品和湟中泥塑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被外界所了解和认知。湟中县立足泥塑这项民间艺术,一是通过民间艺人带徒弟、泥塑企业培养等发展了近150人的一支泥塑队伍,他们就业于泥塑企业或对外承揽订单、应邀前往外地创作作品,年收入达到60万元;二是泥塑艺术与建立文化企业相结合,设立了3家泥塑企业,推进了泥塑艺术的传承和产业化发展,丰富了湟中的文化产业种类。 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正在河湟谷地绚丽绽放。wj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