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只有约10%的人能够了解的行业,电动工具被普遍应用于航天航空、高铁建设等生产领域。从2010年媒体披露“拳头产品涉嫌质量问题”,到而后媒体放出“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的消息,再到2010年的成功上市,纵横驰骋资本市场,聚光灯下的“锐奇”宛如一个明星,一举一动受到媒体、业界的关注。作为国内电动工具龙头企业,从2010年高调上市到2011“豪气”出击3月上海五金展等一系列事件,锐奇的举动无一不在向业界诠释“高调”二字。纵观锐奇发展历程,其高调背后,是有着强劲的实力在做后盾。
锐奇大事件
2000年,上海锐奇工具有限公司创建成立。
2006年,“锐奇”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公司荣获“上海科技企业创新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被认定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品牌”。
公司再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锐奇在第一时间为汶川地震捐赠数十万的工具产品和大量现金等物品。
2010年,锐奇正式登陆创业板成功上市
作为高等级专业电动工具自主品牌运营商,其旗下自主品牌“锐奇”已成为替代进口产品的首选内资品牌。
多面“看”锐奇
技术:业内领先
外资工业级品牌巨头美国米沃奇、美国百得、德国麦太保等纷纷主动寻求与锐奇在磨切领域的技术合作,在合作中,锐奇持续领先的技术、稳定可靠的质量,使得外资品牌不但能够放心地把ODM业务交给锐奇,逐步借助锐奇优质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给其品牌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巩固其品牌产品的市场口碑。
渠道:品牌授权代理模式
锐奇在国内选定了300多家在当地竞争力名列前茅的区域经销商。品牌授权代理制的生存基础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锐奇凭借其用户对于锐奇品牌的广泛认知度、高度忠诚度、行业美誉度,使得锐奇产品的用户群体非常稳定地逐年扩张,并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专心专注
锐奇,拥有着一支思想上深刻理解电动工具行业、高度认同企业文化,同时又能把这种理解和认同迅速准确地转化为执行力的高素质经营管理团队。锐奇自成立以来,便始终专心、专业、专注地致力于高等级专业电动工具的运营。
未来:稳步高速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锐奇现排名市场占有率第四,占据前两名的分别是外资巨头德国博世和日本牧田。而在这前四名中,锐奇又是年轻的后起之秀;从动态格局来看,近几年,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或减速趋势,而锐奇则异军突起,和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份额差距急剧缩小。
媒体看法
每日经济新闻:替代进口走向全球
作为极少数拥有自主品牌的内资专业电动工具运营商,锐奇已经成为替代进口产品的首选内资品牌。在锐奇股份崛起之前,中国国内的电动工具市场常年为德国博世、日本牧田、日本日立、美国得伟等外资品牌巨头牢牢把持。
经济导报:工具产业腾飞之翼
锐奇股份之所以在这短短的十年中发展迅速、成绩骄人,都源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锐奇,作为一家主营电动工具的上市公司,必能够借助资本市场,发挥现有优势,在这行业发展的盛宴中牢牢占据战略性的行业领军地位。
慧聪网:锐奇打“上市牌”
2010年3月9-12日,第18届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国内电动工具行业领头羊-上海锐奇大手笔出击本次展会,大气磅礴的展位,广场上巨幅广告牌颇吸引眼球。这也是锐奇首次在公开场合高调打出“上市”的旗号。
江苏商报:不差钱,也上市
与一般企业上市以扩大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不同,锐奇工具对资金的渴求似乎并不强烈。分析人士对此表示,对于东成工具、锐奇工具这类电动工具领军企业来讲,其产品近年来大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因此该类企业经营过程中大多“不差钱”。
“数字”解读“锐奇速度”
增长率:2005年~2009净利润增长率218%
2007年~200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693.88万元、27786.7万元、31871.1万元,同期净利润分别达到1995.13万元、2996.74万元、4253.07万元。而2010年上半年的利润更是同比增长达70%
身家:10亿元以上
即便以公司2009年度4253万元的净利润计算,锐奇工具发行后年度每股收益约为0.5051元,鉴于创业板公司市盈率偏高,若按40倍计算,锐奇工具上市后股价也将达到20元以上。吴氏家族“经此一役”其身家便升至10亿元以上。
雇员:目前公司雇员近1200名。
目前公司雇员近1200名。业务遍及超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上海建立研发及制造基地。
3大项目:参与三峡工程建设;参与北京奥运主场馆建设;参于杭州湾搭桥建设。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