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安徽缝制设备市场初探 竞争逐渐激烈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7日

  整体上看,安徽已经发展了不同层次的服装企业,能带动不同品牌、层次的缝制设备销售。席海洋说,内迁或当地的大型服装企业仍以采购国外品牌的缝制设备为主,但标准、杰克、中捷、顺发等国内品牌的缝制设备在安徽市场销量也很大,目前各品牌中档层次设备的销路最广,当地经销商也主要服务于数量居多的中小型服装企业。

  在地图上寻找安徽省有服装生产的地区,要以合肥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在合肥东北向的滁州,北面的蚌埠、淮南、淮北,东南面的巢湖、马鞍山、芜湖,南面的铜陵、安庆,西面的六安以及西北向的阜阳、宿州等地,都有服装产业蓬勃兴起。安徽各地服装生产全面开花,也反映出中国服装产业转移步伐的推进。

 

  2010年,沿海服装企业通过异地建厂或订单外发的形式将服装生产转移至安徽的情况明显增多。有数据显示,2010年1~5月纺织行业新增投资额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湖北、江西、河南、安徽等中部四省居于前列,其投资增幅同比分别是62.5%、45.5%、27.7%和27.3%。以安徽为代表的中部省市不仅成为沿海服装企业转移生产的热点地区,也引起服装生产设备厂商的日益重视。

 

  服装企业遍地开花

 

  安徽省毗邻江浙沪,地理位置相对中西部其它省份更为优越。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方面十分“给力”。

 

  合肥是安徽省内较早承接纺织服装转移的地区。仅2007年,合肥就引进服装企业69家。合肥政府在瑶海区巨资打造“中国合肥服装新产业基地”,香港联亚、太子龙、九牧王、旗牌王等知名服装企业在当地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据合肥华联服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芸介绍,合肥的服装企业主要分布于二环之外的开发区以及周围乡镇,人数在500~1 000以及1 000以上的服装企业只有数家,主要为联亚、太子龙、九牧王等外来企业,200~300人规模的服装企业在当地最常见,大多由外贸公司开办。此外,近年来合肥新增了许多由返乡创业者开办的百人以下的服装加工厂。

 

  合肥不是安徽省最主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与周边市、县相比,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在提供低成本、充裕劳动力的办厂环境方面已不具备优势,将逐渐发展为安徽与外界联系的窗口。合肥兄弟服装机械有限公司营销经理赵昌华告诉本刊记者,合肥有“多如牛毛”的外贸公司,其四成订单为“合肥接单,外地生产”,六成订单为开发区内的企业生产。李小芸说,合肥的服装企业已经存在招工难的问题,近两年不少市内的服装企业将订单向周边乡镇转移。像合肥之类的城市已不是沿海服装企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

 

  整体上,安徽的服装产业分布十分分散,并且县、镇的服装生产发展迅猛。

 

  在皖北,淮南、淮北、阜阳、宿州、界首等地利用原材料、劳动力优势建设皖北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产业工人输出基地。合肥高盛服装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席海洋介绍说,合肥以北的淮北为矿区,男人下矿则女人在矿办厂制衣,带动服装生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最突出的城市是阜阳,当地有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熟练工居多。该市在2009年内就承接长三角纺织企业28家,吸引了替“阿迪达斯”加工的香港高大公司、为“安踏”贴牌的玉得龙服饰公司、鄂尔多斯集团、上海艾肯服饰、香港森仕集团、山东即发集团等企业入驻。据悉,当地有纺织服装企业1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60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形成了以阜阳开发区的毛纺、棉纺、丝织和太和、阜南、临泉、颍上等县的服装生产相配合的产业格局。

 

  在皖南,铜陵、安庆等地的服装生产也如火如荼,境内的怀宁县、枞阳县、望江、宿松县都有服装企业分布。枞阳县的服装加工业有二十多年的产业基础,已发展为该县主要产业之一。安庆暂无较大的服装工业区,但已有几家较大型的服装企业,大致分布在安庆宜秀区到怀宁县一带,多为本地在外经商人士开办。

 

  此外,合肥以东的滁州利用当地的丝绸原材料,形成丝绸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合肥以西的六安借助羽绒原料优势,主要发展羽绒制品,也有棉、麻、丝类纺织服装加工;合肥以南的巢湖、芜湖等地服装生产起步较早。据不完全统计,芜湖境内的繁昌县有服装及其配套企业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是安徽省内著名的服装生产出口基地,特别是该县的孙村镇,拥有较为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和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被安徽省服装商会授予了“安徽服装第一镇”的称号。

 

  有一种说法,安徽省在外打工人员超过1 000万人,并且安徽人在沿海服装企业外来工人中的比例接近30%。沿海服装企业在安徽设厂也主要受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引吸。比如转移阜阳的纺织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需求“大户”,香港森仕服装厂的首期工程就招收3 000名工人,香港南益集团投资的纺织公司和山东即发集团投资的服装公司仅一期工程就分别招工1 000人和1 700人。

 

  但在安徽,像阜阳、宿州等劳动力尤其是熟练工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多。早期一些沿海服装企业内迁至安徽时多为“跟风”,没有分析当地经济环境,动辄就在某地建设上千甚至数千人的加工基地,到开工时才发现根本无法吸纳到足够的劳动力。不仅如此,有经销商提及,已有一些早期“跟风”到安徽投资的服装企业撤离,原因在于企业所开的工资低,无法吸引有沿海服装企业工作经验的返乡劳动力,难以招到工人。而今,将生产内迁的沿海服装企业多为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在建设生产基地时也转变了策略,把数千人的生产分散到几个地区,只要管理到位,也能取得好的发展效果。

 承接转移同时升级

 

  安徽的服装生产历史并非空白。在20世纪90年代初,合肥等地还有不少国营、集体所有的服装生产企业,后因不适应市场经济而被淘汰,私营企业渐多,当时的服装生产以国内销售为主。由于本土服装品牌一直未得到培育,加之缺乏在全国知名、成熟的服装批发市场,安徽的服装产业发展状况不佳。

 

  目前安徽全省以梭织类服装生产为主,主要生产裤子、夹克、衬衣、棉服、工装、职业装等服饰,近年羽绒、运动类服饰生产增长迅速,而女装尤其是时装类服饰生产相对较少。在面辅料、印染等配套产业尚未完善时,依靠量产盈利的针织类服装生产在安徽发展缓慢,主要集中在芜湖、巢湖一带,目前的比例较之往年有所提高。

 

  80%以上的安徽服装企业从事OEM制造,以外贸加工为主,但为国内服饰品牌贴牌的情况逐渐增多。面对未来,日益兴旺的安徽服装产业不会停步于来料加工及OEM。尤其是沿海服装企业内迁以及越来越多的订单转移至安徽之后,安徽服装生产升级变得更加迫切。

 

  长期高度依赖外贸加工,让安徽服装产业发展受限,外贸订单的不稳定也让更多安徽服装企业另寻出路。合肥在新站工业园内建设了“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就旨在培育本土品牌。赵昌华说近年安徽省内的内销品牌发展很快,本地企业也在学习沿海企业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并且也在外贸加工过程中积累了不少专业知识,一些内销品牌企业已经采取了与外贸公司相同的发单模式。

 

  生产升级的情况并不局限于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一些中等规模工厂也期望能升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一方面外贸加工的利润趋薄,另一方面安徽的劳动力成本也在提高,这些企业需要找到利润增长点。

 

  席海洋还指出,当地服装企业缺乏学习先进生产、管理的渠道。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单件流水作业模式,大多企业在参观别的企业时了解到该生产模式的情况,并不清楚具体的操作流程以及如何根据工厂实际布置流水线。服装企业经常看到哪种生产方式好,就依葫芦画瓢般地进行尝试,失败情况多且容易在摸索期间耽误生产。鉴于此,合肥当地的几家经销商都尝试综合各方知识为客户提供生产工艺指导的服务,但较为局限。

 

  去年,安徽市场的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和其它先进服装生产装备的需求增加,也侧面反映出安徽服装生产升级的情况。华联所销售的缝纫机中电脑缝纫机与纯机械缝纫机的比例各占一半,而合肥兄弟所销售的电脑缝纫机比例已高于普通缝纫机。赵昌华认为,安徽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的接受程度已大幅提高,但出于成本考虑,目前主要采购国产品牌的设备。另据介绍,在缝制设备之外,拉布机已经先于自动裁床在安徽市场上铺开,关注吊挂系统的企业也在增多。

 设备市场竞争逐渐激烈

 

  在安徽服装产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当地缝制设备市场也得到发展。与服装企业的分布情况一样,安徽全省的经销商分散在各地,数量难以统计。在一些服装产业较完善的乡镇基本都有缝制设备经销商的存在。而合肥的经销商数量多年未有大变化,目前当地有正规门店经营的缝制设备经销商数量不到20家,主要集中在长江东路与铜陵北路一带。

 

  目前,安徽省内规模较大的经销商只有数家,比如合肥华联是安徽省内经营服装设备最具专业性的公司,被称为合肥乃至安徽省内经销商的“黄埔军校”。它以覆盖安徽全省的销售网络、公司化运作模式和日趋完善的服务体系走在安徽经销商的前列。而合肥兄弟与大型服装企业开展生意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服装生产经验,除经销缝制设备外,也经销拉布机、吊挂系统的先进生产装备。

 

  进入安徽省的缝制设备品牌数量已经很多,日本重机、兄弟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安徽市场,目前已不设省级总代理,细分代理区域,发货灵活。百福、飞马、大和、银箭、星菱、标准、杰克、中捷、美机、富山、顺发、通宇等品牌在安徽设有总代理。虽然各品牌在安徽市场的竞争尚未白热化,不少当地经销商认为今后安徽市场的竞争将变得激烈。本刊记者走访合肥几大经销商时就遇到数家生产商的区域经理到经销商处了解安徽市场情况。

 

  转移至安徽的服装企业数量日趋增多,但并未带动安徽缝制设备销量的大增长。沿海服装企业将生产转移至安徽,总部仍在沿海一带,其新建工厂的设备也非安徽本地采购。对安徽市场的设备厂商来说,目前主要与新建服装工厂建立联系、强化感情,为将来的生意往来打下基础。

 

  整体上看,安徽已经发展了不同层次的服装企业,能带动不同品牌、层次的缝制设备销售。席海洋说,内迁或当地的大型服装企业仍以采购国外品牌的缝制设备为主,但标准、杰克、中捷、顺发等国内品牌的缝制设备在安徽市场销量也很大,目前各品牌中档层次设备的销路最广,当地经销商也主要服务于数量居多的中小型服装企业。

 

  去年,带动安徽市场的缝制设备销售增加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由返乡创业者新建的服装加工厂数量增多,对价位在一千四五百元的普通平缝机需求较大,也带动普通包、绷缝纫机销量增长;二是当地有生产升级需求的服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来自监狱系统的设备需求增长明显,引吸缝制设备厂商争相竞标,成为合肥数家经销商的销售增长点。

 

  面对去年销售旺盛、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有经销商对今年市场走向存有疑虑。合肥的一些经销商认为,当地服装企业出于招工考虑提前启动年后的设备采购计划,为春节后招工、开工做准备。目前服装企业购买的设备并不完全投入生产,而服装企业在2011年的订单情况也尚未确定,小厂一般是“订单有多少就做多少”,大厂目前的订单生产普遍可持续3~6个月。如果宏观经济波动,服装企业订单减少,则市场又将面临困境。

 

  虽然有此担心,大多厂商仍然看好安徽市场的发展前景。赵昌华认为,沿海服装企业对2011年经济状况不确定因素的担忧比安徽服装企业更多,其生产订单还将继续转移至内地,省内企业只要有接单能力,基本可应付2011年的生产情况。对厂商来说,更应该考虑如何提升经营能力与服务技能,以应对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