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电动自行车涨价的背后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1日

  事情应该从2010年说起。

  2010年,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与“涨”字紧密相连,似乎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用品都在涨价,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就不必说让几亿人咬牙切齿的房价以及如同坐火箭般蹭蹭向上飞的油价了。当然,与此同时许多工人的工资也在较以往更快地上涨,虽然幅度远远不及以上这几项,但是对许多制造加工企业而言却是他们难以承受的痛。

  从这个角度讲,电动自行车企业尤其是整车制造企业们的2010年应该并不好过。首先他们不得不面对铅、钢材、铜线、塑料等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日趋增加的用工成本等造成的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前线市场日趋白热化的价格拼杀所带来的降价压力,两相挤压之下,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们的日子用句不好听的俗语来讲就如同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2011年,“涨”的动力还在持续,那边吃和穿的粮食、服装还在不断交换上涨热点,这边住与行的房价、汽油也没有停止上涨的迹象,而电动自行车这个遍及千家万户的日常交通工具终于也按捺不住了!

  数据显示,2011年2月底以来电动车主要零部件如车架、轮胎、电机、控制器等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平均涨幅在5-10%,有的甚至达到15%;而随着铅价的走高,铅酸蓄电池的价格也大幅上涨,许多市场销售情况显示,一组原本售价三四百元的一般电动车蓄电池,涨价后会卖到500元左右,而之前售价六七百元的质量较好的涨价后售价达到800元左右。

  问题就来了,当一辆电动车的几乎所有组成部件都在上涨时,这辆车子还会继续坚守原有价位不动摇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眼下大多数整车企业或光明正大、或遮遮掩掩的涨价潮!

  表面看来,电动自行车涨价是在外来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但仔细探究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顺应时势的必然之举。电动车行业涨价究其因由,外因是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例如今年原材料价格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涨给企业带来的运营成本上的压力;内因其实也是一种来自行业内在的自我调节,比如产业链各个环节长年来低价位运营渴望触底反弹等。

  应该说电动自行车行业需要这样一次涨价。

  在经过了初期的几何级膨胀式扩张发展期后,近几年来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由于行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差异化产品,导致不同企业间产品高度雷同,因此相互间的竞争主要纠缠在低层次的价格战,由此导致企业利润不断降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利润保证的基础上,暂时放弃利益,以追求市场占有率的做法或许在某些时候能显示出突击的力量,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当这种不健康的利润压榨到达一定程度后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品质的降低——部分不负责任的企业开始采取降低配置、置换原材料等偷工减料的手段以降低成本偷取利润空间,而品质降低就等于降低了电动车骑行安全系数,从而导致了终端市场对于产品的质疑,恶性循环就此开始上演,这是行业产业链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从这一方面来看,涨价对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起到了阳光雨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对于利润的保证可以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产品研发,保证产品品质。这是涨价所带来的正面色彩。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何况是涨价这种消费者一贯十分敏感的企业动作,一旦操作不好,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有可能“自取其辱”。涨价不是起跑线上的一声令下,产业链中原材料供应商、配件企业、整车企业、经销商一环扣一环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是不可能做到统一涨价这种理论性的举措的,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实行涨价时有可能需要承担行业其它企业不涨价风险,而这也正是去年电动车整车价格始终难以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枪打出头鸟,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试验品。另外,即使在成本压力下全行业普遍将产品价格上调了,同样还要面临一个莫大的风险——经销商、消费者是否接受,涨价后的产品是否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所以,怎样合理地转移涨价压力,制定相应的对策值得整个行业思考;如何在涨价潮中实现突围,将涨价压力转为优势,则是企业当前战略的重中之重。

     举措一:回归品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建立在利润保证的基础上,多年来的价格战使行业的利润一降再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企业对产品研发的再投入。事实上,随着近年来电动车行业逐渐规范化发展,消费者也在成长,昔日一味追求低价的现象已经逐渐减少,质次价廉的产品已经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取而代之的是在品质、服务上表现良好的品牌产品。

  这是一个消费者品牌意识逐渐提升的过程,作为有远见的企业,应该充分把握这一机会,并将其同步为自身品牌形象树立与提升的一个过程。此次涨价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提升品牌力度的契机,企业大可充分利用,并以“优质优价”的宣传策略说服消费者,让产品贵得有理,让消费者买得心安。

  举措二:开发新品

  除了品质提升能博得消费者对涨价的认可外,新品也是应对涨价的一大利器,既然消费者对现有的产品已经形成难以改变的价格认同,那么干脆不去费心改变,而是另辟蹊径,推出具有新卖点的新产品,为消费者重新定位新产品的新价值。

  电动自行车行业历经十数年发展,产品经历了多次的更新换代,二次甚至多次购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他们对电动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代步,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包括防盗、持久性等在内的其它功能,在舒适性、外观、造型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趋势,电动车企业们大可加大新品开发与推广力度,促使消费者认可并接受新产品、新价位。

  举措三:内部挖潜

  纵观各个行业,尤其是拥有科技核心的比如电子、家电等行业,其发展的一贯趋势其实是降价而非涨价,电动自行车行业也应如此,如果说此次涨价是不利己而为之,那么立足长远的行业巨头们应该有所警醒了,与其不得己涨价,看人脸色,不如加大内部挖潜力度,以降低成品的方式达到别人涨价的效果,这才是企业利润提升的终极解决之道。

  至于内部挖潜方式无非在于改善内部管理,改进生产工艺,简化生产流程,降低原材料消耗,加大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率,还有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降低流通成本等,同时企业还应随时根据市场状况,适时调整产品生产计划,以提高终端市场的敏捷性和竞争力。

  以上所言多涉及整车生产企业,因为整车销售是暴露在消费者面前的,一点风吹草动便会引起莫大的波澜,而对于隐藏在幕后的配件企业来说,虽然受到的关注少,但是其承受的压力其实比整车企业更大。因为对一个行业来说,定价权掌握在哪个环节等于说哪个环节就掌握了主动权,电动车配件企业没有定价权,所以它们只能担当尴尬的“被动”角色,上面要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面要忍受整车企业转嫁价格战的压力,可谓多年来始终在夹缝中求发展。

  此次电动车行业涨价的源头来自于配件企业,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是价格上涨并不是配件企业解决困境的最好方法,要想真正在压力下实现突围,提升自身在行业链条中的地位,提高产品利润,还需要其它更好的出路,常州几大配件企业所采取的“抱团取暖 资源优化”就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发展思路。

  所谓抱团取暖就是在配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几大配件企业联合起来以实现资源优化、信息共享,集体推动配件企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掌控议价权,改变以往按单生产的被动状态。“常州精品区配件联盟”由五家全国知名电动车配件厂家联合,在产业技术、企业管理、信息掌握、品牌铸造等方面实现互补,在提高各自企业生产、研发、销售实力的同时,捆绑式地进行品牌宣传。由于五个成员分别专属于特定领域,相互并不形成直接竞争,而组成联盟之后,更是可以将公司开展日常业务之中得到的行业信息进行共享,为其他成员带来有效信息的同时,也为整车企业采购配件提供参考性意见,使配件企业、整车企业形成统一整体,达到多方共赢。

  目前来看,电动自行车行业价格上涨已成定局,那么此次涨价对电动车销售有没有大的影响呢?至少从眼下全国各地的销售情况来看,市场反应还是比较不错的,而之所以能够在压力下取得良好成绩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策的促进。

  2010年下乡政策的实施,虽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各企业的下乡产品也多受到冷遇,但其在鼓舞消费信心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天气回暖,出行增加。

  对于看天吃饭的电动车行业来说,天气回暖就意味着旺季要到来了,猫在私家车里、公交车上憋了一冬的人们开始考虑新的出行方式了。

  第三、燃油价格上涨的刺激。

  虽然都市有车一族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日益上涨的油价却不是普通工薪阶层所能接受的,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骑单车出行,单车方面,除了轻便灵活的折叠自行车,便捷、环保的电动自行车自然也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

  后记:就在最近这两天,全国多地上演了一出“抢盐”的闹剧,其中不少经营者经受不住利润的诱惑,在不了解形势的情况下纷纷提价,结果却偷鸡不着蚀把米,由此可见盲目跟风是要不得的。在此也希望此次电动车涨价风潮中,广大电动车企业以及经销商们能保持理性,不盲目、不跟风,从自身经营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战略,以促进自身及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