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文港毛笔作坊——国内独有双重文化遗产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3月18日

  系第七批“国保”申报文物点

  上月本报公布了南昌市文港毛笔作坊等23个申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见本报1月27日《南昌23个文物冲刺“国保”》一文)。16日,记者前往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探访近现代中国文人世界中最知名的两支笔的源头。
文港毛笔作坊所在的周坊、前塘两村建筑格局,巷道属于明代的,两村共保留8000多平方米的传统民居,多属于清代少数民国时期的赣中地区建筑风格。此外,另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树、名人遗迹等附属文物。这两个传统毛笔文化古村落,至今仍为中国最大的毛笔制作地,也是中国毛笔物质与非物质双重文化遗产地,国内独有。


独特的40余幢明清建筑

16日上午11时许,记者一行抵达文港镇周坊村,这个坐落在鄱湖之滨、抚河之畔的平原小乡村,经过一夜春雨的梳洗后,更显宁静、肃穆。
记者看到,在周访村,各种形式建筑并存,点缀乡间。外围是上世纪90年代的砖混水泥楼与七八十年代的平楼,中间是一片连着一片的明清建筑。
周坊村有清代至民国以前建筑40余幢,占地6000多平方米。据进贤县文物管理所文先国介绍,文港的赣中地域建筑,多为一字三间、青砖山字墙、人字脊、灰瓦木结构传统风格屋宇,自淸代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后建筑风格有变化。
村子最中间的一幢老屋最为独特,青砖黛瓦,木结构屋宇,门前一水塘,左侧为祠堂、门楼。仿佛一位老者在诉说一段远去的旧事。文先国告诉记者称,此建筑建于晚明,由两条明代石板路夹着内中一条暗巷道,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069平方米。

周坊村的“第一支笔”

据文先国称,此处是“周虎臣笔庄”创始人周虎臣出生之处。
周虎臣,著名制毛笔工匠,其制作的“周虎臣笔”与武汉邹紫光阁、湖州王一品、北京李福寿,并称“中国四支笔”, 书写了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毛笔文化史上的一段巅峰。
“邹紫光阁的主人也是文港人,前塘村就是其制笔作坊。四支笔中就有两支在文港。”文先国骄傲地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据《赣东史迹》记载,毛笔技艺传承人为秦代末期的咸阳人郭解与朱兴,由中原传入江西特别是抚河一带在晋代,文港制笔有1700多年历史。周坊村至少从清代早中期就把毛笔制作技艺传授并经营到江南富遮地区长江下游平原。同治元年(1862), 周虎臣笔庄进入上海开设分店,真正成为中国毛笔文化史上有注册商标记录的第一支名笔。
乾隆年间,朝廷大臣向乾隆推荐“万寿贡笔”,乾隆用后赞誉有加,敕其制作御笔“清爱堂”、“天香深处”等,并御题“周虎臣”三字。当年,乾隆的御笔成了周虎臣笔庄的金字招牌,一时大小文武官员路过苏州周虎臣笔庄时,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从此周虎臣的“湖水名笔”驰名九州。
“自清康熙至现在,周坊都是中国传统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最多的地方,周虎臣是三百多年来异地发展最成功,且有史可考的中国毛笔文化传承中贡献最大的一位毛笔大师。”文先国说。

前塘是“邹紫光阁”的制作基地

踏着厚重的青石板,记者被一块块镶嵌于古屋门前的门牌石匾所吸引,不时地驻足端详。“泽承丰镐”、“岐山耸翠”、“汝南世家”、“汝州后裔”,向后人讲述出这个周姓古村由陕入豫而至赣的迁徙史;而“濂水流芳”、“爱莲遗范”则暗示着,周坊之“周”,与宋大儒周敦颐一衣带水之联系。与周坊相似,前塘古屋中的“东鲁名家”、“ 德逸传家”匾额屋宇,见证这支毛笔文化家族的迁徙史渊源有自。
据介绍,前塘由山东邹县而来,所谓“东鲁名家”制笔的历史,相传与周坊基本同步。真正发迹在清代咸丰年之后,在晚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一百五十年,形成自我特色。
但,邹紫光阁主人邹发荣走的是与周虎臣不同的路线,邹氏形成以武汉为基点销售中心,以前塘为制作基地,利用长江水运为交通路线,紧跟民国时期武汉、重庆、南京等地首都的频繁变换,毛笔销售也跟着政治中心转移,并且打通西南至东南亚毛笔销售通道,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作了积极贡献。

文港笔占中国毛笔总数70%

这两个传统毛笔文化古村落,至今仍为中国最大的毛笔制作地,也是中国毛笔物质与非物质双重文化遗产地,国内独有。
文港镇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自然地理局狭与人口众多的条件,特别是先祖们在抚河流域崇高文化的风气,促使农耕收获难以维持生计的文港人,大都业余制作毛笔。据悉,到目前为止,中国毛笔70%的制作与销售均是文港人。
文港镇大小几十个村庄有制作销售毛笔的传统。最为出色的当属出过周虎臣、邹紫光阁两支历史名笔的周坊村和前塘村。这两支名笔今天的著名传承人,又分别是中国笔王周鹏程,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中国十大名笔之一的邹农耕。周虎臣与邹紫光阁毛笔文化,不仅在本地越千年一脉传承,而且历史以来就向外传授技艺,以今为烈,国内有目共睹。
文化名家纷纷慕名来访

毛笔,文房四宝之一,一支好笔可使文人墨客文如泉涌,笔走龙蛇。因此,千余年来,许多文人对文港笔偏爱有加,有以下几则故事为佐证:
1601年,几乎举村制笔的周坊村重修族谱,毗邻而居的李渡汤家汤显祖不仅为周氏家族撰写谱序,还为该村进士周献臣书写“科甲第”石匾,其序其匾至今犹在;1850年,晚清知名书法家、翰林李瑞清为前塘邹氏精心题写了“邹紫光阁”匾额。
因为周坊、前塘两村制作毛笔的关系。1928年,文港周边(温圳)人教育家李瑞清的生前好友、著名书法家曾熙慕名特来周坊、前塘,探访周虎臣与邹紫光阁毛笔作坊,为周氏家族书写“汝南世家”、“太极呈图”门匾,为邹氏家族题下“紫气盈庭”门匾。
近十数年间,当代文化界张中行、史树青、周汝昌、范增等名家的访笔书信更常常不期而至。


今年申请文物维修补助经费

“正是有了千余年的制笔文化史,才使得周坊村和前塘村内的明清建筑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谈到此次申请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事宜时,文先国感慨地说,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接跳级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曲折只有自己知道。
“研究调查周虎臣和邹紫光的采访中,记者透过文先国的话语,可以窥见其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财富而付出了的辛勤汗水。
据其介绍,为了保护好这两处文物,在2004至2009年已为文港周虎臣与邹紫光阁毛笔作坊测绘平面、立面、剖面图;去年3月,特邀请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制作了《文港周虎臣与邹紫光阁毛笔作坊维修方案》,并请求江西省2011文物维修补助经费。
“如果要全部维修好,至少要数百万元。”文先国说,在进行维修时候,会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维修原则,采用可逆性和可持续保护的修缮技术和工程措施对旧址本体进行保护性维修。
此外,待去年10月建于文港镇的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落成开放后,会将文港周虎臣与邹紫光阁毛笔作坊资料收入陈列展示,宣传毛笔文化故居与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