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丽: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2010中国室内设计高峰论坛现在开始,本届论坛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承办单位: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赞助单位是八达通家居饰品贸易港,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主讲嘉宾是日本设计师矶崎新、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主建筑师伊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老师
下面有请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刘珝致辞。
刘珝:各位来宾、室内设计师大家下午好,在2010中国室内设计高峰论坛隆重举办之际,今天我们再次相聚举办2010中国室内设计高峰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今天前来做精彩演讲的四位设计大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里特别感谢从日本远道而来的矶崎新老先生,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设计时代,设计无所不在,设计改变一切,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以设计为标志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的室内设计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为室内装饰行业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高设计理论水平,促进设计创新,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多年来坚持举办室内设计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一流的顶级设计大师来讲演,体现当今最高的学术水平,传递最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潮流,紧紧围绕当前大家最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设计话题给人新的启迪,对我国室内设计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衷心的希望设计师朋友和室内装饰同仁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参加高峰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作为推动设计创新,推动行业转型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十五时期开创室内设计和室内装饰的新局面作出贡献,谢谢大家。
王受之:今天很高兴跟大家相聚一堂,今天大家会听到三位重要的设计大师讲设计、建筑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和他们关切的内容,我觉得本次会议在现在开,特别是广州特殊的时期召开,亚运会期间和亚残会开幕期间开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走进来的时候,我们看到广州用超短时间完成的广州大剧院,外面还有众多的建筑,都是由有名的建筑师设计的,珠江新城是几年内打造出来的,大家的心情还是比较复杂的,有高兴的内容,可以见到新的城市,在我来说也有悲伤的内容,里面有很多的错误,有的做的不是最好,在此时我们思考我们的设计和室内设计走想怎样的道路,感谢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在适当的时间举行重要的会议,请到众多的专家,我是非常感谢他们,这些年来,我参加了很多的设计的会议,并且主持过类似的会议,例如去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世界设计大会我也是当主持,国际会议很重视讲者的名气,多于演讲的内容,最近请了很多的名家,但是讲的内容是什么大家记不住的,对未来的设计是否会起到推动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学术会的形式上,并未注重实际内容,反过来说就是形势主义,今天请到了矶崎新、郑曙旸先生和伊格先生为大家演讲,今天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我认为本次会议台好了,因为三人的演讲是相关的,矶崎新讲建筑的思考,并不是最新、最牛、最热的内容。
郑曙旸先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中国设计的走向,伊格先生是西班牙馆的主要设计师,从个案讲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纵观到微观,如果会议可以记录下来的话,我估计本次会议会成为中国近年来学术会议最精彩的一次,协会的活动在国内是有影响的,因此今天非常感谢组织单位请到三位名家,下面就有请日本设计大师矶崎新发表主题演讲,他很早就提出了城市废墟的观念,超建筑的观念,这些观念我们还未认识到,再过五十年,中国城市走向废墟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矶崎新为我们带来前卫的思考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请矶崎新先生为我们做讲演,演讲题目《后世博》。
矶崎新:我名字的日文读法跟中文有所不同,(读日文名字),今天可以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今天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后世博》,在PPT的组成结构中,我选择了大量的资料,基本上是从社会、建筑等大的框架,也会出现室内设计的资料和图片,今天的峰会是室内协会的峰会,如果集中讲室内的话,我认为意义不是很大,因此我做了大的框架带给大家。
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1964年和1970年先后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属于国家和世界性的活动。中国在2008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举办了世博会,虽然相隔了40年和50年,但是举办活动的两国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有相似点的,今天的演讲就回到50年前,一直到今天的世博会、后世博,中间的50年,两国发生了怎样的事件,同时对社会、文化、建筑带来怎样的憧憬。
请大家在自己的脑海中先回顾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最近三千年的文化历史,日本的历史不到二千,以及当代社会的发展,之后我再开始今天的演讲。
大家看到三个单词CON(O)、CLASH、PHILIA,这是英文的单词,但是在英文字典中找不到的,我想中文也应该没有特别好的翻译。
奥运会我的理解是建筑,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奥运会实际上是国家的形象如何通过建筑展现出来的。
CLASH摧毁、毁坏、粉碎
PHILIA是到极点的喜欢,两者是矛盾的,并且一直体现出来的。
1964年东京体育场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太阳塔,两个作品被保留下来,我作为设计小组的成员,从两个项目的前期就开始介入,我经历了两个项目后,事实上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并非一开始就是以该方式设计的,而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型活动的要求,有各种各样功能的要求及活动的所需,最后完成的建筑和构筑物,同时成为经典。
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和东京进行对比,当时东京经历了关东大地震,整个城市几乎被毁灭掉了,上海是非常繁荣。
1945年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上海城市的风光依然存在,但是东京经历了大轰炸,整个城市被炸平了。
1965年的上海和东京,东京有密密麻麻的低层建筑物,上海依旧。
1961年如果在座的各位是学建筑的话,就应该听说过“新陈代谢”组,现在播放一段动画,让大家了解其崭新的想法。
东京湾计划
在海上设计城市,这是崭新的规划。刚才大家也看到1965年东京都是一、二层低矮建筑为主的小型建筑群,将地面都占满了,设计小组都在考虑,在东京如此密集的区域如何建设理想城市,因此考虑在东京的海面上重新设计城市。
刚才看到的图片都是代表住宅,也规划了中轴线,城市主要的中线都在中轴线上,另外也设计了交通环。
现在大家看到的模型是设计小组的人员自己做的,我在做模型的时候,我听到新年的钟声,当时是通宵做这个模型。大家等一下还会看到动画,也是新陈代谢小组做的城市崭新构想。
当时东京的土地稀少,又没有高楼,都是低层的楼房占满了地面,如何解决城市建设的问题,因此就想在东京湾建设城市。
1960年的晚上做的模型,当时希望在新年前做出来,算起是五十年前的事情。
我做了海上主题系列模型,同样在海上做了人造的地面,在地面上设置了高楼。
日本另外一位设计师做了双曲线城市
我还做了空中城市的设想
PPT图展现的是东京奥林匹克主体育馆的作品,体育馆结合了现代和传统的要素,现代主要体现在最先进的结构体系,悬吊的结构体系,传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寺庙,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国家形象的建筑。
PPT,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东京第一高楼
六十年代空中城市的设计之后,一直思考未来城市朝什么样发展,这是我的研究题目。我在1968年米兰双年展中提出了我的设计思想。
主题是“再一次成为废墟的广岛”,广岛在轰炸之后,城市被建设起来,再一次成为废墟,我看到的是被轰炸的地面,六十年代大家都提到巨型结构,这是将来的设想,我将巨型结构也作为废墟,就是双重废墟提交到双年展上。
我以再次成为废墟的广岛为题目提交给米兰展的装饰作品,但是双年展的时候未展成,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同样的作品,这是装饰作品的首创。
事实上这组作品也带到广州展览过,当时是在2002年。表现的是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但是跟人的小的循环是类似的,城市被建成,再次被摧毁,人生下之后又死去,之后又再生,这种小的新陈代谢和大的新陈代谢的循环,实际上都是循环的概念,因此我的作品表现的就是两种尺度。作品提交到米兰双年展,开创了日本建筑师到海外参展的先河。
我在提交双年展的时候是1968年,当时是中国文革重要的时期,同样的文化革命对于世界各地产生了影响,在日本的东京大学,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和造反,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是学生的造反运动,一方面对政府和对制度的不满,也有对大阪世博会不满情绪的发泄。我身处矛盾的状态中,一方面我是大阪世博会设计小组的成员之一,另一方面,造反小组的领头成员跟我是非常好的朋友关系。
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是东京大学暴动时,警察出动喷射水枪的场景,东京大学是跟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类似的学府。
学生们不仅在校园内示威,同时也走出校园到街上,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新宿街头学生静坐抗议,交通完全不畅通的状态。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著名的右翼作家,他认为学生运动如果继续搞下去的话,就会有损天皇的地位。同时三岛由纪夫还是行为艺术家,他通过行为艺术展现圣人被箭射中的场景,同时将照片保留下来。在中国的八十年代,这种行为艺术是比较多的。
这照片是三岛由纪夫到日本自卫队去演讲,要求自卫队起来保护天皇,当然他的演讲是未遭到认可的,最后三岛由纪夫剖腹自尽了。
在暴动和各种各样大型事件下,大阪世博会筹备活动也启动了。大阪世博会主要的设计是庆典广场,庆典广场最早的规划是由我来负责设计的,屋顶由其他的设计师设计,我接下来是负责所有可动机械的部分,例如大型机器人和屋顶悬挂的灯光系统等等。
当时世界上没有大型的机器人,我希望能够以机器人的形式进行表演等活动,将它作为主要的载体。机器人高15米,现在大家感觉不大,但是在四十前大家感觉是非常巨大的,各种表演也在其中体现,两个大眼睛中是控制室,现在请大家欣赏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阪世博会的视频片断,当时的王子即现在的日本天皇,王子走到台前,通过按指令给机器人,机器人就开始动作了。所有的演出形式都隐藏在机器人中间,这些人都从机器人中出来,这是四十年前的活动,跟张艺谋的大型活动相比是非常小的活动。
机器的肚子中出来了很多的肥皂泡,好比是机器人“拉肚子”了。当时我做的水泡眼机器人在世博结束后,就被毁掉了,当做垃圾放在世博的场地上,有一位小朋友看到机器人非常感兴趣。
在新的时代,他将机器人重新研制,作为艺术品保留下来,而且这位小朋友也成为艺术家。机器人系列,左下角是另外的题材,我们知道俄罗斯有一次核泄露事故,当地的小孩都死掉了,他将场景表现出来。
大阪世博会后国家馆被拆除了,最后只有钢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被保留下来。之后我做了二十年的建筑设计,1984年竣工了住博中心,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广场,当时盛行的是日本风格的广场,我的课题是尽量不要让广场带有日本风格。
广场完成前,我画了草图,成为废墟的住博中心,我的思想中,一直将城市作为建成、摧毁、再建成、再摧毁的过程来看待。
柏林墙倒塌时的场景,东西柏林间非常重要的地方,我投了一份设计稿,就是城市尺度的手稿,在其中我做了一个莫比斯环,上面有三种颜色是德国国旗的颜色,我希望环是艺术,同时也是城市。
九十年代我跟珠海接触做了一个项目,叫做蜃楼,位置在横琴岛附近做的,这是一个试验品。
标准型是由我来完成的,我完成了标准体后,邀请了多位建筑师、艺术家共同参与,当时是互联网开始发展时期,因此也邀请了互联网上不认识的他人,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参与。
从互联网上搜集的信息还原后的信息,城市是未还原的形式,在此时日本又发生了神户大地震。
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我以地震为题材设计了作品参展,将神户废墟后的垃圾全部运到威尼斯参展。日本馆内陈列的都是神户废墟品,馆外都是机器人,我让他们穿上急救人的衣服。
刚才介绍的是日本的情况,接下来讲的是中国的情况,我将城市分为三种,十九世纪的城市是以国家制度为主,要进行计划和规划,北京是属于这种城市。二十世纪的上海以及二十一世纪的深圳。
三个城市进行对比,我在清华大学演讲过,需要两个多小时才可以讲完。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两个场馆已经成为国家形象的象征。
我认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形象是毛泽东,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文革时期的宣传画,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是九十年代的艺术作品,当时是把毛泽东代表的形象和文革事件加入了美国当代艺术元素形成的艺术品,在文革艺术品中加入了可口可乐和迪斯尼。
2000年之后东京和上海的高楼都是差不多的。
中国的毛泽东是非常重要的形象,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中也使用了这一形象。美国的形象应该是双子塔,自由女神像也是美国的形象,很长一段时间背后的双子塔成为美国的形象。
在“9.11”的第二年,我作为评委参加了CCTV竞赛,最后方案在我强烈的要求下通过了,主楼和附楼也是双塔的关系,CCTV一定会成为北京的形象,而且又是双塔的形象,如果以双塔形式出现的话,就是美国的形象了,要成为中国的形象就要以这样的形式展现,评审的过程中,在中国也是首次拿出“形象”这个词语评议的。
最后方案是全票通过的,在此之前几乎只有我一个人赞成,其他的评委都是持否定态度,按照传统评审的方式,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例如电视台要横向的面积越多越好,从这一点来看,该方案就会被淘汰,在评审的要求中,又有另外一个要求,希望能够代表CCTV,能力让人一眼望过去就知道是CCTV,如果只是从满足功能的要求来看,怎么做都是比较平庸的。还不如将CCTV的LOGO展现出来,因此我赞同这个方案。
竞赛是在9.11之后,刚才我也说到了设计师是非常聪明的建筑家,如果两栋楼跟双子塔一样的话,就是被摧毁的结果。他的设计是非常有艺术性的,不幸的是副塔也着火了,但是我认为被火烧过的塔要比原来的设计更好。一开始幕墙都是结构体,最后是非常普通的幕墙,我认为选择这个方案很失败,当时是结构体,最后做完后是普通的幕墙,而且是谁都可以做的幕墙,但是左边被火烧过的幕墙是谁都做不出来的。
鸟巢外面是一张皮,真正的功能是在内部,内部是真正的体育馆,外围像鸟的巢一样,用钢材包围起来的网,实际上是没有太大功能的。
APEC在中国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认为APEC的焰火更强劲,东方明珠他横向射出来的焰火是非常好看的,蔡国强就说比双塔倒下来更加的壮观吧。
世博会的形象就是中国馆,当然毛泽东的形象是永远存在的。
Mao Images I于1985年在美国画的毛泽东形象,袁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重了这张画,目前收藏在家族美术馆中。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艾未未在伦敦展示的葵花子作品,也是首次亚洲艺术家进行的展览,葵花子都是用陶瓷做的,重达一吨。刚才艾未未向上望的图片,我也联系到了中国馆的CON(O),我想到是艾未未仰视自己的作品。就象新一代机器人仰视太阳塔,这里就是艾未未仰视中国馆。
这张是我今天演讲的最后一张图片,我刚才举了发生过的事件,例如自然的事件、人为的事件,我想在座的各位也许已经有结果和答案,新的CON(O)是什么,也许在座有的人是一头雾水,实际上我也是没有答案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明年如果有可能的话,我继续来这里演讲,我会将答案告诉大家,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矶崎新先生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一个半小时,矶崎新先生是1931年出生的,一个半小时思路清晰,讲出了很大大的问题,也许在座的各位不一定知道他的演讲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就会有所体会。今天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议题,我将体会介绍给大家。
反复提到了CON(O),在二十一世纪用的比较多,2005年重要的理论家,查尔斯出了一本书,叫做CON(O)建筑,CON(O)很难翻译,含义是偶像、崇拜对象,因为日文中没有适当的解释,中文也没有适当的解释,有的时候叫做地标性建筑物,现在中国人对地标性的东西很上瘾,如果真的有CON(O)垮掉了,类似于CCTV的附楼被烧掉,那么建筑的功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形象。
二十一世纪以来,地标性的建筑,不在是经济财团和公司的标志,而是国家形象的标志,因此我们知道迪拜做高楼,中国做若干功能性不好的建筑,但是具有象征性,因为后面的力量是国家形象。矶崎新先生提出的问题,在我国是浓厚的议题,而且是第一次提出的,对于做设计的人是很有意义的。
矶崎新先生讲话的方式,他将建筑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并行,现在有一个趋向,总是研究建筑的形式和空间,忘记了建筑和社会的关系,矶崎新先生从五十年代一直讲到现在,将日本和中国跟世界的变化,尤其是五十年代的大阪、东京和学生暴动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还有9.11结合起来,总是保持社会很敏感,同时建筑很敏感的角度,一个人,一个设计师如果没有对社会的敏感度和责任感就无法做好设计,从矶崎新的讲话中学到很多,有很大的感悟,希望大家从他的讲话中了解新的思维,建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谢谢矶崎新先生。
主持人:下面有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先生,多年来从事室内的建筑,演讲题目《体验的时空—2010上海世博谈环境设计的时间主导》。
郑曙旸:刚才听了矶崎新先生精彩的讲座,我也非常赞同王先生关于矶崎新先生讲座的总结。
矶崎新先生最后PPT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也试图进行回答,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给我们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绝大多数的问题是社会层面的。
在当今的世界上,设计已经远远超出了专业设计思考的范围,当今世界上,所有从事设计和设计教育的人都在思考,这也是当今设计师无可回避的责任,今天的题目是体验的时空,我提出的主题是,从本次世博会谈谈环境设计的时间主导性。
刚才听了矶崎新先生的演讲,所谓的一切都是空间的形态讲起的,因此延伸出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整个人类建造的历史和城市的历史都遇到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建造这一切为了什么,最后还是为了人。如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今天的城市是否可以我们提供美好的生活,因为人真实的生活是在真实的时空体验中实现的。
我从三个方面讲今天的概念。
第一,环境体验的时空定位。
第二,世博的典型案例。
第三,环境体验的时间概念。
本次世博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因此我们看到矶崎新先生用问号结束,我同样从一个故事开始,我看完世博的当天是比较晚了,我当天晚上乘坐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马上问你看了世博吗,我说看完了,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不错,他马上发出感叹,你是我第一个听到赞叹的人,以前拉过的客人都说是抱怨,后来我组织了学生去看世博,学生回来又给我带回来第二条信息。
当天也是乘坐出租,司机说了这样的话,不看终身遗憾,看了遗憾终生,其中的含义是有多种解释,我要说的是,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费了那么大的劲得出的结论“创新等于持续”,这是温家宝总理的话。
我长高兴可以出席今天的大会,前面做了很多的铺垫,我就不用重复了。世博创造了世界纪录,达到7000万人参观,创新是否可以持续,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理解,多少设计师理解,多少决策者可以理解。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启示到底是什么,世博会创造了纪录,就如同人潮汹涌的状态。
同时提出第二个状态,绿色家园的美景还可以持续多久,这张照片展示的是瑞士馆的途径,并没有吸引大家更多的青睐,尤其是最后的金奖中并没有瑞士馆。
西班牙馆,等一下会听到伊格先生精彩的演讲和解释,西班牙馆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创造了极致,沙特阿拉伯馆创造了排10个小时才能进去的纪录,但是无法跟西班牙馆相比,这种视觉盛宴是否可以在中国人眼睛中实现升华。
在我的感觉中,国人第一印象是照相,第二要务是盖章,我曾经被问到几次,这个馆是否有盖章,我说没有,这些人扭头就走,很多人匆匆忙忙直奔盖章台,盖章后就走。
我认为很多社会的问题留给社会学家和学者研究,带给我们深层的思考,国民的素质在今天是否可以达到时代同步的高度。
今天我不谈大的问题,只是谈环境设计以时间为主导的启示。
体验的时空,应该有时空的定位,凡是进入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人都知道,这是最终的目的。如果空间的设计,最终不能给人带来体验,实际上就是失败的。
因此从人本质的审美欲望或者是其他欲望来看,无非就是两种,第一种是可以刺激感官的,例如大火可以刺激人的眼球,因此焰火成为庆典的一种方式。首先要有空间的背景,第二需要视觉的投入,第三,一切取决于造型的能力,这一切都具有图象的色彩,真正需要环境体验的欲望是什么,往往是虚拟状态,甚至是对生活的联想,想起以前的往事,或者是此时此景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可以说是具备文学色彩,我们看红楼梦后,即使有众多的电视剧拍摄出来,大家都是不满意的,认为跟自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世博会大量的场馆采用的是图象语言,不能引起人真实感受的话,最后都是只言片语。苏州馆有两块大型的屏幕,一块在墙上,一块在地面,这样的图象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印象,因为这是片断的,而且是一闪而过的,不可能给我们留下印象,同样深圳馆也是这样的,大家看到场馆是空空如也,无法吸引到人,无法引起沙特阿拉伯馆的冲击,也达不到单一静止图片产生的效果
两种不同的设计取向:
具有图象色彩的设计观念:事物表象的取向,我接触一位北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他说电视语言是弱者的语言。
具有文学色彩的设计观念,可以直达事物的本质。我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足迹馆。如果大家有一点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就应该知道这是人类文明和城市文明最先发端的两河流域,我在这里呆了半个小时,在我身边匆匆而过的有无数过客,半个小时的流量会达到几百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喃喃自语说是埃及馆,说了以后,就直接走进去,但是未注意到旁边写的两河晓星。这些展览的物品都是真材实料,而且是从国外博物馆搬过来的,大家不知道两河流域是怎样的状态,也不清楚。
德国柏林博物馆真实的场景,实际上大家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发现,只看图象,未必可以使我们理解事物本质的内容,因此两种不同的设计导向,要表达事物表象的视觉感受,当然是以空间为主导的,因此现在的现代观念,从决策层、设计师和社会都要所谓的地标,要标志性的建筑,都想突出,就发生了珠江新城的建筑,大家都想突出自己,例如现在的广州歌剧院,大家都追求空间的感受,但是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环境体验,这种环境体验是以时间为主导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时间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该区域最有发言权,但是99%以上的观众都未来过这里,该区域也很难以时间为主导反映它的现实。
现在看到的是法国的阿尔萨斯馆,主要是以斯特拉斯堡作为母本,我相信90%的观众不知道斯特拉斯堡为何物,也不知道在城市中的价值,看完了以后,也难以知道优点,优点在何处,问题同样在空间的表述。
古城保护的非常完整,建筑也有现代的状态,现代与传统交融的非常巧妙,下了火车站,穿越站前广场可以进入古城,通过什么连接起来的,就是现代的交通工具,有平时看到的类似于轨道交通的轻型轨道车,也有河流中的船,因为现代的交通,将古代和现代结合。斯特拉斯堡刚好被两条河环绕,河流分成若干分支后达到一个小广场,按照中国人的概念,根本称不上广场,总长度不到30米,宽度不到10米,然而面对的是这样的美景,该建筑在当地并不起眼,但是无可置疑的成为该地区的地表,因为位置和环境的感受,有怎样的感受。
每天下午15点的时候,太阳西斜的时候,开始聚集人气,从下午15点到晚上的20、21点是聚集的高峰,当我们穿越各种各样的参观,由于河流错综复杂的流淌状态,使时间和空间产生了各种可能性,一旦回到早晨7点的时候,一切恢复平静,如果在这个时候来到这个场所,忽然发现走错了地方,因为一切荡然无存,只是孤零零的四颗大树,这里经过设计吗,没有经过任何的设计,但是带给我们的环境体验是够我们回味一生的,我在这里呆了二个多小时,也悠闲的喝了咖啡,这种感受是终身难忘的。
环境设计是以时间为主导的,而不是以空间为主导的。
世博空间的典型案例看看同样的问题
这次的世博,我选取了三个案例,不是得金奖的场馆,金奖的是英国、韩国、德国宾馆代表了不同的类型。这三个馆都是运用时间要素达到极致的馆,但是所反映的情况完全不同,我要介绍的第一个是美国馆。
大家知道世博会用图象宣誓主题,恰恰是从美国开始的,在此之前世博会是以实物为主,美国人开始以图象为主,美国人实际上是玩了时间的把戏,就是以时间为主导的流程设计。
用了三个电影,电影使用的是二维电影,而且是高清的,宣誓了美国的核心价值,什么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这次才明白和清楚,多元、创新和乐观,通过谁的口来说,通过希拉里克林顿的口,政治性极强,当然也通过奥巴马的口说出来。
这个馆第一层面大家进来后进不去,等的时候有各种画面,有各种人学中国话说欢迎,目的是让大家进来后,有一个短暂的喘息,同时感觉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非常的友好,马上大家觉得很有意思,很值得看,5分钟很快过去,大门开启,进入第二场景,首先是宣扬核心价值观,先是希拉里讲,之后是奥巴马演讲,之后是一场电影,宣扬的是社区概念,在我们的概念中,社区好象是一个小区,但是美国不是这样的概念,而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
大家齐心合力盖房屋为主题,时间很短暂,之后进入第三个电影厅,主题叫做城市花园,主题是描写一个小姑娘,想在原来的废墟中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面貌,先是种了一朵花,人们不屑一顾,里面有同情的,有蔑视的,姿态是千姿百态的,小姑娘的举动得到大家的认可,将废墟变成了城市花园,其中没有一句话,就是一部片子,看完之后,才进入最后的场景,这是厂商赞助的,可以忽略不计。
西班牙馆我认为是艺术性最强的馆,我咨询过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大家认为是最好的,我个人认为是艺术性最强的,以时间为主导的图象设计,我相信伊格先生会讲过程,以时间为主导的图形设计,用视觉语言宣誓文化价值。
一进去是狭长的厅,大家知道牛的年画就出自西班牙,在轰轰雷声之后,西班牙女郎跳佛朗明戈舞,人们通过舒缓的心情走过第二空间,完全不是传统的概念,而是现代生活的场景,所有的视觉语言都是现代的语言,用几何型屏幕打造,大家完全可以时空转变,通过若干图景转换,让大家了解当代西班牙的生活,最后走入未来。我个人觉得,这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的宣誓,关于这一点,等一下会听到更为精彩的介绍,因此我不在过多的介绍。
瑞士馆,这是文学性最强的馆,以时间为主导的场景设计,采取的手法是怎样的,用被动观赏宣誓环境价值。
什么是被动观赏,实际上是在迪斯尼乐园中应用最广的时间要素,不让人自己走,让交通工具带着你走,有怎样的好处,可以严格的控制时间,瑞士馆开始有各种演出,之后电梯直达最高层,有半景的阿尔卑斯山场景,指引大家乘坐缆车,就是沿着坡道走下去,盖章的地方就是人流最疏散的地方。大家乘坐缆车到达阿尔卑斯山,忽然一下开朗,在整个过程中,配了阿尔卑斯山牛叫声,跟上海的天际线结合的非常巧妙,最让人叫绝的就是一片野花,这种现场感极强,就象乘坐飞机的时候,眼前一片野花,有一位学者非常有意思,他说不照相,不像你们那么俗,那一刻,就说,怎么没有带相机,因此当天装饰杂志也未将照片拍下来,当天的照片是我拍的。
场景什么都未说,也许很多人看不懂,实际上主题很清楚,能不能城市更美好,就是我开始说的一点。
我们拍的三个片子,三个案例所要讲的就是时间要素,在环境体验的场所中占据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视。
最后要说的是,环境体验的时间主导,为什么环境体验要以时间为主导,传统的造型艺术是以空间运动的形式的某一个片断作为最终的表征。如果大家都是搞室内设计的,注意一个楼盘出来后,有样板房,于是就将顾客都误导了,因为样板房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片段,某一瞬间的场景,而且是以豪华的概念展现的,你购买的房屋是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的,你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有自己的家口人口,实际上就是误导了你,用传统的方式偷换了概念,就将你骗了。
以环境为主的建筑艺术,作为人和环境互动的艺术,在场所中,时间和空间是互动的,我们做室内空间不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空间,以前我们往往将第四维的时间放在最后,近几年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外表上达不到平衡,但是深邃意境就考虑了时间的因素,这是东方文化的体现,是否可以在观念上达到转换,就是当代设计师的课题。
荷兰馆没有任何场馆的概念,就设计了一条街,所有的内容都让人趴在窗户上看,象是偷窥的概念,恰恰符合荷兰的生活概念,不经意间就转了一圈。
在今天环境的艺术需要调动人的全部感官,同时特定场所的艺术,主要是靠时间反复的体验,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去某个景点观赏的时候,突然感觉要快走,因为时间不够了,如果给你的时间够长,在这里呆一天或者是两天,或者是呆了一年,就会发现这里不愿意呆了,如果一个地方值得你常年呆,那么这个地方的意境和你的需求完全的切合。
大卫最初雕刻后是放在佛罗伦萨市政厅的门口,现在的雕像是假的。现在大家看三个雕像,第一个是真的,第二个是假的,第三个是上海世博会的复制品,永远也不可能复制出第二个大卫,这种大理石温润的感觉是无法复制的。就象我们做建筑一样,稍微不到位,就会显得粗糙,例如广州歌剧院,石材很粗糙,如果今天晚上看到大剧院也许会有不同的感觉,至少我感觉内部空间比外部空间要好,即使不同的造型也有不同的场所感,有的时候未必是视觉的,而是各种的感觉,对于大卫更多的是联想。
环境艺术空间表现的特征,一定是以时空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显现价值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价值是产生在体验当轴,而不仅仅是表象。作为搞环境设计的各位,这个范围比较大,如果这个问题想不清楚,我们就会永远步别人的后尘,这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我们又回到世博会场馆,同样是中国馆,大家看到一幅画,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说是故宫,但是没有人看下面的文字解释,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城市虚拟图,让我们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到目前为止,唐以前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大明宫》,其中的建筑要比故宫辉煌得更多。
平面图前面被天安门广场替代,从大明门进来,再到午门、太和门看到太和殿,中国古人对时间艺术的把握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尽管在那个时代故宫是宏伟的,从外型炫耀来看,无法跟西方建筑相比,但是把握了时间性,大家经过前廊到了午门已经被皇帝的威严吓得屁滚尿流。
体验是什么意思,以时间为主导的设计,符合环境审美的要求,环境审美又可以讲很多的内容,今天到此打住。
以时间为主导的设计观,切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也就是说,如果全世界的设计师都可以转变这样的观念的话,尤其是中国的设计师,包括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的话,我们面向生态文明的设计主导,就要从空间转向时间,我不是强调时间空间就不重要了,我只是说以时间为主导,最后贯穿到体验的时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郑曙旸老师精彩的演讲,提出非常重要的问题,满足感官的目的,用图象和图形表达是片面的,有环境体验的感官是更加本质,而且是以时间为主导,产生联想和文学的色彩,我认为这种提法太棒了,他讲的几个馆,我也去过,世博会有200多个馆,看的人眼花缭乱,我感觉很多的馆是为了破碎图片的满足,进去后很轰动,但是最后什么都记不住,最后只是几个精彩的馆的图象可以记得住。
郑曙旸先生从大宏观开始讲,也提到北京的场景,我小的时候还未被拆掉,现在已经没有了,中国的室内设计要提高一步的话,要从环境体验的角度入手,我们的设计才可以摆脱目前满足标识性、图象性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文学性和本质性更加高级的阶段,这是非常精彩的演讲。
王受之:下面有请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主建筑师伊格发表主题演讲。他的母语是西班牙语,英语讲的很好,也在矶崎新工作室工作过,因此也会讲日语,郑曙旸老师讲到西班牙馆是最有魅力的,这个馆有什么设计和心得,今天请伊格先生来讲。
伊格:首先表示非常抱歉,现在不能说中文,因为今天中文吃饭的时候,他开玩笑,在日本呆了八年只能说日语,在中国呆了三年,还不会讲中文,他说继续呆五年就可以说中文。
今天矶崎新先生从宏大历史的动态到郑曙旸先生讲到世博的介绍,我是关于西班牙馆具体设计介绍的内容。很高兴在二十年前八十年代我到日本学习设计,我为矶崎新先生工作了八年,昨天去接矶崎新先生的时候,在路上才知道在矶崎新工作室做了八年,刚才给矶崎新先生翻译的胡倩小姐跟伊格先生也是八年的同事。
首先播放BNEP在巴塞罗那的办公室,女主持是世界上最时尚的建筑师,本来是可以来的,因此他委托伊格先生过来。
BNEP是全世界比较公认的最富裕设计的团体,创始人是男的设计师,现在接手的是他的夫人,她做了很多创意,初期是巴塞罗那周边的省,逐渐拓展到世界各地。
首先表示对南中国设计的激情,因为我是西班牙人,实际上我是南美洲,但是跟西班牙人有共同的血统。前两周参加了香港设计印象周,又去了深圳,又来了广州,他认为南中国有这么多有兴趣设计的人,他认为太好了,作为从事建筑创意的设计师来说,他是非常兴奋的。
他2009年3月从西班牙搬到上海,主要是为了监督项目的进行,项目具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每个人干的很辛苦,最后达到这样的结果,认为还是有回报的。
他刚到上海的时候,离世博会开幕还有359天,今天讲的都是大事件,每一个大事件都有“死期”的,他天天都感觉到压力,总是感觉少了一天又少了一天,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西班牙馆。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我对上海的第一印象,世博会啊建设的状态下,整个工地比较混乱,不允许车辆进去,也没有出租车进去。
当时比较荒凉,每天都是乘坐地铁后转摩托车,在此过程中,他逐渐体验到了该地段。当我们在工地上开始工作的时候感觉比较困难,在欧洲和巴塞罗那做项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楼之间,但是世博会项目建设的时候,不知道周边有什么,只是知道周边有一座桥,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
前面的图片是设计竞赛获胜的情景,被广泛的宣传,尤其是上海的地铁站粘贴宣传,实际上完成的是这张渲染图,因此他觉得西班牙馆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所有的人不知道西班牙馆会建成什么样。
对于最后完成的形象是非常满意的,不能用任何3D渲染可以复制的。最初做头脑风暴的时候,巴塞罗那办公室有45个人,大家研究如何从图象和形象体验上让人一眼看出是西班牙的东西,在此之前做了很多不相关的东西,例如不相关的装饰和艺术品刺激自己的想法。
最初完成的模型是用卡纸做的,但是他们知道有的特征是需要半透明的,希望材料是很轻的,而且是可以悬挂式的。
他们想找到的材料,具有西班牙和中国的联系,这种东西是西班牙的,同时又被中国大众所熟悉,藤被西班牙广泛的采用,作为提东西的篮子或者饰品。
最初的概念想用这么多的篮子用于建筑商,构成了建筑的外立面。在研究中,一直强调材料本身的半透明性和透光性,开始研究的时候,研究了材料在室内的应用,结果是建筑整体最终被篮子状的东西所覆盖。
这个图片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里面实际上是一个人,外部穿的是古老或者是时尚的衣服,无论里面的结构是怎样的,外面的衣服是可以随便变幻的。
另外一个元素,用中国的文字,找了一、二个中国人写中国的文字,使用的都是简单的文字,例如太阳、月亮等等,希望通过文字表达意境。其中重要的设计尝试就是设计了挂在建筑上的块饰,要做成不同的形式挂在建筑上。
一方面决定板基本上在一定的模式上,另外决定在上面用几种不同的颜色。他们希望板可以在三维尺度上进行不同的变化,他们用三维板研究可以有几种不同变化的形式。
最初的想法是,板的一半是从西班牙制作后运过来,一半是在中国制作,他们找了浙江一家家具厂,但不是他想要的内容,最终是从西班牙做了原型,之后到中国进行复制。
对于未去过西班牙馆的观众来说,下面介绍西班牙馆的平面,有不同分区的体验,最初的意识是,左边从入口开始是公众的,右边到上面的两层夹层都是办公室。每天在现场做的工作就是将图纸翻译成中文,之后再跟施工单位进行解释。我每天在现场跟我的助理(上海人)进行沟通,之后由她跟工人交流,她是在墨尔本学的建筑学。
找了钢构建加工厂,离上海有五个小时的路程,每个钢构建的弯度都进行了设定,最初我看的时候也很吃惊,因为发觉手工性非常的强。主结构实际上是单层的,这样就不稳定,站不住,就做了副结构,起到两个作用,帮助主结构站稳,可以将所有的篮子挂在外面,相当于幕墙结构。建筑如此的复杂,但是这些工人终于将建筑做了起来。
因为跟西班牙人有共同的特征,中国人喜欢午睡,吃饭后都要睡觉,在各种材料上睡觉,工人实际上是睡在篮子上。
结构建起来后,大家认为结构是很好看的,实际上看到建筑本身的时候是看不到结构的,因为结构是非常美的。
藤是从山东的某地找到的,为了让藤上有中国字的变化,因此就要有三种不同颜色的藤,在当地用不同干的方式让藤达到的。
做藤的现场是在废弃的学校中做的,一共做了8500块藤,每一块都是手工做的。当藤条运到现场的时候,天气非常的炎热,工人用藤条当床睡觉。
他们费了很多的脑筋,如何将藤条挂在结构上,最后用钢索来挂,每一个做成不同的弧线度,绷紧后将藤条挂在上面,就会出现不同的形状。为了让上面的颜色有所组合,实际上做了三维的模型,将每一个颜色和板编号,之后一个一个的挂上去,体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编织方式造成颜色质感的不同。
因为建筑比较大,中间是集散广场,做到红线的边上,就无法做景观了,北边的角落做了一点景观,种了一点绿色的藤,藤条从采集藤的地方挪过来的,让观众知道藤是怎样生长的。
最终建筑跟最初设计的设想是一致的,就有这样的想象,希望晚上可以转变为另外一个形象。白天的时候看不见结构,晚上可以看见结构,就是典型的纸灯笼的形象。
光通过藤条的缝隙透射进来,为此女老板还设计了部分家具衬托。设计家具的时候,除了西班牙造型的启发,还受到中国龙造型的启发,建筑的形态就象龙舞动的状态,餐馆有一个台,中间还有一个隔断。
材料用的是竹子,西班牙人最喜欢吃西红柿,因此用了西红柿切开后表面的图案。他们也在上海找了工厂生产家具,现场施工的时候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分隔墙比较大,最终将它完成了。
分隔墙是可移动式,某些场合下可以打开,整个场合都是餐厅了,某些场合下如果要接待人的话,将它割开,另外一边就相当于VIP室。
室内的创意包括娃娃是由女艺术家来做的,总的想法是让藤边将光透漏进来,因为藤墙的原因,整个馆无法做图象,所以内容都在中间展现。
世博会撤馆的时候,种的藤已经长的很高了。虽然知道大家都很累了,但是我还很兴奋,最后的时间向大家介绍目前在中国做的项目。
世博会未结束的时候,受到委托在四川设计张大千美术馆。能够得到项目的主要原因,张大千和毕加索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是西班牙的公司,就委托西班牙办公室做张大千博物馆。
展览馆希望用竹子来做,希望这是永久性的竹子博物馆,其中建筑的形象也是从张大千的画中得到灵感的。设计了第一组合概念图片,是想象展览馆是在树林中跳舞的。
西安明年有一个项目是由我们设计的,该项目分成了九个区,由九个公司承担,其他的区都是由景观公司承建,只有这个区是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是建筑公司不是景观公司。张大千项目上做了很久,希望用中国画中的景观画作为景观设计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用竹子做了架空的长廊,主要的概念是用了竹子做成篱笆栏,打散后,将整个区分散成各个区,让你在中间走来走去,虽然是很小的区域,但是感觉走不完一样,感觉很大。
还有一个奇怪的做法,现在觉得大部分的景观都是硬景即人工材料做的,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人工的,所有的材料都是自然材料的。
这里展示的只是作品中的一部分,现在已经在上海成立了办公室,希望在中国获得更多的项目,希望下一次有机会的时候,给大家播放在中国未来建成的项目,谢谢大家。
王受之:非常感谢伊格先生,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演讲,我们看到了西班牙馆设计的过程,也看到他设计的项目,今天下午非常感谢大家,差不多四个小时三位嘉宾的演讲,实际上是很累的,从很早谈到现在,谈了很多的内容,有两点在最后的时间内稍微的介绍。
今天是以世博会作为焦点进行讨论,我们的题目是让生活更精彩,世博会的过程,从1970年的世博会到刚刚结束的世博会的西班牙馆,我们看到了所有的过程,到今年位置世博会已经有150年了,世博会的动机有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每个国家希望通过世博会张扬技术和工业的伟大,这是第一个时期,大概到20世纪中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所有的展览馆都是展示工业化的硬件。
第二个阶段就是20实际中下期主要是强调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世博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世博会的目的性不是张扬自己的工业成就,也不是促进文化交流,重点是文化形象的再造,今天看到整个过程,我们看到三个阶段是不同的,也就是走进标志性或者是偶像性的建筑时期,这个时期还会走多久,有人说会走十年或者是二十年,中国这次世博会馆做的如此宏大,做的像纪念碑一样,我认为已经到了一个阶段,再往前就是更加信息化、人文化,生活化。
今天伊格给我们讲的内容,我很感动,从工业化以来,我们强调标准化、批量化,我们张扬工业化的成就,做建筑全部是玻璃幕墙,强调简约。当广州出现第一个玻璃幕墙的时候,大家都很羡慕,但是当伊格的项目出现后,我们发现人类走过了工业化后,让我们感受到手工化、工艺化,所有竹的篱笆剥离下来后放六个小时变成棕色,放十二个小时就变成了黑色,就是用手工、自然的东西表现美好的未来,中国的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可能逐渐的慢慢跨越纯粹工业化和技术化的特点,或者是张扬、标志化的阶段,走进重手工、重人本、重和谐的阶段,从今天下午三个演讲中我学习到很多的内容,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郑曙旸教授、矶崎新和伊格的演讲。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今天晚上有盛大的颁奖会议,在另外大的剧院,今天晚上再见,谢谢各位。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