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今非昔比 :提升佛山陶瓷制造 力推佛山陶瓷创造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2月21日

  未经审视的历史缺乏价值;未经审视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是个奔跑的年代,人们甚至忘记回首;这是个遽变的产业,大家忙于规划愿景。三十年河东,高歌猛进成为这个时代最壮丽的景象,推陈出新成为这个产业最宏大的叙事。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建陶产业的发展模式就是中国制造经济发展模式的缩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现代陶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涌现出一大批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企业,一大批技术领先、理念超前的知名品牌,让中国成为世界陶瓷行业的产业中心。而佛山,更是书写了中国现代建陶辉煌史记的重要篇章。佛山诞生了众多现代建陶的启蒙者和先驱者,开枝散叶,行云布雨,滋繁了一个产业。

  正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佛山陶瓷产业一路走来,除了经济细胞的活跃强劲,还有产业政策的与时俱进。区域的政治气候、民间氛围、经济意识、个体精神,与产业发展的血肉相连。这一切,构成区域竞争的利器,就是产业政策营造下的产业环境。

  我们看到佛山陶瓷产业的辉煌,也该看到几十年来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我们看到佛山陶瓷产业的蜕变,也该看到几十年来政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

  六十年余来,把硬环境做软,把软环境做硬,政府、企业合力拓展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构筑强势产业体系和产业基地,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吸引客商纷至沓来的关键筹码,也是实现佛山陶瓷产业不断跃迁的根本原因。

  风生水起——独领风骚的南国陶都

  佛山在明清之时被誉为“名镇”,说明手工业和商业是全国前列并是各方领先地位的经济中心,同时也即是市民文化发祥之地。这在封建社会中,不仅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而且意味着市民经济和市民意识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从史料可见,佛山在当时不仅以陶瓷辉煌天下,而且以生铁铸造业冠全球,是西方工业革命前,中国出口铁器的最大生产地和出口港。石湾陶塑艺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从唐宋开始就远销日本、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有“南国陶都”之嘉名。南风古灶出现在明朝即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产力发展、大规模生产的一种需要。其后,石湾陶艺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在3.4平方公里土地上,有107条窑灶、6万人从事陶瓷行业。至1949年前,石湾公仔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依靠活跃的民间商业氛围,佛山陶瓷产业抓住资本主义萌芽的契机,不断发展壮大,并一直在全国独领风骚。

  石湾陶艺的执牛耳者,首推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它成立于1956年,至今,石湾美术陶瓷厂内仍保存着有400多年历史、一直在烧制美术陶瓷的活文物柴烧古龙窑“同庆灶”。1949年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佛山陶瓷业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陶瓷工业体系。石湾美术陶瓷厂集中了全石湾所有“古玩行”从业人员,使石湾陶艺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全盛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石湾陶艺的发展。1958年,公私合营的石湾美术陶瓷厂与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工厂合并成为国营石湾美术陶瓷厂。同年,佛山市陶瓷研究所创建。数十年来,石湾美术陶瓷厂一直是佛山老字号传统产业和佛山陶瓷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佛山市陶瓷研究所同样为中国陶瓷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到了1970年代末,石湾生产的传统陶瓷产品,很多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需要的却限于设备能力而不能大量生产,部分企业因此而陷入困境。虽然在1978年,两家企业曾成功试制国内第一批彩釉砖,然而遗憾的是,采用15吨小压机手工操作冲压成型,用匣钵装着放进隧道窑烧成的落后生产方式,导致产量低、能耗大,并没有给转产以后的陶瓷厂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慕名到石湾买彩釉砖的人,总是因为供货量少而失望地离去。

  改革开放之前,社会经济几近崩溃,民间资本几近清空,以石湾美术陶瓷厂和佛山陶瓷研究所为代表佛山陶瓷,赓续了佛山陶瓷产业的血脉,像在冬天播下的种子,熬过漫长严冬之后,终于复苏发芽。

  狂飙突进—— 一枝独秀的佛陶集团

  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从批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转到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决定》提出了企业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增强企业活力,把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落实到企业,使企业获得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突破了国家行政机构直接经营企业的老框框。这就为企业向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佛山占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有着较内地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思想。1981年,佛陶集团总经理周棣华新官上任,率领由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层组成的8人团队,前赴意大利、西班牙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他们白天参观,晚上在旅馆凭记忆将工艺路线、草图绘制记录下来。而这一个月的经历,坚定了周棣华“师夷长技”的决心,并作出一项战略决策:利用外资全线引进一条彩釉砖自动生产线。由此,开启了佛山陶瓷乃至佛山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历史性地揭开了我国现代建陶工业诞生与成长的序幕,也由此奠定了佛陶集团快速成长的基石,并最终书写了中国建陶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1984年10月,我国首条从国外引进的彩釉砖生产线在石湾利华装饰砖厂一次点火试产成功。这一事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称之为揭开了中国建陶工业与现代化、国际化接轨的序幕。而自那一刻起,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从国外引进自动化墙砖生产线的热潮。其后几年,釉面内墙砖、彩釉马赛克等自动化生产线,纷纷在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管辖下的陶瓷厂扎根。

  资料显示,1983年至1989年间,全国建陶企业数量增加至数百家。引进的生产线或许未必都达到预期目标,但通过各地对国外生产线的引进、消化、吸收,其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建陶工业的发展。时至今日,佛山建陶业的辉煌仍旧深深地打上了“佛陶”的烙印。因为它直接扶持了一大批乡镇建陶企业,促成了佛山建陶区全面繁荣的格局,并为后来民营建陶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批专业人才。多年的迅猛发展,建筑陶瓷已发展成为佛山的一张“名片”;一直以来,佛山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产业链发展最完善的陶瓷产业集群区,占据中国陶瓷的半壁江山。目前中国陶瓷产区依然保持群雄逐鹿而佛山一家独大的格局。据广东省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1—10月份,广东省陶瓷砖产量达16.9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8%,占全国比例25.7%,全国排名第一;卫生陶瓷产量3101万件,同比增长11%,占全国比例25.7%,全国排名第二;出口同比增长41.3%,占全国71.3%。

  佛山建陶业的快速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而这批技术精英大多受益于佛陶直接或者间接的培育。早在“八五”期间,佛陶集团就成立了“陶瓷职业中专”,并在工人技术骨干中评审各类技术职称,同时,大量接受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使工艺技术人员的比重迅速提高。在鲍杰军的《中国智式———建陶产业强盛之道》一书中,对这一点也有记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佛陶集团就出现了一批“星期天工程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周边的建陶企业“炒更”做技术服务,把佛陶集团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传播推广。后来,随着佛陶集团的日渐衰落,大量的生产、技术、管理骨干和研发人员相继离开流散到周边企业,为这些企业带去了大型国有企业独有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扶持了一大批新建企业的成长,佛陶集团也因此被戏称为建陶企业的“黄埔军校”。

  浴火重生——巨大规模的佛陶外迁

  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主政广东省之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对产业转型寄予更多关注和指示。2008年6月,汪洋来佛山调研时指出,佛山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必须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两转型一再造”,即着力推进产业发展转型、着力推进城市发展转型、着力推进环境再造。

  佛山高速发展了30年,在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超过17%的同时,环境承载力业已到了极限。在环保、土地、产业升级的三重压力之下,佛山被迫站到了治污的阵地上。对此,汪洋强调,佛山要“拿出壮士断腕的气概”,加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曾几何时,佛山市陶瓷企业依靠高污染、高能耗生产方式获取高额利润,技术革新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集约化,从而进一步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过度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使社会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也使陶瓷产业在公众面前变得形象不佳。曾几何时,陶瓷是走还是留,这个话题在佛山争论不休。新世纪之初,当东鹏、新中源、新明珠等陶瓷巨鳄率先北伐进行全国布局时,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就开始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并且由此引发了一轮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政府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佛山陶瓷即使转移,也只能在佛山市内的不同区之间进行。《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中列举了陶瓷产业的“七宗罪”: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约束日益突出、自主创新有待加强、企业不够大不够强、行业自律管理较弱、国际市场存在障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佛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目标、具体政策和实施步骤,开始着手对陶瓷产业进行全面调整和升级。对佛山陶瓷产业而言,是一场“未有之变局”,如何清晰地把握产业未来的变化趋势,成为一个全新的战略性课题。

  2008年4月,佛山市政府连续出台三个文件(《佛山市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指导方案》、《佛山市陶瓷产业扶优扶强若干政策措施》、《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不仅对于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规划,更是对于佛山发展陶瓷总部经济做出了明确结论。例如《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鼓励现有企业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等留在佛山,同时积极吸引国内外陶瓷企业和研发等相关机构在佛山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大力支持、推动陶瓷总部经济发展,将佛山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实现佛山陶瓷由传统产业向都市型、创新型、知识型产业转型跃升。

  根据全市五区陶瓷企业的不同情况,佛山市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口,实行分类指导,提出“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按照要求,不能达到环境目标的企业都必须在限期内转移。因此,佛山全80%-90%的陶瓷企业都需要外迁。

  为了促进佛山陶瓷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转移,广东省政府安排了500亿的资金,来支持这项工作的平稳开展。同时,广东省还制定了省内陶瓷企业对口双转移的政策,确定了佛山市与清远、河源、肇庆、揭阳、阳江等五市进行对口转移,还要求企业与人员双转移。广东省政府对转出地和承接地政府都下达了考核指标,同时安排资金进行扶持。省外转移主要集中在江西、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安徽等省区。其中江西引入的佛山陶瓷企业数量最多:新明珠、新中源等企业入驻高安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东鹏、唯美等企业入驻江西丰城精品陶瓷产业基地;乐华、金意陶、特地等企业则投资江西景德镇陶瓷工业园;正大陶瓷投资6亿元在萍乡湘东陶瓷产业基地建设生产线。

  佛山市及所属各区政府均推出了各项具体政策,引导陶瓷产业的转移和提升:一是资金扶持,如禅城区财政及陶瓷生产重镇南庄镇分别拿出5000万元和1亿元作为陶瓷产业整治工作的专项资金,每搬迁或关闭一个企业给予50万元的补贴;南海区财政也划拨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适当补贴、补偿或垫支因企业关闭、搬迁造成的土地停租、职工欠薪等。二是产业转移,各级政府通过各种经贸协作渠道,鼓励和支持一些陶瓷企业到省内外原材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广阔的地区去发展陶瓷制造业,将属于企业转出的税收分成部分,全部返还给转出的企业。三是帮助关闭或转产后的企业安置好职工,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对这些企业腾出的土地或厂房用于“腾笼换鸟”引进新的建设项目,给予优先享受“三旧改造”的有关优惠政策。

  据佛山市经贸局副局长张庆云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列入调整提升的298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一共关停转移、转产企业220家;预计全市保留建筑陶瓷生产企业62家(其中禅城区22家,南海区10家,高明区4家,三水区26家)。此外,对于保留下来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政府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和节能目标考核,促进企业实现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政府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下,截至2010年底,佛山市共有55家建筑陶瓷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并通过了广东省经信委组织的专家现场评审验收,成为佛山市对陶瓷行业整治得升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当下,清洁生产低碳发展期模式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趋,也成为陶瓷陶业的一个共识。清洁生产,也让佛山陶瓷企业摘掉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在行业中树起一种全新的形象。

  2009年7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完成并提交了一份关于佛山陶瓷产业的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认为,陶瓷产业是佛山市的支柱,陶瓷产业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获得了成功,也为广东省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该报告认为,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有三点经验:

  一是以陶瓷产业为依托,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推进陶瓷产业向产业高端化发展。大批陶瓷企业外迁之后,佛山利用关迁企业腾出的空间加速培育陶瓷研发设计和会展中心、生态型精品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业总部基地。

  二是提升生产环节的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在留下来升级的企业中,特别注重通过和科研机构或院校合作,进行自主创新。

  三是从生产产品向生产设备升级,培育陶瓷装备制造业。佛山已经有陶瓷装备企业上百家,涌现了“科达”、“恒力泰”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培育成产值约40亿元的全国最大陶机生产基地。同时,引进意大利、西班牙等50多家国际先进陶瓷装备制造企业和本地企业,迅速填补空间,真正实现了“腾笼换鸟”,目前已经形成新的陶瓷装备制造产业结构形态。

  柳暗花明——新鲜出炉的千年陶都

  无论是上一任的佛山市领导林元和,还是本届市领导陈云贤和李贻伟,他们一直都在强调,“我们赶走的不是企业,而是污染”。做大做强佛山陶瓷产业,让世界认识中国陶瓷,认识中国制造,是历届政府的共识。

  佛山陶瓷的优异表现,与整个区域良好的商贸氛围密不可分。“十一五”时期,制造业30个行业中,佛山有22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国1%以上,其中6个行业占5%以上,陶瓷、家电、专业机械、铝型材、小五金等在全国占有显著市场份额。在民资唱主角的佛山,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8%,成为打造“佛山制造”招牌的中坚力量。佛山陶瓷要发挥集聚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升级,显然是当仁不让的责任。

  在产业转移升级的过程中,“建陶重镇”南庄镇提出产业“优二进三”战略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即优化提升支柱产业陶瓷制造业,重点发展以陶瓷物流、会展、研发、总部、旅游、文化、中介等为主的现代陶瓷服务业,以及高新陶瓷、特种陶瓷、航天陶瓷等高端陶瓷制造业。经过三年的整治,南庄陶瓷企业从高峰期的75家锐减到13家。而与此同时,昔日的“中国建筑第一镇”蝶变成全国最大的陶瓷展示贸易中心,辖区内的华夏陶瓷博览城、陶瓷总部基地、瓷海国际共进驻陶瓷营销中心1100多家,属于总部的150家,并在2010年12月16日成功挂牌“中国陶瓷商贸之都”。从“中国建陶第一镇”到“中国陶瓷商贸之都”,由制造业重镇演变为商贸重镇,南庄又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南庄的新定位是“大产业、大商住、城市化”,当地政府围绕这一目标,全面优化提升南庄发展规划。建设世界级的陶瓷总部中心,着力打造珠三角城市型的宜居生态新城。以物流园和吉利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着力推动现代陶瓷和新兴制造业的加快发展。物流园重点培育完善陶瓷产业链,推进展贸、营销、总部等产业发展,形成“大陶瓷”产业格局。

  而石湾镇街道也提出建设“千年陶都”,力争3年内使“千年陶都”初步成型,将石湾建设成为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和国际陶文化圣地,最终形成文化、产业、环境融合共生、互促共荣的新局面。

  据了解,陶瓷产业和文化的融合是“千年陶都”追求的目标。对陶文化的挖掘、利用是建设“千年陶都”的重点内容。石湾镇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石湾将进一步盘活南风古灶、河宕贝丘遗址、石湾公仔、陶艺作坊等陶瓷文化遗产,利用好陶瓷品牌荟萃、陶艺大师众多等优势,申报成立广东陶瓷文化研究基地。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佛山陶瓷产业整治提升的成功案例,奏出了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强音。经过新一轮的整治提升之后,佛山的陶瓷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佛山就产业转型升级进行调研时兴奋地指出,“如果说我在东莞只是看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曙光的话,我在佛山看到转型升级的朝阳。佛山的做法非常值得鼓励,其取得的成绩也为广东实现‘三促进’增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