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2011年:中国电池业迎来攻坚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月20日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预示着新能源领域将迎来春暖花开的季节。电池行业作为新能源产业中的主力军,更是引发了社会与资本各方关注,被喻为新能源产业龙头。

  电池产业前景之阔无可厚非,但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电池产业如不能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几座大山,重蹈中国家电业“追随日韩、受制于人”的覆辙,便也不难理解。

  迎来产业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里,将中国汽车工业战略转型方向定位为纯电动汽车。专家预测,国内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的年销量可能达到百万辆。

  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受力面最小、落脚点最鲜明的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某种意义上肩负了中国汽车工业翻身的使命。这绝非危言耸听。

  近年来,虽然中国的车企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加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但其创新的热点多集中于整车开发和传统零部件生产。而我国的车企在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合作中,大多以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车型为主,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分依靠国外,导致绝大多数国产轿车的核心部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主动权被牢牢掌握在别人手中。

  而与之相比,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虽然与外企存在差距,但与之相比明显要短的多。新能源汽车不但是中国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在全球资源紧缺以及环保压力之下,各国均将其作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在全球产业发展方向、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核心技术差距相对较小等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被赋予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翻身的使命便显得理所当然。

  而换句话说,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的机遇就是电池产业的机遇。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建之一就是电池,这给电池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使命,而压在了中国电池企业身上的,则是沉甸甸的重担。

  莫入概念炒作

  对于电池产业迎来的这一机遇,引发的电池业间对铅酸蓄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争论,争论双方各有观点。

  锂离子电池支持者认为,锂离子电池性能优越,用途广泛,与铅酸蓄电池相比,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日韩等国,已经对锂离子电池作重点开发。

  而铅酸蓄电池的支持者则认为,虽然铅酸蓄电池跟锂离子电池相比,在性价比、绿色环保等到方面存有不足,但从技术层面讲,这些不足完全可以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我国有着对铅酸蓄电池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在技术、应用等环节都有相对较成熟的经验,连此行业世界领先的日本企业也在坦言,铅酸蓄电池在未来二三十内不可能被完全淘汰。

  对于两者间的争论,笔者倾向于铅酸蓄电池。在笔者看来,我国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起步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关键材料如隔膜和电解液都依赖进口,加上知识产权缺失等,使得锂离子电池在生产上很容易受制于人,而技术上的差距,更使得我国在锂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上,不会在短时期达到动力电池的完美境地,自然也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替代铅酸蓄电池。

  对今年股市刮起的“锂电疯”,笔者认为,这完全是一场概念炒作。原因很简单,当时,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有“低碳”、“环保”功能的电动车产业被寄予厚望,而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锂也被各国重视之下,尤其是日韩对锂电池大举进攻之势下,向来喜欢“跟风”的中国企业加紧布局“锂电池产业”,便不难理解。

  这次股市刮起的“锂电疯”,笔者在之前的分析文章中也强调过,日韩企业掌握的是核心技术,而中国企业,则只停留在对锂电池概念的模糊定义阶段,而急功近利、无长期战略规划、缺乏核心技术,只能让中国企业再次受制于人。

  受“十二五”规划影响,很多中国企业追捧、跟风“锂离子电池热”,笔者认为,这同样会是一场概念炒作占主角的闹剧,最终受益的,终究会是手握技术与专利的日韩等企业,而对此热衷的中国企业,得到的只会是再次的跟风与追随。所以,中国的电池企业切莫再次走入锂电池概念炒作之中,而是沉下心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夯实产业链。

  困难与挑战同在

  铅酸蓄电池仍大有可为,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电池生产企业首先要对此有正确的定位,更要清楚自己在铅酸蓄电池上积累的各项经验,是追赶日韩的“资本”,切不可因“锂电池”的概念炒作,使之付之东流。

  目前,中国电池企业需要做的,是停止对概念的炒作,加紧对铅酸蓄电池的布局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电池产业担当起新能源规划的“发动机”,发挥电池在新能源产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从目前来看,要达到这一目标,中国的电池产业面对的困难依旧多多,需要攻克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加强对上游原材料的布局。目前,国内期货铅一直未上市,造成了国内铅价频频受制于LME铅价,而失去把持铅价的话语权,很容易让中国企业随着铅价的上涨而失去铅酸蓄电池的廉价优势。目前,虽然国内电池企业上演动力电池热,但主要“热”在了整个产业链的组装环节,所以,中国的电池企业在原材料领域的投入仍有待加强,以避免动力电池行业重蹈整车技术“空心化”的覆辙,对再生铅的处理技术和环保监管也必须真正到位。

  技术研发亟待提高。业内之所以存在铅酸蓄电池出局新能源布局的偏执声音,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国在铅酸蓄电池技术上的差距,造成铅酸蓄电池一直存在性价比偏低、使用寿命短、污染无法根治等结症。而据行业内的权威人士分析,这些问题通过技术研发都是可以避免的。目前,我国在铅酸蓄电池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已很明显,部分高端应用市场已被国外产品所垄断,如不在此环节加大投入与研发,长此以往,中国铅酸蓄电池市场将面临被蚕食的危险,更严重的是,电池产业的生产,也将重走“受制于人”的道路。

  重视生产与应用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同国外先进的铅酸蓄电池技术相比,国内铅酸蓄电池行业在技术研发上,总因环保问题卡壳。铅酸蓄电池容易造成铅污染,人人皆知,但如何规避之,则少有企业下定决心去践行,行业监管力度不够。事实上,高污染风险不等于环境污染,企业只要严格遵循国家环保规定,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的。另外,电池厂商应加强对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等技术的研发,使整个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概念终将被识破,掌握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也是真正使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助推器。整体来看,摆在中国电池行业面前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而要解决这些困难,绝非一日之功,中国电池企业面对的,是一道道制约产业发展进程的短板,中国电池生产企业只有脚踏实地,将短板一一突破,才能使电池产业真正担当起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动机。

  “当我们的电池企业对上游产业链中的原材料有了控制权,攻克了与日韩企业在技术上存在的差距,并解决掉电池制造及使用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电池行业便真正步入了新能源发展的轨道。”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韩作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