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把2010的日历翻到最后一周,也没能等到所要期待的:——2010年的市场“黑马”。
准确的说:从2008年至今,当以自然堂、珀莱雅、丸美、相宜本草、美素、美肤宝、欧诗漫、娇兰佳人为核心的本土品牌“G8”阵营形成之后,近三年间,没有见到“黑马”的踪迹。
所谓“黑马”,是新时期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动态的现象之一。如果把视线纵深20年,不难发现,从最初的疯做洗发水摩丝到同时期趋之若鹜的防晒美白;从土土的黄瓜芦荟到神神秘秘的胶原蛋白DNA;甚至包括前赴后继的丰胸健乳和现已大部分转入夜间电视直销(俗称“鬼点广告”)的祛斑祛痘,每个发展阶段中,都会窜出几匹标签性的“黑马”。依如:说防晒就是小护士;说SOD蜜就是大宝……无论这些“黑马”在当下是否被人们记起,但毕竟它们曾经是行业市场某个阶段中卓越的代表。
但是,2010年,黑马匿迹了。
没有黑马的日子显然有些乏味。似乎无从盘点。那么细细的想去,是谁乏了?这是耐人寻味的……
一、回顾三年来的行业市场轨迹
近三年来的行业市场是怎样的一个基本态势?杂家每至年终都做过一个“盘点”:
2007年流行“拐点”;2008年热议“跨界”;2009年显现“轮回”;盘点2010年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你会发现什么?——乏味。
曾记否?2005年在业界的某个场合,杂家在论及化妆品专营店渠道的发展趋势时,更多遭遇的是嘴里衔着牙签眼睛斜看着天花板的哼哼哈哈。两年过后,那些斜在天花板上的眼睛忽然变得温柔起来,脸上笑得像朵花儿:“我们专门开发了一套专营店的产品,请您给长长眼”。
这便是2007年出现的所谓“拐点”。
那么2007年的拐点“拐”到哪里去了?随后我们举目看到的无不是:美容院线品牌跳槽日化线;洗涤类品牌转做护肤品;制药保健品厂开发化妆品,化妆品厂家拼命自诩为药妆……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便出现了2008年的“跨界”之说。
细心的人们不难注意到,尽管跨界者来自于不同的道行,而跨入的地“界”却大多只有一个:化妆品专营店。准确的说,都在削尖了脑袋往化妆品专营店这一个渠道里涌。
在化妆品行业圈里,“拐点”和“跨界”是斯文的说法,说“涌”是确切的。20年来,但凡有个什么动向,顷刻间一涌而上,直至“涌”到烂。然而此一回非彼一回。如果说过去二十年“涌”向的机会大多是产品的“卖点”,这一回“涌”进的却是一个渠道。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么?
类如,以产品卖点为“涌”向的“竞争机会”,无论是哪类产品(洗涤也好护肤也罢),无论是什么样的概念(芦荟也好萝卜也罢),大家涌上去,比拼的多是“政策”。说得直白一些,你五折我三折你返三点我返五点,总之抄人家后路能用的手段不外乎是在生意的利益上“拆后台”,直弄得大家都没得玩才算是一个撒手。而面对一个新兴的专营店渠道,这一套似乎不灵验了。因为它首先比拼的是终端建设,这需要玩点企业硬实力;其次展示的是品牌营销行为。这需要来点文化底蕴作支撑。这种“游戏规则”在现实运作中最直观的反映是:玩折扣上的戏法已被不屑。那些靠拼价格拼政策“拆后台”的老套路,在终端店家们面前,他们会像剔除烂土豆一样的把它们归了类——档次太低。
当然,承认差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一些“跨界”的企业看来,由复制产品到复制营销行为,只不过是个对象转换的事情。正如一位老板所言“什么营销行为品牌文化,不就是开开会造造势吗?只要有钱搞他什么样的都没问题”。于是一时间各种拙劣的复制狼烟四起。一年未尽,业界很快便出现了“四烂”的戏言。即:论坛太烂;奖牌太烂;表演太烂;专家太烂。那些认为品牌文化不过如此的企业不约而同的被排进了“招商3字诀”的队伍中:实力大的请3台(央视);实力小的请三流(明星);大小实力都不济的请“山寨”。这一番群魔乱舞之象,不禁让人们想起十年前铺天盖地的“明星洗头风”,于是一个词儿跳到眼前:“轮回”。
只是这一回不同上一回——不见了“黑马”。
二、是门槛儿太高?还是马儿太水了?
如何理解“轮回”?简单的说,就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轮回中最突出的现实就是“同质化”。同质化,十年前叫“跟风”,十年后叫复制。不同的是,十年前说谁“跟风”还有些羞羞答答,十年后谁说复制,那叫一个理直气壮。它的底气来自于理论支撑——“借鉴”。
跟风也好借鉴也罢,那得分谁,分什么事,分什么时候。小公司刚创业,英雄不问出处,谁做得好就学谁,无可厚非。而那些已庆祝过“十年庆典”“十五年庆典”,品牌一大堆、摊子满地铺的公司,依然在“借鉴”,而且“借鉴”的多是仅仅渡过五年年庆的后生企业。试问,你老人家“借鉴”到什么时候是个完呢?实在是晕。
记忆犹深的一个例子:P公司在当下也算得上是风风火火的企业,其市场渠道号称是做“精品店”的。老板有个口头禅:“做事不能太水”,意思是做终端的品牌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不能玩虚的。日前有幸被邀请与该企业的营销班底交流。话题深入后发现,这家号称做“终端品牌”的企业,居然连个《终端客户档案》都没有。由此可见其市场上的实际运行机制,与业界所谓的“终端品牌”概念无疑是离题八万里。再看该企业的墙壁上,标语口号、格言理念满天飞,整个儿一个“文化大革命”再现。联想到老板口口声声“做事不能太水”的格言,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市场是不是水货,一个直观的数字足以印证。在当下本土品牌的“G8”阵营里,排前列的企业单品牌年度业绩都在5个亿以上(是销售回笼而不是零售总额);单品牌年度业绩没有3个亿的进不了“G10”的阵营。而该公司把所有“超生游击队”般的品牌销售数额累加在一起,也不如人家一个单品牌的业绩。不知道这是不是水货?
这抑或正是我们困惑的盲点。我们仅仅理解和认可小公司的同质化行为。但是市场经济下的民营企业,没有谁规定他发展到什么界限的时候,必须跳出同质化的圈子,走自我创新的路子。是50万?500万?还是5000万?这无疑取决于企业当家人的自我规划能力和自我把控能力。然而,走创新和创造的企业发展路径也不仅仅是具有规划能力才能实现的。正如上述案例中那位不屑水货的老板,你说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事实上很难用某一点可一言以蔽之,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通俗的说来,市场做得水,无疑是做事做得水;事是人做的,显然团队里“干货”乏善可陈。换言之,一个企业里容得容不得“干货”,则又是常见的现实。更无须讳言的是,面对水人,水事,水市场,整日浸泡在这一滩水里的老板,你又能“干”到哪里去呢?
水货太多,抑或是窜不出黑马的缘故?
我们说,市场经济下的行业现象,无论是“拐点”还是“跨界”,都是市场活动的一种自然状态。不同的是,作为企业,如何认识这类动态的现象和性质,是如何找准企业发展坐标的重要根据。如上述案例所示,复制只能复制表象,构建一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也符合应对市场竞争的运行系统,这是复制不来的。借用《天下无贼》的台词:这需要来点IQ。
三、“现在时”和“过去时”的界定,是马儿们永远跑不出去的迷魂阵?
市场窜不出来黑马,是人困了,还是马乏了?望着整日匆忙于“拐点”和“跨界”的群体,客观的说,他们既没人困也没马乏。细观那些陷入“轮回”漩涡中的企业,不难发现他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分不清市场“现在时”和“过去时”与企业自身的关系。如何解析?
案例二:某个颇具规模的超市品牌在过去的几年间,尝试了多次“跨界”专营店渠道皆铩羽而归。年初有幸与某跨国企业达成了资产合并,藉此希望“拉大旗作虎皮”能大大的“圈”上一把,并期盼以此为突破口,从而“跨界”成功。
该企业的当家人在酝酿这个“发飙”行动之前,曾找到杂家探讨过想法。杂家给了两个提示:一要严肃动机。二在具体的作业面上,要认清市场的“现在时”和“过去时”与企业自身的关系。
什么是“现在时”和“过去时”?说白了,就是注意别拿着已经玩烂了的东西耍宝。
十年前,杂家有个谬论:“各领风骚三五年”。时下这个说法要完全颠倒过来。一个卯足了劲造势的新品牌,若能在三五个月后还能被人们关注,无异于神灵保佑,是要谢天谢地的。2005年,一位化妆品专营店老板接到厂家开会的通知,会激动的整夜失眠。而当下,逢到开会的季节,她们面对雪片一样飞来的飞机票,会很从容的扔到柜台下。一句话,这些年来,各样儿的路数,她们见得多了。
对杂家的提示,看得出老板眼神里有“危言耸听”的疑惑。于是他开始了在业内常见的行动流程——老板找操盘手,操盘手找策划公司,策划公司信手调出来一套“流程”:“四dao”。开场是舞蹈;开幕是领导;“专家大师”作引导;画了订单就放倒(喝酒);
一番热闹过后怎样?这个挂有跨国公司K品牌的“发飙”活动,实际招商业绩还不如排名“G20”之后的小品牌订货会业绩。一位被邀到会但没有交“定金”的经销商明确指出:“太浮躁”。
这就叫“人拉着不走,鬼领着乱转”。当下的现实是,任何一套新的市场“游戏”转眼间就会被复制到烂。正如所谓的“四dao流程”。三年前,化妆品终端店家初开眼界时,人人兴奋异常。三年后再见哪家玩这套把戏时,可谓个个哈欠连天。
什么是“与企业自身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很好的认清企业自身的现状和做事的行为目的。杂家曾很直观的提示该当家人:不论你怎样造势,那大宝SOD蜜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佰草集或自然堂。作为超市渠道的品牌转战专营店渠道,并非是把产品从这里拿到那里那么简单。在行业圈内,超市品牌已经往外“冲”的不止一家。其次,在此之前你也发动了多次“冲锋”,为什么没能冲出去?这本身就值得思考。细节决定成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之,关乎到品牌在新渠道中拓展的策略,倘若靠复制某个造势模式就能大功告成,这样的市场营销也太无厘头了。
最终,说穿了,动机是决定行动成败的根本。
在一个企业的市场全局中,寄希望于一二次的造势,或寄希望于挖来(甚至能带来多少客户资料)的操盘手去实现品牌渠道转移,不是没有可能,其中的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无疑会决定着结果的走向。杂家在给老板的告诫中观点明确:倘若把造势比作“拉场戏”,那么它必须是建立在一幕大戏完成剧作的基础上。剧之不存,戏从何来?由此可见,演什么,是根本。本末不能倒置,这是常识。
常识告诉我们,寻求复制其实很容易。但你必须认命:所有参与盗版的生意人首先认定自己就是水货。由此,你喝人家的剩粥即便赶上热乎的,无疑是对自我创造能力一种认输的自白。不要解释。
结束语:G8效应的思考
一个行业的市场舞台,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在承载着千亿元消费的中国化妆品大市场里,你会发现,每个发展阶段中闪耀在前台的一线品牌,通常不会超过10个(本土品牌)。所谓的“G8”效应,也就是营销理论中所说的“金字塔”效应之印证。你注意过“G8”阵营中的企业有什么共性吗?不妨细察——不复制别人的东西;不寻求他人来炒作;不依赖操盘手的“资源”;确立目标坚持不懈。
当克隆牛克隆羊的出现,人们会不约而同的认为,那些克隆出来的东西显然都是水货。当市场进入了彼此复制的状态,乏味是自然的。至于黑马难觅踪迹,亦不枉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期待黑马。在未来的日子里。
(lee)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