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搭准时代脉博 步入辉煌历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31日

  1992年,是我公司发展史册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作为全国铅笔行业、上海轻工系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公司毅然选择了股份制这种创新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大胆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率先整体改制实现公司资产的证券化,彻底地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拥有境内外众多股东、受社会监督的上市公司。

  近二十年,几经曲折几多考验,公司始终没有放弃信念,始终没有停止追求,始终没有放慢前进脚步。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乃至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面对年复一年的美国铅笔反倾销等诸多挑战,坚定昂扬的斗志,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坚持有力度的改革调整,走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下面一组经权威机构审计的数据,足以印证了公司所选择的这一华丽转型是完全正确的。她不仅实现了公司当初申请上市时作出的“给中铅一个机会,还社会一个奇迹”的承诺,更成就了几代中铅人的梦想,托起了公司的宏大伟业并在中国资本市场展现出亮丽的风采。

  2009年与改制前的1991年相比,公司资产规模扩大了56倍,总资产从6381万元增加到36.50亿元;铅笔产量放大了1.97倍,从5.46亿支增加到16.24亿支;营业收入提高了141倍,从7626万元增加到108.50亿元;效益水平一直高居行业榜首,利润总额增长了22倍,从1318万元增加到3.10亿元。自营出口摆脱了对专业外贸公司的依赖,从零起步,独辟新路。1993年以来,出口创汇累计达到1.78亿美元。公司以其骄人的业绩,一举成为中国制笔行业的领军企业,成为世界铅笔制造业三强之一,成为中国(含港、澳、台)上市公司500强及中国制造业500强之一。

  回顾已经走过的近二十年辉煌历程,我们有一条最基本的经验体会,那就是搭准时代的脉博,敢于挑战,勇于突破,想得远一点,干得好一点,跑得快一点,担当改革发展的“弄潮儿”,推动公司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一)寻求经营机制的突破,果断实施铅笔产业三大战略转移

  铅笔产业处在一个传统的竞争性领域,行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保持公司铅笔产业强者恒强的地位,这是我们一直思考并不断探索的命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上海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因此上海的商务成本已在逐步与国际接轨。铅笔作为一个传统的、微利的、不受上海产业政策鼓励的小产业,是沉沦、萎缩、退出?还是再铸辉煌?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选择。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公司就痛下决心,起步实施铅笔产业三大战略转移,把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铅笔生产从上海本地的高商务成本区域迅速转移出去,以换取新的发展空间。第一步,实现铅笔板生产由上海到林区的战略转移。终止原木进入上海,直接扶持林区加工铅笔板,以降低运输和加工成本。第二步,实现毛坯铅笔的战略转移。背靠林区建立自己的白杆铅笔生产基地,先后在黑龙江方正和吉林桦甸独资设厂,白杆铅笔年产能力分别达到350万罗和400万罗,大大释放了采购、运输和劳动力成本压力,拓宽了产品毛利空间。第三步,实现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的战略转移。公司投资1.5亿元在上海松江新浜和江苏泗洪地区开辟新的铅笔深加工基地,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实现低成本生产铅笔板、白杆铅笔和成品铅笔一体化生产新格局,以确保独立的、稳定的铅笔板市场供应体系以及降本增效的实际效果,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

  三大战略转移,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实际效果,都是空前的。十多年来,公司为此累计投入的资金规模不下2个亿,大大优化了产业布局,也有力推动了铅笔产业的快速发展。仅从最近五年(2005-2009)的数据不难看出,铅笔产销量年均增幅达到9.98%,今年有望创下21亿支的历史新高;铅笔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1.93%,今年可以超过44800万元,同比猛增39.89%;铅笔产业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到22.19%,今年预计不少于6550 万元,刷新去年创下的4618万元记录。

  三大战略转移,也为公司从容应对美国铅笔反倾销诉讼增加了底气。依托质量和成本优势,公司不仅在十八年间一次又一次的以最低的税率甚至“零税率”胜出,大长了中国铅笔制造业的志气,维护了产业安全。并且以此为契机,把美国市场销售规模越做越大,建立了与全球最大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为主的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大大提振了公司出口创汇能力。近五年,铅笔出口订单每年以29.88%速度递增,今年完全可以实现3500万美元创汇新目标,同比增加63.55%。

  (二)寻求科技创新的突破,增强铅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硬实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司决策层非常清醒的意识到,要想稳固中铅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并引领整个铅笔行业科学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单凭成本优势、生产规模和出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瞄准世界发达国家铅笔制造业领先的科技优势,靠科技创新驱动,形成和增强自已的核心竞争力。惟有创新,才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

  许多年来,公司毫不吝啬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在人才引入、设备引进、科研攻关等各个环节上先后投资几千万元,初步形成了良性驱动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十一五”期间,公司设计开发并成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不少项目在行业中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了当今中国铅笔制造业最高的科技含量,不仅申请了国家专利,获得多项全国轻工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更为中国制笔行业争了光,为中国人民争了光。如公司自主研制并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中华牌太空笔”,作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出舱环境下使用的第一支书写笔,以其独特的科技含量填补了国内航天技术装备的空白,为中国今后在有人参与的航空环境下从事科学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书写工具。仅此一支笔,不仅为公司创出了6000多万元的收入,还为公司赢得了社会的一片赞誉,大大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质量的信誉度。又如,公司成功研制出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以屑代煤”节能减排新技术,即将铅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屑下脚料充分利用,直接替代原煤作燃料生产蒸气,一年就可以为公司节煤2500多吨,经济价值达到200万元。再譬如,公司研发的“高固体环保型铅笔表面修补漆”新材料,已被应用于处理坏损铅笔,使笔杆原有缺陷被完全修复,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正品率。这一国内首创的科技成果被成功推广应用后,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椴木资源,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年盘活资金约1000万元。还有,由公司率先研制并向市场推出的考试铅笔,已经在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如今国内考试专用铅笔市场己初具规模,全国一年考试铅笔销售额近3000万元。再有,公司研制的彩钢板涂膜检测笔,已被冶金行业正式写入产品验收标准。所有的彩钢板生产企业规定必须用中华牌检测笔检验,才能判断合格与否。小行业做出如此大的科技成果,极大地巩固中铅的地位,并为公司创造了惊人的利益,确保了公司健康的发展。

  (三)寻求发展模式的突破,推动企业大踏步的前进

  公司能有今天如此惊人的发展,离不开铅笔产业本身竞争力的提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离不开整个上市公司产业的华丽转身。

  公司高层十分清楚,作为中小规模的上市公司,如果一味固守传统的铅笔产业,仅仅靠铅笔产业几千万左右的利润,是根本突显不了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甚至会被彻底边缘化,受到资本市场的无情洗牌,甚至还会像行业中的其他上市公司一样淘汰出局。

  为此早在1998年底,在公司经营相当好的时候,我们就居优思忧,居安思危,大胆作出跨行业兼并的重大抉择。投入6840万元并购了有着百余年悠久历史的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从单一主营笔类文化用品的上市公司一下子转型为黄金珠宝首饰类上市公司。这一不安常理且大跨度的产业转型,当时确实引起业界的巨大震动。正是这次“变脸”,成就了公司的辉煌业绩。经过两年磨合,三年重整,八年滚动发展,如今的“老凤祥”已经在公司产业布局上,毫不逊色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年销售额占到上市公司97%,达到105.34亿元;利润贡献率高居85%,达到2.64亿元;公司年获股权收益约5400万元。也正是这次成功的产业转型,使得“老凤祥”金银铂钻翠珠玉宝八大类产品与“中华牌”铅笔相得益彰,两大产业板块共同推动着上市公司快速崛起、高速发展。整个上市公司2005年以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8.92%和43.79%,远远高于同类型上市公司。今年公司营收和盈利水平预计将分别增长34.26%和94.17%,从而为“十一五”划上圆满句号。

  去年,公司又紧紧抓住全国新一轮国资国企整合重组的难得机遇,不失时机地启动上市以来力度最大的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推动国有资产整体上市。经过近一年漫长的审批程序,黄浦国资委作为国有股主体,已将其剩余的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27.57%股权和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100%股权整体注入到上市公司。这次重组不仅为公司再次腾飞增添了新的动力,而且在证券市场产生了良好反响。目前黄浦国资委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已由重组前的29.88%上升到42.09%,本次重组新注入上市公司的8.2亿元国有资产,折算成股权后的市值已达到19.41亿元。而黄浦国资委在上市公司拥有的全部股权市值已突破46.94亿元,比重组前的14.01亿元增长235.05%。公司股票的总市值也由重组前的42.34亿元上升到88.36亿元,增长了108.69%。

  今后五年,是公司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作为民族优秀品牌的代表,公司将继续发扬“敢想、敢做、敢突破”的精神,依托“老凤祥”“中华”两大老字号品牌,坚定走品牌经营之路,积极探索实体经营与资本经营的有效对接。在不断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打造中国民族首饰业第一品牌和文教用品产业的领军企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