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雅芳向经销商发布了《关于中国雅芳直销发展的声明》,该声明表示雅芳今后将重回全直销,为拥有6000家专卖店的雅芳(中国)专卖体系,划下了句号。也为曾经红遍街头巷尾的品牌专卖店,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雅芳此举,原因不一而足,但专卖店的品牌限制,确是专卖店的阿基里斯之踵。对此,不能不引发店老板对经营和利润的思考,专营店应该如何来寻找利润的新源点。
现状:品类限制了专营店利润
上世纪90年代未之后,脱胎于传统杂货店的日化专卖店,走上了一条“专”的道路,成就了日化业的新渠道。早几年确实是“越专越革命”,因为专,所以赢。但10多年后,专营店之路越走越窄。品类太专,能引来的也就是购买化妆品目的性极强的一小部分顾客。她们入店也只是买几支化妆品,每人每月最多来店一次就够了。如果她要的品牌你没有,那可能一次机会都不会有。另外,由于专卖化妆品,柜式陈列为主,连开架排列都少,仅有的化妆品很稀疏地陈列着,让人感觉产品欠丰富。大量的墙体、边角门柱和柜台货架等没有充分利用,店铺单位面积的年产量较低,收益率自然不会高。这么低的坪效、入店率和成交率,等于孙悟空头上的金箍,而且一戴就是三个,想要发展谈何容易。
雅芳专卖店的退出便是一个铁证。娇兰佳人从2003年开始发展品牌专卖店,但是很快就审时度势,在2005年抢先进入化妆品连锁专营店建设。娇兰佳人蔡董事长经常说:只有变,才是不变的。如果零售商只是固守十来个品牌的护肤精品,路只能越走越窄。除非有佰草集那种历史积淀,否则为什么一定要学它们的专卖模式呢?难道工商局规定你只准卖这几种化妆品,就不能寻找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我们总说商超的优势是一站式购物,为什么是一站式呢?因为它品类齐全,能够聚合多种需求的消费者。很多时候,消费者的购物往往就是一个顺带,而专营店由于品类较少,吸引的顾客群有限,因此,也少了很多顺带的机会。
自2009年开始,跨界已成为行业的关健词,理所当然,跨界对于专营店,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七色花已经曲线上市,为什么这家店能够引起资本的青睐呢,原因就是它迈出了跨界的关键步伐。而实际上,许多饰品、护理品合二为一的专营店,现阶段都比专业的专营店更加火爆。屈臣氏、万宁其实也都在跨界经营着。跳出化妆品领域,我们看家电卖场,国美和苏宁为了增加利润,都已经开始跨界经营,甚至卖起了体育器材和服饰等。
而对日渐激烈的竞争,面对商圈中有限的顾客群,专营店老板如何来打造聚客力,是提高利润新源点的一个方法。而这其中,最直接明了的一点,肯定就是突破品类的限制。
对策:专营店如何强化品类管理
大家都说,专营店已经走过了单店发展的黄金十年。为什么呢,很简单,时代在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化,如果还按照十年前的布局来迎接新一代的消费者,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不够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之前专营店基本都是护肤品为主,彩妆大概占了10%左右,但是现在,彩妆已成为专营店利润增长最快的品类,根据一份调查显示,2009年发展比较快的专营店,彩妆在店中的品类布局,已经占据了30%以上。
因此,按照自身实力的不同,专营店想要从品类上寻找利润,不能一概而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方式。
对综合性化妆品专营店,在品类管理上应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只要与化妆品相关联,没有太多的限制。屈臣氏从婴儿奶粉到厨房清洁工具等涉及家庭的各类食品、护理用品样样备足。广州娇兰佳人、桂林惠之林也顺应市场潮流,主动走个人护理用品综合超市路线,重视店内开架区的品项管理和洗护品的引进,将商超卖场和便利店等零售业的长板优势借以利用。顾客需要什么,他们就补充什么新品种,某些在商场、超市都难觅踪迹、不再经营的非化妆品类产品在他们的店里随时都有供应。这样一来,既可以和商超错位经营,形成特色;也可以吸引各种类型的顾客进店,达到顺带的销售目的。
其次,对于某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化妆品专营店来说,要避免贪多嚼不烂。这几年来终端品牌快速发展,很多店老板接品牌接到手软,店铺已经品满为患。只要发现某个品牌在其它地方销售不错,就希望再接下这个品牌后就能让店子起死回生。甚至明知做不了,也先抢在手里,宁愿品牌做烂也不情愿它出现在竞争对手的店里。而事实上,一个店的销售额毕竟有限,不会因为牌子的增多而翻倍的增加,而且这些品牌都是需要员工推荐的,所以品牌增加后整个店的销售并不会出现明显增加。几个品牌同时挤在相同店里,势必造成诸多品牌销售渠道的相对狭窄,拥挤。知名终端品牌抢得越多,亏损越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店里有3个品牌,原来一年可以回款60万,现在分成6个品牌一年的总回款也大概是60万。同样是60万,可以吃到的政策有可能两倍于现在分散的60万。最后还得头疼怎么样砍掉她们。
其实,这些店老板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店老板为了“争取所有消费者”,为了拦截竞争店,只好不断引进并不需要的品牌,或者大打以降价或变相降价为核心的促销牌……但是,消费者却并不领情。在同一个商圈,很可能是十步一店,而这些化妆品店,往往是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消费者凭什么会忠情于你的店,心甘情愿掏腰包呢?大家都知道,成功来自差异化经营。实际上,市场上终端二线品牌差距非常小,所以,与其在品牌上下功夫,不如在品类管理上寻找新的蓝海。化妆品专营店的新蓝海在哪里?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经营保守的店老板几乎全军覆没。为了求生存,提高利润,更多的店老板在调整自己的商品结构,特色商品和边缘商品的经营与开发也在快速拓展。
展望:哪些品类会是利润新来源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首先要寻找特色商品。
专营店的专,在于专业,而不在专门卖护肤品和彩妆。如今,消费者的护肤意识在众多从业人员的培养之下越来越强,护肤已经是基本功,诸如防晒、脱毛膏、吸黑头等功效性产品的销量也在专营店快速提升,虽然这类产品受众面不广,但这部分被细分的人群因面临的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所以购买机率非常高。除功效性产品之外,洗发护发产品虽然商超占了大头,但也并非不可以操作。细分型产品如香水、男士产品、美妆工具用品等,目前仍属竞争相对薄弱,而成长空间较大的品类。有些店开始尝试把一些原来只有美容院做的商品引进到专卖店(如精油),通过加强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有些专卖店开始尝试引进一些在港澳地区、日韩和东南亚国家流行的特色商品引进尝试拓展新的领域,为顾客带来新的价值体验,同样取得不俗业绩。还可以考虑一些有特色的内服外用的商品,如高品质的珍珠粉。甚至如眼霜、精华素等,仍然属冷门商品,即使大家都有,但好牌子不多,如果你能抓到一个,也许财神就进了门。目前在一二线品牌所占据的成列面越来越大,店老板就更需要能够贡献更多利润的特色商品。
其次是引入边缘商品,主要是女性喜欢的特色化商品或生活必需品,如新颖的发饰品、时尚的女士包、卫生巾、女士内衣等。既然阿呀呀可以卖化妆品,化妆品店当然也可以经营发饰品。有些专营店意识更为超前,甚至在店内卖起了婴儿用品和玩具。
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远去,但专营店的商品结构变化会更快,在大家把一些独特的品类及单品经营起来之后,专营店的模式细分会进一步加剧。差异化是营销永远的法宝。但差异化并不是找几个不同牌子的同品类商品去经营就可以了的,而是必须做出差异化的专业品类经营定位或是差异化的营销诉求。
一位营销专家说得好,“名品低价”已经被奉为化妆品店的杀手锏。而且一些“质优价低”日化超市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并不能帮助终端店打造成真正的品牌,也不能帮助终端店形成核心竞争力。“质优价低”的优势仍然在于上游货源,当品牌商离你而去,当你的上游货源出了问题之后,你的优势也不再存在。而且,当零售巨头下沉时,当屈臣氏、好又多、家乐福开在你店旁边时,你的“名品低价”、“质优价低”都不再是优势。专营店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专业性和特色性。例如,终端店开辟一个面膜专区,对面膜进行丰富的全面的宣传推广以及个性化体验。如果店铺定位高端群体,可选择某一项目如眼部或抗衰,通过陈列、讲座等形式树立专业的形象。终端店即将迎来更大的竞争威胁。特色化经营、深度精耕细作才是出路,才是利润的新源泉。
(lee)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