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支撑 2010-11-0513:06
工信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办常务副主任 童有好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社会各界对会议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寄予厚望,同时也对“包容性增长”这个新概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人说,“包容性增长”就是对只追求“GDP”而忽略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的“GDP增长”的修正;也有人说,“包容性增长”是中国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新举动,这有可能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涵之一。那么,在这一新概念之下,信息化将如何作用于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信息化与“包容性增长”究竟有何关系?今日特约请专家撰文详解,也欢迎各位读者就此课题来稿发表自己的看法。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目前还处在信息化初级阶段,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盲目追求高速化,尤其是“数字鸿沟”等问题,制约了信息化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利益在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的共享。因此,必须将社会共享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采用包容性增长思想方法指导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支撑。
深入推进信息化是
实现包容性增长重要途径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首先,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日益突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高耗能、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一批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培育出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业投资失误、市场信息不畅、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等。
其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小企业信息化是经济信息化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正在彻底改造着中小企业,它不仅实现了制造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使中小企业的全部活动信息化。整个中小企业的活动,从研究开发到市场营销都面临着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信息化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渠道。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日益成为扩大群众参与、倾听群众呼声、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安全生产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迫切要求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并重并举、协调发展。
第四,信息化是政府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得力抓手。信息的充分利用是政府准确了解社会系统运行状态、把握政策推进和控制尺度、促使社会系统稳定、高效发展的关键。通过信息化改善生活质量和国民素质,推进社会均衡发展,缓解地区间、社会阶层间发展不公平矛盾,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环保、防灾等方面存在的传统问题,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将人类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整体的繁荣进步。
第五,信息化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信息化能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物流、人流负担,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而一些高能耗产业的比重相应下降,大大降低了GDP增长中的资源消耗水平。
最后,信息化是促进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为国际化发展提供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信息化使社会更具开放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更加与国际社会相融合,成为国际化和全球化中的受益者。
包容性增长
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我国要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需要,并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指导下,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只有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才能提升传统产业,做强信息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构建新兴产业体系,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围绕包容性增长需要,我国信息化发展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信息技术创新。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产业的要求,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加强政府引导,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围绕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掌握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推动建立健全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企业、大集团作为“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是使我国信息产业,进而国民经济顺利地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信息强国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基本保证。
——推动区域信息产业协调发展。国家提出要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与包容性增长理念是一致的。要结合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统筹东中西部区域资源,形成空间区域聚集优势,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高起点推动区域间信息产业的良性互动。
——推动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使各类人群充分享受信息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工作,确保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在中央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计划中,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并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强电子政务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建设各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一要用信息化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现代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和倍增作用;三要提出和实现“十二五”时期不同行业领域“两化”融合的目标和标准。此外,要把信息技术逐渐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推进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提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各个领域管理水平的提升。
——缩小数字鸿沟。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普及信息服务。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逐步在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加快实施信息产业“走出去”战略。在国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信息产业“走出去”,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外交大局和外经贸总体战略,而且能促进信息产业自身及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更是推动产业科学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在信息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要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的电子信息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wy)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