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破解“人才荒”——中缝协全面推进行业人才体系建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0月27日

  一直以来,人才缺失,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整体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提升的一大瓶颈。近两年,企业纷纷引进了国外的行业专家、研究人才加以应对,但破解行业“人才荒”仍需要培养大量的本土设计制造、维护修理、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基础保障和关键。因此,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一直把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素质和建设一批复合型职业技能型人才队伍作为行业培训工作的重点。

  推行技能资格认证

  建立人才准入机制

  2003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根据会议精神,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协会决定在行业中筹备开展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

  为此,协会组织成立了专家组,历时三年编写了《缝纫机装配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2005年,中轻联在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设立中国轻工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管理总站,《缝纫机装配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正式启动。

  5年来,总站先后在上海、江苏、北京设立了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广州、浙江基地的建设也正在进行中。同时,多次在广东、浙江等地组织了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培训,完善了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体系。2008年,协会专门制定了《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五年规划》,目标是每年的培训鉴定人数增长100%,5年内实现5000人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8000人参加过职业培训。到2013年,力争使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覆盖到缝制机械制造、使用、营销、服务等相关领域。

  截至目前,全行业累计已有上千人次参加过职业培训,取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缝纫机装配/维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从业骨干员工共计520人次,其中,中级工369人、高级工112人、技师15人、高级技师16人,行业技能人才队伍逐步形成,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维护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技能大赛舞台

  大量人才脱颖而出

  2008年12月,经协会批准和备案,一次以“岗位练兵、岗位成材、岗位奉献”为主题的职工技能竞赛在上海培训基地举办,前后共历时约2个月,上海骨干整机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热烈响应,积极参赛,比赛紧张而激烈,入围决赛的选手根据名次和有关条件分别被授予相应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这次比赛的良好效果令协会很受触动,认为用技能竞赛的形式来整合各种资源,不失为一种完善行业技能体系、培养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能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行业内推广,扩大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覆盖面。2009年5月,经过五个月的紧张筹备,协会发起主办了全国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这是行业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全国性大型赛事,为缝纫机维修工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台,向全社会昭示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新型人才观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从业人员学技能、比技术的热情。近500名选手参加了首届大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赛在各地掀起了行业学技术、练技能的风气,有效地推动了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在服装等相关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更好的发挥大赛作用,协会改革和完善行业技能竞赛组织模式和各项制度,对今年6月开赛的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进行了新的定位和规划,比赛周期调整为两年一届,选拔赛规模由上届的5个分赛区调整扩大为8大赛区,总决赛选手人数也由上届的24人增加到48人。

  自举办以来,大赛所产生的效应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很多现象都让人惊喜不已。从第一届大赛开始,越来越多的缝机企业和服装企业参与到活动中,可以说,借助大赛协会真正找到了缝机行业与服装行业对接的结合点。维修工参赛的热情更胜上届,错过本地比赛机会的选手甚至远赴千里赶来参加下一站的比赛,许多去年参赛的选手也来报名,包括决赛中获胜的选手。他们说,再来参赛一是想取得更好的名次,二是检验这一年来自身技能的提高。最可喜的是,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步被行业和社会认可,成为维修工技能实力的证明。首届大赛获胜的前三名当选为2010年度“全国轻工行业技术能手”,有些选手凭上届大赛取得的成绩当选为当地的劳模。目前,8站选拔赛已进行了4站,报名和参赛人数近400人,可以预见,本届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将远超上届。

  推进知识更新工程

  培养专业高级人才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2007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家重大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开始实施。协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工程作为落实行业专业人才建设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工程的实施为抓手,分领域、分阶段开展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训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目的。目前已开展了三期培训,有133名学员获得了人保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结业证书。

  2007年12月,协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行业科研骨干人才高级研修班”,对行业23家骨干企业的57位技术总监(总工)、研发经理等技术负责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习,内容涉及缝纫机机构、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2008年10月,协会在宁波举办“行业电子电控技术培训班”,内容涉及伺服控制原理、缝纫机电控系统基本结构和原理、常见电控故障分析,4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2010年7月,协会在北京工商大学举办了为期6天的“行业新技术应用培训班”,来自行业18家企业的近40名骨干科技人员参加了培训。课程包含了计算机参数化设计及仿真、有限元分析、噪声与振动控制、先进测量及先进制造、快速成型及电控等六大项。还先后组织学员到北京机械科学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工科实践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检测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高校、科研所进行参观学习。学员们对培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表示,通过培训对行业新技术尤其是关键性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开拓了视野和思路,为企业下一步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基础。

  协会校企紧密合作

  职业教育深入发展

  “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用不了,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却很少” 。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理论和实际脱节的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症结。多年来,各缝企和许多高等院校开展了各种合作,但成效并不明显。

  为有效解决行业高素质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协会开动脑筋,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上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2009年6月,协会成立了“缝制机械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中心”,在深化行业产、学、研联合,整合行业及社会各种资源方面,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中心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上半年,一条“缝制机械方向有研究生了”的消息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吸引了无数眼球。此举就是在中心的积极推动下,协会与北京工商大学开展的新型合作,由北京工商大学面向行业招收以缝制机械为研究方向的机械工程硕士。

  对企业来说,受过职业教育的大专学生是更为实用、好用的抢手人才。在拓展大专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中心于今年8月组织标准、杰克等6家行业骨干企业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探讨设立缝制机械及电控技术专业方向的可行性,为缝制机械行业培养一批既懂机械又懂电控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电控、整机、经销商和服装加工企业的缝机维护和检修队伍。目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方向,其中之一是为服装机械设备生产、设计与技术改造培养专门人才。

  为充分借助高校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使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中心还分别联合中捷、兴大豪等企业,与北京工商大学探讨共建产学研实验室、建设学生实习基地、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等合作的可行性,鼓励高校学生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行业培养和储备更多人才。通过协商,北京工商大学将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中设立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缝制机械机电系统设计和缝制机械噪声测量与分析等课程,其教学内容以缝制机械行业机电系统为依托,体现缝制机械机电系统设计特色,案例结合缝制机械典型机电系统加以讲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首次设置缝制机械专业课程,是行业人才培养的一次重要突破,对培养行业创新型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也许选修缝机课程的大学生不能都到企业任职,但是能让年轻学子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接触和了解缝机企业,在实践中为企业创新做出一些努力,就是一次不小的进步。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轻工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管理总站主任何烨表示,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协会一直在寻找契机,打造一个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行业人才体系的建设。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技能大赛、各种培训以及多形式多途径的产学合作,协会在人才建设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十二五”期间,协会将继续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行业职业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培育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争取到“十二五”末,行业前50家骨干企业科技人才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要由现在的10%提高到15%,具有职业资格人员比例提升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