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鞋材供应商,直接将触角伸向下游领域,是机遇还是风险?能否获得利润?抑或是借助开拓终端提高知名度?它对下游延伸是否又会影响原有的客户关系?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晋江经济报对多位嘉宾进行了采访:快节奏品牌经理李强、贵人鸟(中国)有限公司总媒介经理刘星星、晋亿鞋材有限公司叶延雄、整合营销传播专家曹芳华、泉州师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院长欧阳钟辉
产业链整体升级 新旧领域资源互不挤占
晋江经济报:其实,万家鑫、富增并非最早“吃螃蟹”的鞋材企业。早在它们之前,恒强(福建)鞋塑发展有限公司就发展了自己的体育用品品牌———美克,而泰亚鞋材则代理英国第一、全球第三的户外体育用品品牌———HITEC在中国生产销售,新协志更是高调注资了“阿迪王”。你怎么看待鞋材对下游终端市场的探索?
李强:国辉等鞋材制造商早在2003年就开始涉足成品鞋行业。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这些公司的“入行”对成品鞋行业已有品牌并没有造成大的冲击。
鞋材企业朝终端市场发展,与朝房地产或其他行业发展并没有太大不同。就是把资源分散开来,重点是要保证新领域与原有的领域在资源方面不相挤占。像国辉,实际上都是把鞋材厂和成品鞋分开来做,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做了成品鞋,在给其他品牌提供鞋材时就有所怠慢。这是两码事,该竞争的竞争,该合作的合作,做生意就是这样。
刘星星:鞋材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一个环节,现在拓张成为一个完整的鞋企,这是一个升级。单纯地说,鞋材也跑去做鞋子是去抢成品鞋市场蛋糕,是片面的观点,成品鞋生产空间关键在市场销售,也就是品牌之争,而品牌打造非一朝一夕。
总之,无论是鞋材企业进军成品鞋行业,还是鞋企发展自己的上游配套产业,都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过程,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应该得到倡导鼓励。
欧阳钟辉:这是一个“分久必合”的市场结构性变化。以前,鞋材厂卖材料给成品鞋企,可以说是一个供应链协同合作生产模式,无论是鞋材上游,还是中下制鞋企业,都是按照分工需求,发挥拳头作用,最后挣取利润。
但是如今,由于市场因素发生了改变,利润下降了,市场饱和了,鞋材厂开始延伸下游,抑或是成品鞋不断自我完善配套,这样的生产模式已经开始在大形势下做出小调整,朝着上下游整“合”的方向迈进!
上下游行业保密规则或受冲击
晋江经济报:上游企业对下游探索,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原有客户关系的维系和相处,究竟会不会影响到原本的主营业务呢?这种局面应该如何避免?
叶延雄:比如,某鞋底厂是做鞋底的,现在他想做成品鞋了,那么,他之前的客户还会下单给他吗?也就是说,上下游行业规则中,往往涉及一些设计或研发的商业秘密,如果上下游打通后,一些行业规则也许就无法遵守了。
事实上,包括安踏、361°在内的不少鞋企,早已着手建自己的鞋底厂,以完善自身的产业配套,相信此举对于鞋底企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我个人感觉,鞋底企业向终端发展比鞋企完善配套产业链条来得困难。一个品牌的成功塑造,是需要具备很多元素的。晋江有这么多运动鞋品牌,很多品牌甚至已经运营了一二十年,可是到现在,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也才几个。因此,鞋底企业发展终端品牌,将要分散很多精力和资金,可能影响原来的鞋底主业,而且最终也不一定会成功。
曹芳华:对于这些鞋材企业来说,自创品牌或者代理品牌的原动力是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补充,自创品牌也是这些鞋材企业走向资本运作的重要筹码。
因此 ,发展自主品牌与原来的产业之间,不是顾此失彼,而是平衡协调发展,通过鞋材业务为自主品牌提供资金和物料支持,通过自主品牌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实力。
而对于鞋材企业的原有客户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层面上的竞争,而是品牌运作和营销传播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因此鞋材企业开创自有品牌对其客户来说,冲击和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欧阳钟辉:我想,当成品鞋遇见鞋材向下游延伸,对于成品鞋,首先应该以自信面对,鞋材企业往往在鞋材供应的某一方面专业,但不擅长成品鞋的生产制作,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此外,在与原本上游企业保持原有合作时,成品鞋企一定要注意对上游企业的品质和价格进行考量和评估,如果不利于企业本身的话,应该及时对供应商作出调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