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香港“钟表大王”李秀恒:和深圳特区一起发展壮大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26日   来源:新华网

  “很难想象30年前,深圳还完全在计划经济的体系之下;而现在,她和香港自由贸易的程度不相伯仲。”香港“钟表大王”李秀恒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起深圳特区30年的发展,赞叹不已。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租金和工资水平上涨,工业生产面临经营成本高企的困境,而适逢内地改革开放,为香港工业提供了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让企业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当初很不想去内地投资,但当时香港请人难,而工厂大厦的租金和商业大厦差不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秀恒加入了第一波到深圳特区投资建厂的港商之列。

  “深圳、深圳,入到去,心都震!”李秀恒说,这是当时香港人对深圳的大体印象,既陌生又恐惧。

  1982年,李秀恒开始与深圳方面洽谈将工厂内迁,经过两年多筹备,李秀恒位于深圳坪山的工厂于1984年开始动工建设。

     李秀恒说,虽然地方政府对于港资企业在深圳特区投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所有的要求都尽可能予以满足,但当地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厂房的建设一开始就并不容易,这与现在到内地投资,公路、水电设施齐备的情况分别很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初无可奈何下的产业转移,却为港资企业提供了庞大的发展机会。他说,“内地有很便宜的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资源,我们可以每年将工厂扩大。”

  深圳毗邻香港,作为内地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几乎所有省份都在深圳设有公司和办事处,李秀恒说,这对其公司的业务发展极为有利。“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各地的业务往来都可以在深圳谈,我们白天去谈,晚上返回香港。”

  借着深圳这块跳板,李秀恒昔日在香港的小规模“山寨”厂,如今已发展成为年营业额逾10亿港元的金宝国际集团,业务除了成表制造及钟表零件贸易外,更扩展至电子、运输、金融及房地产等领域。

  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份有关香港制造业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香港从事制造业的厂商,从一间资本少和员工少的小厂,内迁后迅速发展成为在内地拥有成百上千员工的生产基地,同时在香港又设有财会、供销和设计研究部门的“前店后厂”式企业,仅在珠三角就有2万至3万间。

  20多年来,李秀恒的公司和深圳特区乃至整个内地经济一起发展壮大。他说,深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地进步,“天天都有转变”。

     要说起感受最深的,李秀恒说是内地的办事效率和人的观念的改变。他表示,以前珠三角港资企业会聘用很多香港管理人员北上,随着时间转变,港资企业甚至已经实现了香港人“零管理”。“除了内地管理人员的意识慢慢提升,公司内部也形成良好的系统,只要跟从就行了。”

  在李秀恒看来,深圳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举全国之力带动深圳的发展。他认为,只靠深圳自身去带动深圳的发展是徒劳的,正是由于全国的贸易,所有省份公司的产品、技术、资源,都拿到深圳,因而带动了深圳经济的崛起。

  他说:“今时今日你不会觉得是怎样一回事,但是回想起30年前,再看今日,你不敢想象,深圳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