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英舒眼镜董事长沈如清:转型升级 风光无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23日   来源:台州日报

  与杜桥镇众多的眼镜生产企业不同,沈如清的英舒眼镜有限公司走的是一条高科技之路。沿着转型升级的台阶,最近几年,英舒公司越办越红火。

  炎热的7月,本来是眼镜生产淡季,但当记者走进该企业时,发现各个车间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生产、检测、打包、发货……忙碌中,工人们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

  董事长沈如清说,英舒公司之所以能做到淡季不淡、忙季更忙,主要原因是企业拥有多个拳头产品,根本不愁没有客户。

  市场不相信眼泪

  英舒公司曾经产生塑胶太阳镜,走的是低端市场。

  “这种眼镜属于‘大路货’,出厂价只有八九元钱,但在当时,销路不错,获利丰厚。”沈如清说。

  后来,杜桥生产塑胶太阳镜的人多了,相互压价,利润越来越低。到最后,沈如清发现,一副普通塑胶眼镜的利润薄到“像毛巾拧水”。更为要命的是,仿佛突然之间,这种眼镜滞销了,英舒仓库里开始大量积压产品。

  亏损接踵而至。眼看着员工的工资都快发不出去了,沈如清沮丧得哭了。

  沈如清毕竟是个坚强的汉子。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市场不相信眼泪,要想在眼镜产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转型升级。

  独木桥到阳关道

  如果说,沈如清以前走的是一条“独木桥”,那么,最近几年,他走上了阳关道。

  “企业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沈如清说,他准备下决心开发近视变光眼镜。

  2003年前,国内生产的近视眼镜镜片全部是白片。这种镜片在强光下十分刺眼。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少数发达国家已能生产近视变光眼镜。

  沈如清从中科院光学研究所高薪聘请了一名博士到杜桥研发。但七八个月后,博士的所有研究都失败了,企业为此投入的巨额科研经费打了水漂。

  两年过去了,沈如清仍不死心。他独自跑到英国进修,并买来变色粉,与树脂材料进行单体混合,试图生产出变色镜片。

  然而,沈如清再一次失败了。因为变色粉与树脂配比的技术不过关,造成了镜片成型差,波纹和颜色不均匀,变色不深,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为此,他引进先进设备,发明了十几道独特的工艺,又经过半年左右的试验,终于生产出了高品质的变色镜。英舒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生产这种镜片的企业。很快,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

  产能大了,员工却少了

  从单一的塑胶太阳镜,到近视、近散、老花、老散、平顶双光、圆顶双光、无形双光和渐进多焦点等上万种变色镜片,沈如清说,现在,凡是世界上叫得出名的任何近视镜片,英舒公司都能生产。

  “这种镜片多少钱一副?利润多少?”

  面对记者的提问,沈如清笑着回答,每副出厂价平均100多元,国外一转手,每副卖到100多美元。至于利润,他说,这是商业机密,不能告诉,但十分可观。

  在偌大的英舒公司,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生产比较繁忙,但员工却寥寥无几。

  沈如清介绍,过去,他的企业全部是人工生产,规模小、产值少,员工却多达五六百人。现在,生产一副变色镜片,要经过配料、搅拌、合模、浇铸、温烤、勾边、镀膜、防辐射等80多道工序,而且企业规模和产能比过去翻了十几番,员工却大幅度减少,连管理人员在内,全厂只有50多人。

  这是怎么做到的?沈如清的回答只有简短的9个字:因为生产过程全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