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玉米笔”变身术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10日   来源:世纪文具网

  据《青年时报》报道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考验着中国。人们甚至用“过冬”、“恐慌”、“崩盘”这样的字眼来描述那些遍布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杭州市科技局的调研显示:有些企业垮了,而被认定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却活得挺好。面对危机,企业依靠科技支撑发展的需求愈发强烈。

  是时,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起了“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号召。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动员大会上称:“千百万科技大军直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浙江省也先后多次下发“科技帮扶促调”文件,组织动员科技人员帮扶企业。而作为省内人才和高校最为密集的杭州市,则在2009年初提出以科技小分队走进块状经济行业研发中心的形式,帮扶块状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探索应对金融危机之道。

  一年已过,探索之路仍未停止。“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2010年初“科技小分队走进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工作推进会上,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这样勉励25位受聘的科技指导员。

  “玉米笔”变身术

  一支笔成本大约6毛钱,到了国外就能卖到10美元

  2010年7月2日,桐庐百思特文具礼品有限公司热气腾腾的车间里,来了两位特别的客人。他们是来自浙江大学机能学院的研究生孙鹏鹏和翁国冲。

  在一台注塑机前,两人连续输入不同的注塑温度、注射压力、冷却时间等参数后,最终取得了25类样品。

  “这25组数据,我们会拿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寻找最优化的参数配比。”翁国冲告诉记者。

  孙鹏鹏和翁国冲,是桐庐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指导员胡树根教授的弟子,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百思特的一款新型生物可降解笔——玉米笔进行“诊断”并拿出“药方”。这已经是他们今年第四次来分水了。

  这种生物可降解笔,主要由玉米粉制成,大量减少了“白色污染”,是百思特2008年开发的新产品,去年帮百思特拿到了600多万元的外贸订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打磨这种新笔,百思特曾经赔了不少钱。

  “2007年,我们开始接触这种可降解材料,用现成的模具试制了一批笔拿到广交会上,没想到很受欢迎。”百思特总经理方樟林说。

  然而,由于当时制造技术还不成熟,这种新型的产品推出市场后,竟然让公司赔了钱,“生产出来的这种笔,用的时间久了,竟然会发胀。”

  经过桐庐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牵线搭桥”,百思特与科技指导员胡树根教授搭上了线,并找到了“病因”:新材料主要是淀粉,性状跟普通塑料不一样。这种新材料经过注塑后,产生的性状不是收缩的,而是膨胀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水蒸气等水的成分被吸收了,笔就“胀”起来了。

  而且,由于新材料的性状不同,新产品的工艺流程也不一样,包括模具结构、注塑温度、材料配比等,而且由于淀粉在一定温度会释出白色淀粉颗粒,影响着色,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胡树根及其团队针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难题进行研发,对新材料的配比方案进行了优化,使产品降解率达到80%,并制定出较为成熟的新产品生产流程,实现了量产。

  据悉,百思特的“玉米笔”目前已经开发出十余款,产品远销到美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一支笔成本大约6毛钱,到了国外就能卖到10美元,去年我们的产值达到600多万元,今年这个数字有望翻番。”方樟林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2005年成立的小厂,玉米笔的成功,也让百思特从竞争激烈的分水制笔业中杀出了一条生路。“生物可降解笔去年的产值占到了公司总量的40%,这个比率还会加大,而传统圆珠笔方面的产品会越来越少。”方樟林说。

  百思特的成功,许多当地制笔企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据悉,已经有十多家制笔企业打算跟进,新型环保笔在分水制笔开始崭露头角,有望成为分水制笔的新标杆。“新产品不只对企业,对行业也有重要意义。”桐庐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徐炜春表示。

  分水制笔的蜕变

  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

  在中国制笔之乡——分水,百思特和玉米笔的成功,只是一个缩影。

  分水制笔业发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从清一色的家庭作坊到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从单一的生产笔杆到生产整支笔,分水制笔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2002年12月,分水镇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制笔之乡”。

  30多年的发展之路成就了分水制笔,与此同时,问题也日益显现。

  “分水制笔主要依赖外贸出口,产品以贴牌或定牌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我们赚一两分,人家赚大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分水制笔企业的订单少了1/3左右。”分水镇副镇长倪丁告诉记者。

  要生存,就必须转型。2001年,分水镇和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桐庐分水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05年8月,以浙江大学—桐庐分水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基础,整合原有的省级检验中心、培训中心等科技资源,“桐庐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

  “中心”成立以来,围绕制约制笔业快速发展的设计、模具、油墨、配色等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广泛推广CAD技术,结束了分水制笔的手画时代,指导员胡树根还给许多企业的生产线安装了“机械手”,提升了注塑过程的自动化。他和团队研发出的“生物可降解笔”、 “液态特种笔”,既环保又时尚,带动分水制笔走上了绿色环保的道路。

  在胡教授及其团队的帮助下,分水制笔不仅实现产量翻了三番,从20亿支增加到65亿支,而且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值从2001年的4亿多元上升到2008年的33亿多元。

  “做科技指导员,要做的不仅是具体项目,而是要对数百家企业、甚至是一个行业进行技术帮扶。”胡树根说,“分水制笔已经实现了‘世界人均一支笔’,但距离‘世界人均一支好笔’的目标还很远,分水制笔首先要实现从分水制造向分水创造的转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已经制定了五年规划,分水制笔“十二五”规划也在制定中,“通过两年的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共性技术攻关和推广的平台、产品产业化转移平台和大型贸易平台。”徐炜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