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里有多少茶?
2008年茶饮料国家标准颁布后,有人乐观宣扬购买茶饮料可看茶多酚含量。但2年过去,消费者还是看不到茶多酚含量的真实面目,我们该怎样信任茶饮料?
茶多酚在哪里?
红茶、绿茶、乌龙茶、大麦茶、茉莉花茶、蜂蜜茶、柚子茶……
走进任何一家超市,呈现在货架上的茶饮料,多得让人眼花。为了方便你的选取和刺激你的购买欲,货架的高度设计得刚刚适合你随手拿走一瓶,但这样的营销手段却往往难以达到效果,你总要花上一些时间去考虑:在几十种茶饮料中,是买这个还是那个?最后,你选择了一瓶,原因仅仅是它的广告代言人你看着比较顺眼,或者,它的包装瓶更特别一些。
上面的场景相信很多消费者都经历过。茶饮料在中国市场上迅速成长,每年夏季到来之前,茶饮料广告战就会烽烟四起,每年盛夏,总有茶饮料新产品加入到争夺消费者的战争中。茶饮料品种越来越丰富,但是,更多的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可能是更多的麻烦,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哪一种更好。
近几年的中国饮料市场上,茶饮料可谓风头最盛的选手,有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约900万吨,近几年茶饮料消费量以30%的速度增长,在一些地区,销量甚至已是仅次于饮用水的饮料。2008版茶饮料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出台之前,“新国标”被寄望给消费者一个更加清晰的选择标准,但2年过去,消费者并没有像媒体报道的那样,看到印在茶饮料包装瓶上的茶多酚含量,消费者对茶饮料的选择,仍然是雾里看花。
“新国标”的出台在当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如今搜索“茶饮料新国标”新闻,还能看到海量的报道。在出台前夕的新闻中,常常看到“挑选茶饮料关注茶多酚含量”“茶多酚含量成重要指标”之类的标题,似乎“新国标”出台后,消费者就能凭借包装上的标注,知道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但到2008年年底“新国标”正式实施,有关标注茶多酚含量的新闻却难觅踪影,因为现实中,几乎没有茶饮料标注自己的茶多酚含量,可根据茶多酚含量选择茶饮料的说法,成为泡影。
“现有的法规或标准中没有要求茶饮料包装的标签上一定要标注茶多酚含量。”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事实上,“新国标”是一个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所以,媒体把“新国标”的特色解读为消费者能够在包装上看到茶多酚含量,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新国标”中,市场上的茶饮料被分成“茶汤”、“复(混)合茶饮料”、“调味茶饮料”三个大类,区别各类茶饮料的理化标准中,最重要的是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含量。包括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在内的茶汤饮料,被要求茶多酚最低含量不得低于每公斤300毫克,其中绿茶的要求是每公斤500毫克,乌龙茶的要求是每公斤400毫克。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能被叫做茶汤饮料。
显然,在行业标准看来,茶多酚是区别饮料是否为茶汤饮料的最重要指标。茶饮料在近年受到市场追捧,根源正是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认为茶有多种保健功效,茶饮料也因沾了“茶”的光,而被中国消费者认为是比其他饮料更加健康的饮料。研究证明,茶的保健功能主要归功于茶多酚,也就是说,消费者选择茶饮料,其实是选择购买这种含有茶多酚等元素的饮品。但这样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却并未被要求向公众透明,一瓶茶饮料中到底有多少茶多酚,消费者无法知道。
关于茶多酚的明争暗斗
记者在上海一家大型卖场的茶饮料柜台前仔细辨认了约半个小时,在近十个品牌的几十种茶饮料中,只发现一种外资品牌的乌龙茶饮料包装上,明确标注茶多酚含量,此款茶饮料标注350毫升净含量中含有245毫克茶多酚。而其余的茶饮料,原料中标注了茶粉、绿茶、红茶、绿茶叶、绿茶浓缩液等字样,但茶原料提取物主要的指标茶多酚含量,却没有标明。
记者咨询这位业内资深人士,市场上有几种茶饮料标注茶多酚含量,他回复说:“目前常见到的茶饮料一般都没有标注茶多酚含量,只是有些产品茶多酚含量较高,为了强调产品的高茶多酚而标注茶多酚的含量。”在现有的法规下,是否标注茶多酚含量,只是企业的自愿行为,但从市场上的产品看起来,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自愿把茶多酚含量标注出来。
“企业不愿标注茶多酚含量的原因是什么?”一家外资饮料企业负责人孙盛回答说,中国的茶饮料竞争,还停留在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企业资金投入的焦点是广告战、口味创新。在大家都对茶多酚指标含混其词的时候,谁也不愿意成为挑起标注事端的“出头鸟。”“我们非常希望像茶多酚这样的指标透明化,只有透明才有公平的竞争。”
在记者采访到的饮料企业中,“三得利”表示:非常支持将茶多酚含量的标注作为强制性要求,让消费者拥有知情和选择的权利。“康师傅”系列饮料的生产商杭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答复:我公司也将根据目前法规研究标注“茶多酚”含量的可行性。“可口可乐”回复:可口可乐公司的所有产品成分标注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执行,目前,国家对于茶饮料包装上茶多酚含量的标注没有提出要求。
还有一些企业似乎不愿意与媒体交流此事,一家合资食品集团近年在市场上力推蜂蜜柚子茶饮料,但记者致电公司要求采访茶饮料有关问题时,这家公司总机接线员直接回绝说:“接领导要求,媒体采访申请一律不得接入内部电话。”
在消费者监督缺位的情况下,茶饮料茶多酚含量是否符合标准,只能靠质监部门的检查。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业内专家表示:“不标注茶多酚含量不影响监管,因为正式的产品必须要有参考标准,要么是国家标准,要么是企业标准,在标准中肯定会有茶多酚含量的最低要求,只有满足茶多酚含量的最低要求才是合格的产品。在市场检查或监督中,政府部门通常会参照茶饮料国家标准。” 他介绍说:“如果茶多酚含量达不到国家推荐标准,被相关部门检查出来,应该算是不合格产品,因为相关部门会参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检查。在这些年的质检部门的检查中,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情况,大致的合格率在99%以上。”
关于茶饮料茶多酚含量是否能够符合国家标准,接受记者采访的饮料企业表现得很自信。一家企业表示,公司对其所有产品的质量有非常严格的检验标准,确保产品的成分和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另一家企业说,除了执行“新国标”以外,公司还有自己的内控标准,“产品相关指标严于国家标准”。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每公斤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不少于300毫克的国家标准,一些企业曾以“标准过高”为由表示反对,而几家外企的意见却完全不同。“这个国家标准很低,就像用小学生的试卷给中学生考试,大家都能达标也一点不奇怪。”孙盛认为。
不过,关于茶多酚含量标准太低和消费者有权知晓茶多酚含量的说法,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业内专家却有不同的意见。这位专家介绍说:“当时制定茶多酚含量标准时,各家企业的反馈意见主要是‘为了不限制新产品开发,国家标准中茶多酚的含量不应太高’,事实是很多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均明显高于国家标准要求。”他认为中国茶饮料茶多酚标准,并不比其他国家低。“日本和我国台湾省有茶饮料的标准,但这些标准中均没有茶多酚含量的要求,日本的茶饮料标准重点对标签进行规范,例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标注‘鲜茶’,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标注‘鲜茶’。”
而且,这位专家认为茶多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对消费者而言,茶饮料不是保健品,茶多酚高低对于茶饮料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他强调:“茶饮料毕竟是饮料,主要是补充水分的作用,很重要的是其风味,其风味应由市场来选择。茶饮料不是保健品更不是药品,过分要求茶多酚含量高,可能做出的茶饮料会很苦而难以为消费者所接受。”
这位专家认为,即使将茶多酚含量标注在包装上,消费者也未必能够据此维护自己的权益。“茶饮料就是标注茶多酚含量,我想普通消费者也难以监督或判断一个产品中的茶多酚是否达到它标注的量,正如我们看到牛奶中都标注蛋白质含量,但消费者几乎是不可能判断他购买的牛奶中蛋白质就达标,即使达标了,也可能是造假的,例如三聚氰胺事件。所以检查监督的工作确实是应该由政府的相关部门去做。”
茶饮料的战国时代
中国茶饮料市场从2000年左右开始迅速增长,销量的快速上升也带来了“青春期”迷茫,当时很多人认为,茶饮料的前途在于降低成本,用低廉的价格来抢占饮料市场。
2008年以前,茶饮料市场的乱象,主要表现在以非茶饮料冒充茶饮料。2005年,多家媒体报道了国家质检总局的一次抽查结果。质检部门对18个省市自治区几十家茶饮料企业的产品进行抽查的结果是,合格率为70.6%,根据当时的国家标准,有多达10种茶饮料的咖啡因含量和8种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缺斤少两”。
大量并不含茶多酚和咖啡因的饮料,仅仅用调味剂调制出茶味,就可以打上“茶饮料”的名号,如此鱼龙混杂的茶饮料市场,不仅让消费者糊里糊涂,也引起了行业协会的关注。2000年制定的茶饮料行业标准,是一个非强制执行业标准,饮料行业协会认为,只有制定一个更加严格、与茶饮料市场发展相配套的新标准,才能治理茶饮料市场的混乱。
“新国标”的出台被寄予厚望,但在茶多酚含量的强制要求上,却并没有走出太远。关于“新国标”相对2000年行业标准的变化,业内专家说:“茶饮料国家标准对茶饮料的定义、分类、主要成分含量、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茶饮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之前茶饮料没有国家标准,只有轻工行业标准,2008版的国家标准在茶多酚的相关规定方面与之前的轻工行业标准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进行了一些微调,更合理了。”
至于“新国标”给茶饮料市场带来的变化,更多的评论认为它促成了茶饮料行业的集中性,小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几家饮料大品牌割据茶饮料市场。
“新国标”没有强制要求企业产品符合标准,更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将茶多酚含量标注在包装上,所以,目前市场上茶饮料产品不标注茶多酚含量,不能算是“违规”行为。既然不是“违规”,消费者对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知情权,也就没有了申诉之门。
孙盛说,与国外成熟的茶饮料市场相比,中国的茶饮料市场还是处于“战国时代”。国外市场上,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维护自己的经典茶饮料品种,以提高品质为保持经典品牌市场地位的手段,包括茶多酚含量在内的指标,是它们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法宝”。而中国市场上的茶饮料,互相之间拼的还是价格和口味。
目前中国茶饮料市场一个很大的不同是,饮料消费群体年龄偏小,以青少年为主,他们更加注重口感而非健康。而在海外市场,白领和中年人更加关注健康,茶多酚等指标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不过我认为,低价+口味竞争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了。”孙盛说。他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很快也会像海外一样,把对口味的重视转移到健康上,如果是这样,茶多酚含量将消费者挑选茶饮料的重要指标,但现有的规范,却无法支持消费者的这种要求。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