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明确宣称荧光增白剂是致癌物,美生“有氧洗”称含荧光剂可致癌,有何依据?文字中表示中国超市里存在大量低价劣质洗衣粉,这些洗衣粉都是采用荧光增白剂来“刷白”的,而“荧光增白剂”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荧光增白剂不溶于水,吸附在衣服上通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人体,久而久之即会产生癌变,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禁止在与人体接触的产品中使用,而荧光增白剂在中国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乳腺癌、子宫癌发病率每年上升。而在该页面的另外一段文字上则用突出的文字表示:“美生棉柔洗衣液不含荧光增白剂”,同时还打出一个“消费警示”说:“商场超市所售洗衣液99%以上都含有高浓度的荧光增白剂,尤其是广告打得最凶的,促销搞得最大的品牌。”
对此,行业协会和业内专家持何种态度呢?难道我国的洗涤品市场真的如“美生”以业内人士身份透露的那样混乱和恐怖吗?相关专家给予了否定。
中国洗涤用品协会秘书长王燕表示,洗涤用品中添加的成分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荧光增白剂在洗衣粉、液体洗涤剂的国家标准中是允许添加的,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中的规定添加量就没有问题。王燕认为美生“有氧洗”广告中对于中国洗涤产品中大量使用荧光增白剂的说法有夸大嫌疑,必须要拿得出证据来,而关于洗衣粉中的荧光增白剂会致癌的说法,她指出不能妄加猜想,“需要有科学依据,要拿得出病理依据来”,否则企业可能另有目的。
国家洗涤用品质量检测中心(太原)是我国权威的洗涤用品质量检测中心,同时也是洗衣粉国家标准、液体洗涤剂国家标准的制定单位。该中心常务副主任姚晨之表示,国内的洗衣液中有部分并没有添加荧光增白剂,完全不像该品牌广告中宣称的“99%以上”的高比例,而且即使添加也是微量的,一方面厂家会出于成本来考虑,“添加量越多,成本还越高”,另外从效果来看,“荧光增白剂的效力并不与添加数量多少成正比,放多了衣服反而会发黄”。姚晨之表示,荧光增白剂的添加本来就是微量,“如果再经过漂洗,在衣服上的残余量便更少了”。而对于“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禁止使用在与人体接触的产品中使用”这种说法,姚晨之表示没有听说过,“人们日常使用的纸张、钱币里面都添加有荧光增白剂,这也都是属于和人体接触的产品,难道说这些也被禁用了?”对于该品牌大力宣传的“有氧洗”概念,姚晨之认为也并不新鲜,“现在市面上的彩漂洗涤剂也是在使用中释放出有效氧来漂白,彩漂洗涤剂中配有一定的化学漂白剂或光学漂白剂,在漂白剂当中有氧系和氯系之分。彩漂洗涤剂也是可以让织物的色彩更加鲜艳,光泽好,使白色织物更加洁白。”
荧光增白剂属于染料的一种,沈阳化工研究院染料研究所是我国染料权威研究机构。该所所长王景国告诉京华时报记者,荧光增白剂跟致癌并没有关系,荧光是一种物理现象,而一种物质致癌与否是取决于化学结构。据王景国介绍,荧光增白剂是在吸收紫外光的同时发射可见光,比常规的可见光要强一些,而其发射的是蓝紫光,与黄色光可互补产生白光,能够让织物看起来洁白、明亮、鲜艳,“可见光是没有致癌性的。”
荧光增白剂在国外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他没有看到过荧光增白剂可以致癌的毒理性实验数据,因此说其是致癌物并不准确。“国际上有24种公认的有害染料,需要限量使用,这其中也没有荧光增白剂”。他还表示洗衣粉、洗衣液中不可能大量添加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加多了反而会出现泛黄现象,添加是有合理限量的。”对于美生广告中提出的“荧光增白剂不溶于水”的说法,他认为是“外行话”,“荧光增白剂分为两类,一类是水溶性的,一类是油溶性的,油溶性的确实不溶于水,主要是用于塑料、涤纶等,而洗衣粉中的荧光增白剂肯定是要溶于水的,不然就没法洗衣服。”
国家工商行政总局直属的中国广告协会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李方午表示,美生“有氧洗”这个广告中说国内超市99%的洗衣粉含有大量荧光增白剂,然后说荧光增白剂在中国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乳腺癌、子宫癌发病率每年上升,这都是没有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的说法,是在用耸人听闻的方式推销产品,违背了广告法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第三条“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从细则上来看还违反了第十条“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和第十二条“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李方午还表示,该广告等于在说中国几乎所有的洗衣粉都是可能致癌的,给消费者造成恐慌感,也是在扰乱社会秩序的安定。
对此,淘宝网的说法是广告人员审核有疏忽。从资质上是符合(相关规定)的,但是对于其目前店铺内的宣传语,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加上我们的广告人员审核时的疏忽,曾经发布过。我们已经联系了商家,商家表示有部分证明文件,但今天在外提供不了,我们已经要求其提供证明文件,同时,在提供文件审核前,我们已要求其尽快下掉类似的宣传语。”
本人作为一名日化行业的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对此类广告宣传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随着网购热潮的到来,诸如淘宝、拍拍等一些大型的网上交易平台更应该加强监管,否则会误导广大消费者。但可以肯定的是,荧光增白剂如果像其宣传的的能够致癌的话,那么钱币中的荧光呢,会不会致癌,消费者会不会用,消费者购买你的有氧洗产品而为你付出的钱币,你会不会用。需要这些有投机倒把心思的人注意的是,你每天吃的大米和面粉中是不是也有荧光增白剂呢,你吃不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荧光致癌,霸王致癌,飘柔致癌,接踵而至。诸如前两年炒的沸沸扬扬的SK-2事件一样,是市场操作,还是又是政治攻关,2009年7月,霸王在传出其产品含有"二恶烷"的消息之后并未否认该物质的存在,而是强调"并无刻意在产品中添加二恶烷,霸王产品中所发现的二恶烷也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残留,其量是一般食品、水和空气的微含量,这种残留是目前技术上无法避免的"。日化从业人士都知道,二恶烷在日化产品中的残留是无法避免的,只要是复合国家标准,对人体都是安全的,广大消费者对此可以放心使用。
目前对洗发水等产品的检测项目中,并不包括对成品中的二恶烷进行检测的项目,并且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即虽可以接受检测产品是否含有二恶烷,但并不能据此出具报告,判定含有多少量以上的二恶烷的产品才超标,才是不合格产品。
日化行业卷入"二恶烷"风波也并非首次。2009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即针对强生婴幼儿卫浴产品安全性问题作出评估,除强生公司的婴幼儿卫浴产品和原料外,参与抽检的还包括国内上市的其他厂家的婴幼儿卫浴产品,以及可能二恶烷含量较高香波、浴液、洗手液、洗洁精等。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上找到该评估报告,其内容显示,"二恶烷为化妆品中的禁用原料,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有可能作为杂质随原料带入化妆品中。"。"通过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对二恶烷杂质检出值最高的化妆品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按产品'使用说明'正常使用这类产品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健康危害。"
“目前的研究表明,二噁烷的经皮吸收率约为4%。也就是说,不是所有涂在皮肤上的化妆品中含有的二噁烷均被人体吸收,仅有4%可能被吸收进入人体内。”秦钰慧说,目前的调研表明有些化妆品中虽然含有二噁烷,但是含量很低,而且二噁烷经皮吸收率也很低,各国官方管理机构均认为,目前在化妆品中含有的微量二噁烷,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因此,尚无必要制定化妆品中二噁烷的限量标准。
据文献情况,美国曾对2000多份人体血液样本中的二噁烷含量进行测定,“但未检出”,“这更说明,目前微量二噁烷在化妆品中的存在,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一般来说,二噁烷在化妆品中由于技术上无法避免的原因导致的残留量很低,加之已知残留几率相对较高的产品,例如香波、浴液、洗手液、洁面乳等在使用方法上都属于‘即洗类’产品,经过冲洗后其在皮肤上的残留大为减少,在此基础上再经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的量应该是微乎其微,没有证据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残留在化妆品中的微量二噁烷杂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就在霸王宣布延迟公布样品检测结果之际,又有香港媒体报道称,有香港市民将霸王中草药修护洗发露交予香港通用公证行化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含有27ppm (0.000027)二恶烷。远远超过霸王声称的其产品二恶烷含量10ppm的水平。这一报道称,该市民还将飘柔及澳雪各一款含中药成分的洗发水化验二恶烷含量,显示飘柔含有8.8ppm,澳雪含有2.9ppm。报道称,化妆品生产商澳雪表态,事前并不知道其洗发水含二恶烷,相信是由原材料带入的。澳雪将全面检测产品,新推出的产品会陆续转用新原材料,确保不含二恶烷。飘柔所属的香港宝洁有限公司也表示,其产品含二恶烷是原材料的微量残留,符合各地安全标准。另据广州媒体报道,霸王洗发水“致癌”风波发生后,有记者购买了市面部分畅销的10款洗发水产品,其中包括部分国内外知名洗发水品牌。经过“广东省保化检测中心”和“广州市质量监督监测研究院”两家机构检测,9款洗发水产品均被检测出含有不同含量的二恶烷。
相信时间会解释一切,二恶烷会慢慢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并不是因为他不安全,而是技术的发展会使得其具有更广泛、更安全的应用。
“霸王”旗下的部分洗发水被香港《壹周刊》爆含致癌成分后,
尽管该公司澄清致癌物事件报道,但仍遭大行看空。美银美林指,虽然霸王产品的二恶烷含量符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标准,但事件势必将影响该公司的品牌形象,估计会令其销售立即放缓,该公司为挽回投资者信心,2010年广告开支将增加,而公司推出新产品的步伐也可能会压后。
我想霸王最想听到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lee)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