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制革业的污染问题受到上至国家下至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在大众的口诛笔伐中,国家环保部采取了急风暴雨式的整改行动。作为皮革生产大户,沿海鞋革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提倡“腾笼换鸟”政策,迁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污染产业,部分皮革生产基地对制革业采取全部停产的整改措施,许多地区明文规定禁止上马制革产业项目……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余音犹在,“低碳经济”概念成为各行各业的热点和焦点,中国人的环保意识觉醒之迅速,令人称道。在这样的大气候、大氛围下,制革业这个“污染大户”也就越发“罪不可恕”,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
2010年5月12日,中国皮革协会召集“制革行业环保自律行动小组”成员在京召开第一次会议,该会议除了响应国家号召,向社会各界承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达标外,自律小组还着重讨论了如何消除社会大众对制革业的误解,让生态制革、绿色制革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制革业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制革污染缘何被无限夸大
中国皮革协会张淑华理事长在“自律小组”会议上总结了社会公众对制革业污染存在重大误解的三个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使然。中国古时就有谚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许多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就将“皮革”和“臭”画上了等号。由于制革业的原材料大多来自家畜屠宰后的副产品,难免在储存、运输、加工过程中产生难闻的味道,尤其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制革加工水平处在较原始的初级阶段,加工工艺简单,加工设备简陋,原材料纯度低、杂质多,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人类发明铬鞣法后,才开始将制革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在中国,现代制革业是在解放后才开始成型,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蓬勃发展的繁荣期,老百姓对于制革业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脏、乱、臭”几个贬义词上,直到今天,其负面影响也无法完全消除。
第二,产业自身存在缺陷。这是中国制革同仁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由于中国制革业兴起的年代赶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制革业的进入门槛大大降低,在一些老牌基地,手头上稍有积蓄的人想投资设厂,在自家院落里搭个转鼓就能做皮革。由于缺乏经验,没有产业规划,缺乏集中生产、集中治理的思想,许多制革基地内的小制革厂遍地开花,规模小,布局凌乱,污染点多而分散。在河北、浙江等地,制革区甚至混杂在居民区之间,老百姓每天都能耳闻目睹皮革业起步初期由于缺乏治污理念而造成的污染,一些地方的确由于这些小作坊的污水排放导致地下水被严重污染,饮用水质量不达标,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这样极端的案例,进一步恶化了百姓眼中制革业的形象。
第三,高速发展期环保意识松懈酿下苦果。产业发展初期,制革业小而分散的特点已经给污染治理埋下了隐患,更让人扼腕的是,当时整个社会都在高度追求经济增长,都盯着GDP和税收数目,政府部门对于环保条文的执行力度非常宽松,为了引进更多资金,吸引更大的项目,地方政府在这时为不少企业的污染无序排放充当了保护伞。制革业在这样的环境中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岁月,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脑子里那根本该一直紧绷的“环保”弦却一直松着,为后来的发展困境酿下苦果。在温州,一位从事制革业多年的老制革工作者面对水场加工全面停产、企业陷入困境的局面,曾经由衷地感叹道: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现在其实在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的事情买单。
以实际行动消除大众误解
正所谓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要消除人们对制革污染的“妖魔化”误解,必须针对以下三点展开工作。
第一,要在舆论引导和常识普及上多做工作,在社会公众中加强“绿色制革、生态制革”的概念宣传,向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普通群众澄清“制革污染完全可治理”的事实。“自律小组”成员、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烟台大学王全杰教授指出:过去几十年里,制革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确实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但其污染排放量仅占全国总排放量的0.47%,而皮革总产值却占全国的5%,出口创汇额占全国的4%。而在5月12日的工作会议上,国家环保部、工信部的有关领导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在2009年环保部重点监测的39个产业中,制革业排放的COD(化学需氧量)为40万吨,排名第10,氨氮污染物排放量为0.8万吨,排名第6。制革业污染,远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百业之首”、“最脏最臭”这么严重。近几年被大肆渲染的“铬污染”,也是一个不小的误区。王全杰教授特地强调,人们完全没必要“谈铬色变”,实际上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肌体的糖代谢和脂代谢中发挥特殊作用,三价铬是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六价铬才是有毒有害的。人体内缺乏铬元素的结果是会患糖尿病,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对糖的摄取量远低于西方人,但中国本土的铬矿资源蕴藏很少,这是导致中国人糖尿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第二,创新制革业发展模式,改变制革业分布格局。传统制革厂规模小、分布零散是治理难的关键原因,随着近几年沿海制革基地纷纷采取停产整改、产业外迁等手段,这种传统模式正在或已经被全面打破,在自家院落里架个转鼓就能做皮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制革业在这样的大变迁中苦苦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创新模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否则,制革厂长途跋涉的迁徙只会变成一场躲避环保处罚的游击战,用不了多久,又要面对被驱逐被禁止的尴尬。制革业迁徙到哪里,不能把污染带到哪里,而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土地面积、成本优势,未雨绸缪,在生产前就为污水治理做好准备。制革工业园区的“集中生产、集中治理”模式已经被证明是现在最适合中国制革业的发展之路,甚至在温州这样的老制革基地,制革界人士一直在为兴建制革工业园区而奔走呼号,要以新模式、新面貌,把这个老产业留在当地。
第三,遵守环保法规,将污染治理从过去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任务,变成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过去,企业长期忽视污染治理,一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二是技术上无法达标,现在这两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随着制革园区模式的推广,新制革基地内的污水集中治理设备齐全,企业不再需要为了治理污染专门投资买机器、修处理池,不需要再花高薪聘请专业人才指导操作。根据张淑华理事长的介绍,现在国内最先进的制革园区内,生产一平方英尺牛皮大概只需要支付0.10元~0.30元的治理成本,这对于大多数制革企业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从技术角度而言,集中治理设备的运转,其实是卡住污染的最后一道关口,更优越、更先进的方法,应该是在制革生产本身的过程中,就卡住制革污染的源头,将污染物降到最低,减轻处理负荷。现在,整个制革学术界和众多的一线工作者,都在为此而努力,研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探索各种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技术。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使用新材料、推广新工艺,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的梦想,彻底消除社会大众对制革业的误读。
现在,整个制革业已经意识到,污染是关系到行业生死攸关的大事,企业也开始大力矫正过去只生产不治理的过错,用实际行动、实际效果,让社会公众证实制革污染是可控可制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