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日化企业直面转型中的真问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6月24日   来源:化妆品观察

  1.现有专营店品牌遇到了哪些问题?

  2.专业线企业向日化线拓展时会遇到哪些问题?

  现有专营店品牌的困境

  随着屈臣氏快速扩张,和某企业致力发展专营店“自有品牌”取得阶段性成功,专营店这个“被经营终端品牌”的渠道正由慢到快地发生着分化和变革,而有关总需求、成本、竞争、利润的关键性矛盾也正由内向外地爆发着。再加上外资品牌的不断渗透,行情将变得更加复杂。另外,商场和商超也在快速地跑马圈地,电子商务和电视购物亦渐成规模并日益规范。请问专营店渠道是否还可以延续这几年的精彩?

  而现阶段所谓的专营店终端品牌对此似乎并未放在心上,却在做着另外的梦:上市,打造国际品牌,重塑民族工业;抑或比谁的价格更低,谁的产品概念更新更奇,谁请的明星更大牌,等等。甚至在攀比谁更能忽悠?

  2009年之前的这轮发展期,确实对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制造一批“赚钱榜样”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行业隐患:

  1.将产品包装视作产品品质的重要组成;

  2.认为销售力可在阶段性时间里替代品牌力和文化力;

  3.局部垄断和暴利被理所当然地写进销售政策和合同;

  4.过分强调“推销”的重要性,结果往往是不推不销;

  5.人才引进、储备、开发充满“定向”特色,员工在企业里只是被定制的零部件,致使其难有全局观、主观能动性,而这个行业本身人员流动性就大,造成整个行业都充满了这样的“人才”;

  6.认为大牌明星加高密度广告基本等于品牌;

  7.引进国外人才就是国际化的象征;

  8.变更政策、调整价格、淘汰产品慢慢变成调整和治理渠道(经销商)的手段,并反复运用;

  9.拿“钱”来体现实力和竞争力;

  10.对外主张所谓的“满足更高需求”,做的事却是刚刚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甚至并不能稳定地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11.拿局部的研究取代全局的决策;

  12.用多品牌格局实现规模化优势,没办法把单品牌做强做大;

  ……

  不难看出,上述现象与追求品牌长期发展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没想到,邓老爷子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被如此地活学活用,真不懂这是一种什么用法。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