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商店已在亚马逊中国上架,以下是我作为数字出版从业者的几点看法:
1. 被期望是一种负担。作为电子书领域全球最知名的成功者,Kindle的入华聚焦了太多从业者的关注与期望,以至于它一种符合大众期望的亮相方式:刘强东式,一出场就豪言壮语要占领市场,干掉中移动……其实,亚马逊能保持自己一贯风格与节奏低调登场的背后是对实力的自信与良好的心态。当然这样的“自我”,自然难以获得其他从业者的理解,是以多看的胡总忍不住发问:Kindle,你到底在急什么?
其实急不是kindle,而的是我们。Kindle入华一事,在现阶段无论是高兴或是失望都为时过早。
2.这是一个开始,但离成功入华或许还有一光年。Kindle与移动阅读基地争市场,海外图书内容与版权审查制度犯忌讳,云存储技术涉及联通业务,Kindle入华的阻力从来都是政府,而不是市场。Kindle入华的上一个利好消息是kindle硬件已获信息产业部许可,但如今的借中文在线牌照上线及版权署随即发布的“借牌照运营属违反规定行为”声明都在说明:其要成功入华的阻力远比想象的大。
3.业界很震惊,体验无亮点。Kindle被众多从业者期待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其Kindle硬件优良的用户体验可平滑的将纸书用户转化过来。而今次kindle商店的上线却基本打破了这种期望,虽然一出手就是全产品线,手机/平板/TOUCH都有,但客户端质量不高,且连体验较好的IPAD客户端也是无甚亮点。而最致命的是,一个残酷的真相被揭露了出来:面对出版社提供的海量质量参差不齐的源文件,kindle的体验也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断章,缺页,符号错乱,缺少图表……这些一一都无可避免。
4. 算盘打得好,但未必打得响。在Kindle上线前半年的筹备期中,Kindle给予每一个版权合作方的感受都是与众不同,处处体现出国际大公司的办事风范:复杂而严谨的收益计算公式;通过不同的分成比例(出版商自生产可多享受5%的分成)把书籍生产的工作交回给出版社;商家自行管理商品上下架,可实时查询销售的数据后台;重点书籍不给予保底,只能置换重要的推广资源……这一切都是其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实战经验,但这一切也都建立Kindle在中国能给予出版商充足收益的前提之下。
如上所说,如何处理海量的低质量源文件,是Kindle面临的一大体验难题,内容体验如此,收益又能走的有多远呢?而一本Mobi电子书的加工成本是EPUB文件的数倍,一本稍微复杂的图书的制作费用就可高达千元以上。Mobi单本如此昂贵的制作成本仅对应5%的分成,没有巨大的收益支撑,如意算盘立即落空。
难以解决的体验问题,巨大的生产包袱,供应商逐渐失去的信心,这三者的恶性循环就足以把这个国际巨头拖入泥潭。
5.依然没有学会如何在中国生存。让Kindle暴露出该问题的事件有二:一是明知道自己树大招风,业务多涉及官府利益,依然在与出版方签订的合同中的商品定价条款中不依不饶,强调要享有与中移动一样的同等权益。二是其在电子书定价逻辑上,全球统一定价政策与实际的中国市场行情发生短路,以致于落实到执行上:不同地区的不同接口人给到出版社的价格建议都无法一致,有的嫌5折太贱,有的又嫌2折太贵了……造成了其线上同期同档位的书籍定价差异2-3倍的情况非常普遍。
6.刘翔再快,也是跑步的。在电子书的售卖上,电商只做两件事:一事做基础运营,做类目结构,做数据推荐……无外乎是帮助永远购买他想买的东西;要么做营销,做活动,以气氛刺激用户购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Kindle擅长做前者,而不屑于做后者,这是正确的,但却未必是目前国内的版权供应商希望看到的事情。一旦有中国区域日常销售冷淡的状况发生,以其国际大公司严谨的财务作风,远望全球而不正视中国特色的决策层视野,都决定了其在此方面的忍耐力远胜于一众合作出版方们。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