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房地产>  正文

评论:保障房还需迈过“公平管理”坎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10/2012 08:25:11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张建

  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起"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的住房体系制度框架。保障性住房的核心问题除了建筑质量,"公平合理的管理"也不容忽视。

  从去年开始,我市开始将公租房作为主要保障性住房形式,并在省下达的任务基础上,自加重担,建设3.5万套公租房,今年,这些公租房开始陆续交付使用。在建设过程中,规划、土地储备、建设、配套等方面得到各相关部门的极力配合,特别是财政和公积金投入建设的泉水公租房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都堪称省内典范。如何公平分配,让公租房惠及目标人群,更牵动着社会公众的关注。同时,后期如何实现动态管理,决定着这项民生工程能否真正赢得民心。

  实际上,大连市公租房管理办法已经酝酿待出,其中保障人群拟为"夹心层"、城市无房户等,租金拟定为周边市场房租的60%,颇为吸引人。但确保公平分配是关系公租房工程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也是重要考验。只有做到公平分配,使该保障的群众真正受益,防止"开着奔驰住保障房"等不符合条件者侵占保障房资源,才能发挥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政策效应。

  不能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此前,我市有多种保障性住房,部分在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因"准入"和"退出"的监管机制不完善所致。一方面,由于相关法规不完备,导致保障房的获得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存在制度缺陷和监管缺失。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没有完全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当住保障房的人已经"不需要政府保障"时,管理部门难以有效监督,并因约束体系不健全,使保障房强制退出难以实现。这些是否能在公租房管理过程中有效避免?这应是政策制定时亟待思考的问题。此外,对于公租房门槛与优惠比例是否可以实行动态管理?考虑CPI和工资的波动性,为门槛设一个"浮动范围"?

(作者: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