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以“四个坚持”为重要方法,积极处理保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2011年全省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0︰55.1︰34.9调整为2011年的9.5︰57.5︰33.0。
一、农牧业平稳发展
2011年,全省各地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三化同步”和“四个发展”要求,狠抓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力度推广农牧业新技术应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省农牧业生产克服干旱、洪涝、冰雹和连阴雨等灾害气象的影响,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粮食产量创新高。据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0.05万亩,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9.12万亩,增长1.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6.32万亩,增长5.23%;蔬菜播种面积63.06万亩,增长4.89%。全年粮食产量103.36万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产量36.07万吨,下降2.3%(油料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夏季干热日晒时间较长,导致千粒重下降);蔬菜产量143.6万吨,增长6.8%。粮食产量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年份,并连续四年突破百万吨;全年油料、马铃薯、豆类、花卉等特色植物种植比重超八成,蔬菜产量是历史最高水平。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据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全省共生产各类草食仔畜802.93万头(只),成活仔畜738.81万头(只),较上年多育活17.96万头(只)。成幼畜死亡47.21万头(只),与上年相比少死0.56万头(只),死亡率为2.39%,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肉用畜出栏率35.0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年末生猪存栏115.20万头,增长1.8%;生猪出栏130.17万头,比上年下降0.9%。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28.84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9%。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2011年,在“双百”行动的推动下,全省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进入四季度,由于受国内外大环境变化的影响,省内部分企业生产遇到阶段性特殊困难,工业生产增速放缓。针对新问题,省委、省政府“见事早,谋事快”,进一步坚定信心,把握主动,果断出手,统筹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谋长远、给帮扶与练内功的关系,抓紧实施解决当前工业运行突出问题的十项应对措施,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克服困难的信心,巩固了全省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1]增加值78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2011年,全省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重工业实现增加值728.49亿元,增长19.0%。
主要工业行业生产较快增长。2011年,在重工业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增长19.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2.6%、石油加工炼焦业增长2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增长9.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增长17.0%,上述七个行业实现增加值662.2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8%。在轻工业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1.9%,饮料制造业增长21.1%,食品制造业增长9.7%,医药制造业增长24.4%。
新兴工业稳步推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提升产业水平作为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按照三次产业分别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产业”的规划部署,尤其在工业领域投产了一批有利于调结构的重点项目,新材料、特色纺织、生物产业等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新型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特色纺织产业增长7.0%,生物产业增长14.1%。
非公有工业企业比重提高。2011年,全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非公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8.73亿元,增长29.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1%,比重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2011年,在全省轻工业产品中,手工地毯、挂毯产量比上年增长21.1%,机制地毯、挂毯增长1倍,小麦粉增长1.25倍,饲料增长43.3%,白酒(折65度)增长41.6%,制帽增长19.4%;在重工业产品中,原煤增长6.0%,洗煤增长1.23倍,天然原油增长4.8%,天然气增长15.9%,原盐增长11.8%,汽油增长13.6%,柴油增长28.8%,焦炭增长29.1%,纯碱增长78.0%,精甲醇增长53.1%,铁合金增长18.9%,电解铝增长15.3%,多晶硅增长1.73倍,铝合金增长32.6%,碳化硅增长41.7%。
企业利润快速增长。2011年前11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3.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前11个月在全省29个赢利的行业中,利润超亿元的行业有13个,其中煤炭开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五个行业利润超十亿元,这五个行业1-11月实现利润162.84亿元,占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84.2%。
工业生产要素配置较好。一是工业投资稳步增加。2011年,全省工业投资633.52亿元,增长42.4%,占全部投资额的44.2%,比重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四大支柱产业投资增长36.0%,四大优势产业投资增长82.3%。二是交通运输保障提高,货运周转通畅。2011年,全省货物运输量12771.59万吨,增长11.8%,其中公路货运增长12.4%,铁路货运增长10.6%,在铁路主要运货中,煤运输量增长15.9%,金属矿石增长50.3%,木材增长2.67倍,盐增长72.2%,医药品增长98.0%,化工品增长24.0%,水泥增长7.4%。三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高于购进价格涨幅。2011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7.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7.0%。
三、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跨越新台阶
2011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34.2%,2011年前9个月投资总额已超过2010年投资总规模,月投资额保持了30%以上的速度增长。
民间及港澳台投资比重提高。2011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投资82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民间投资完成559.19亿元,增长39.0%;港澳台及外商投资53.63亿元,增长1.49倍。民间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42.7%,比重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长快。2011年,在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0.82亿元,增长17.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68.52亿元,增长43.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74.97亿元,增长28.3%。
亿元以上项目带动作用明显。2011年,全省亿元以上项目438个,当年完成投资830.1亿元,比上年增长54.4%,占全部投资额的57.9%,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3个百分点。其中,750KV电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2.29亿元,水泥、电石、聚氯乙烯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19.63亿元,年产60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生产线完成投资11.24亿元,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19.17亿元,年产8000吨多晶硅项目完成投资16.76亿元。
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73.7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教育等社会事业完成投资48.26亿元,增长1.19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19.8亿元,增长1.59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15.53亿元,增长48.6%;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完成投资3.63亿元,增长1.36倍。
玉树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效。自重建至2011年11月25日,玉树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20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4%。其中:农牧民住房完成投资33.06亿元(不包括加固维修0.46亿元),城镇居民住房完成投资34.32亿元(不包括加固维修0.54亿元),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投资38.02亿元,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0.96亿元,生态环境完成投资0.83亿元,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完成投资1.79亿元,和谐家园完成投资5.97亿元,其他投资12.95亿元。2011年当年完成投资158.8亿元,玉树灾后重建走过了“关键之年”,在灾后重建带动下玉树州属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社会主义新玉树的框架初步显现。
资金到位情况好。2011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本年到位资金1473.76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316.98亿元,增长1.24倍;国内贷款215.04亿元,增长20.5%;自筹资金772.06亿元,增长42.3%;利用外资5.56亿元,增长6.6%。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2011年,全省完成房地产投资144.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90.20亿元,增长19.9%。全年全省房屋施工面积1659.03万平方米,增长16.5%;房屋竣工面积505.91万平方米,增长89.0%;商品房销售面积348.20万平方米,增长23.9%;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14.16亿元,增长35.3%。
四、消费市场稳步发展、进出口较快增长
2011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351.84亿元,增长17.4%;乡村实现零售额53.01亿元,增长14.2%。市场信心增强,重点商品热销,在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2]贸易企业主要商品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1.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8%,日用品类增长19.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8.4%,金银珠宝类增长78.2%,汽车类增长3.7%。
201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9.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出口额6.62亿美元,增长41.9%;进口额2.62亿美元,下降18.8%。主要出口产品中,硅出口额增长45.3%,山羊绒出口增长1.01倍,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65.1%,硅铁出口增长20.0%,地毯出口增长1.06倍,帽类增长33.0%。
五、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2011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0.57亿元,增长30.1%;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长10.5%和30.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2.3亿元,增长30.0%。
六、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对民生支出力度加大
2011年,全省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0.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1.79亿元,增长37.7%;中央一般预算收入118.61亿元,增长25.2%。在主要税种中,增值税比上年增长28.1%,营业税增长32.6%,企业所得税增长28.0%,个人所得税增长28.8%,消费税增长15.7%,资源税增长55.6%。
2011年,全省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67.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在各项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24.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2.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0.3%,财政对社保基金补助支出增长18.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增长7.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9.9%,天然林保护支出增长1.42倍,能源节约利用支出增长1.01倍,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50.8%,交通运输支出增长2.18倍,工商金融等事务支出增长35.5%。
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平稳运行
2011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25.8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043.54亿元,增长20.2%;财政性存款余额185.24亿元,增长41.7%。各项贷款余额2231.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94.04亿元,增长24.4%;中长期贷款余额1651.24亿元,增长22.8%。
八、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新高
据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03.31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1403.94元,增长13.3%;人均经营净收入1054.6元,增长11.7%;人均转移性收入5257.77元,增长19.5%;人均财产性收入78.64元,增长6.4%。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各级政府加大就业力度,就业人员不断增加;二是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收入;三是增发目标考核奖励工资、绩效工资和规范津贴补贴;四是经济情况较好带动了各类就业者收入的增加。
据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08.47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775.39元,增长39.8%,拉动全年纯收入增长13.1个百分点;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088.8元,增长5.9%;人均转移性收入650.59元,增长30.4%;人均财产性收入93.69元,下降22.4%。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和就业人数增加;二是政府各项民生工程补贴落实到位,奖励性住房、游牧民定居工程等各项政策性补贴快速增加拉动了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三是部分农产品价格提高带动了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
九、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2010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的影响,在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胀的共同作用下,青海省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为了保障民生、抑制通胀,省委、省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果断决策,从支持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困难群众生活补贴、投放平价粮油、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政策、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积极贯彻,狠抓落实,保障市场商品供应,平抑消费价格,保障居民生活。尤其是2011年4月份省政府《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出台后,有关部门加大生产、加强各个环节监管力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月同比涨幅由3月最高的9.2%逐月回落至12月的1.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1%,被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与上年相比呈“七涨一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11.1%、居住类上涨10.3%、衣着类上涨3.4%、烟酒类上涨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1%。
注:[1] 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口径调整为年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2]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
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
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