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款买房和贷款买房的对比
全款买房
支出少
虽然第一次付的钱多,但从买房的总钱数来看,可以免除各种手续费、银行利息等。而且,一次性付款可以和开发商讨价还价,进一步节省购房款。目前,针对一次性付款购商品房给予一定的折扣优惠,基本上已成了楼盘统一的优惠活动,只是折扣度不同而已。如购买一套总价100万元的住宅,若一次性付款,开发商给予3%的优惠,仅这一项就可以节省3万元的购房支出。
流程简
全款买房,直接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省时方便。对于购置二套房产的人而言,除了省去了贷款利率上浮的支出外,也节省了与银行周旋的时间和精力。
易出手
从投资的角度说,付全款购买的房子再出售比较方便,不必受银行贷款的约束,一旦房价上升,转手套现快,退出容易。即便不想出售,发生经济困难时,还可以向银行进行房屋抵押。
劣势
压力大
一次性全款购房,对于那些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购房者来说,会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如果不是资金充裕,一次性购房的投入太大,也许会影响购房者的其他投资。
变数大
就大多数在售房源为期房的楼盘而言,购房者选择一次性付款会加大购房风险。选择一次性付款,各楼盘会要求购房者在预售阶段交纳所有房款,并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然而,在交易过程中,很多预售楼盘存在五证不全的问题,虽然销售人员承诺在一定时间段内会补齐手续,但对购房者来说,却充满了未知的变数,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备案难”。
风险大
对于购买期房的人来说,如果开发商没有按期交房,或因工程资金不足等原因,无法完成交付使用甚至工程“烂尾”,那么交付了全款的购房者就有可能损失更多的利息,甚至全部打了水漂。
贷款买房
优势
投入少
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购房,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贷款,也就是向银行借钱买房,不必马上花费很多钱,就可以买到自己的房子,所以贷款买房的第一个优点,就是钱少也能买房。
资金活
从投资角度说,贷款购房者可以把资金分开投资,比如贷款买房出租,以租养贷,然后再投资其他项目,这样资金使用更灵活。
风险小
按揭贷款是向银行借钱买房,除了购房者关心房子的优劣势外,银行也会对其进行审查。这样一来,购房的保险性就提高了。
劣势
债务重
如果贷款买房,购房人要负担沉重的债务,这对任何人而言都不轻松。目前商业贷款首套房首付最少三成,利率最低基准为7.05%,大多数上浮10%为7.755%。而二套房首付最少六成,利率最少上浮10%。
从下表中明显可以看出,贷款需要支付的利息相当高。
流程繁
贷款买房的另一大麻烦是手续繁琐。同时,由于现在银行贷款额度紧张,审批严格,等贷时间长则半年,贷款将整个购房时间拖长了不少。
不易卖
因为是以房产本身抵押贷款,所以房子再出售困难,不利于购房者退市。
三类人群贷款购房省钱全攻略
首次购房人群
● 贷款方案:商业贷款
对于首次购房人群来说,目前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在首付方面无差别,只是利率有略微的差别,但是商业贷款可以贷款的额度比较高,因此专家建议首次购房人群选择商业贷款。
如果有提前还款的打算,在贷款方式上,可以选择等额本金还款,虽然前期还款压力相对等额本息大一些,但是从长远来看,等额本金还是比较节省利息的。贷款额度根据自身全款选择,一般还款额在月收入的50%以内比较合理。
在购房方面,专家建议可以选择地铁沿线及商圈附近的小户型房屋,便于上下班出行。
置业升级人群
① 首套房全款购买
● 贷款方案:卖旧买新
根据目前“认房又认贷”的二套房政策,名下已有住房的置业升级人群如果再次购房,有可能被认定为第二套住房。专家建议,最好还是采取“卖旧买新”、全款买房的方法。
在购房方面,要做好长远打算,如果购房目的是为了有孩子以后住得更宽敞,则可一步到位,选择学区周边或者离重点小学较近的区域购房。
② 首套房贷款购买
● 贷款方案:“1+1”式置业
从目前的政策来看,有过贷款购房记录的置业升级人群如果将原房产出售,央行征信系统仍会保留其贷款记录,只要再贷款购房,都会被认定为二套房,首付、利率均上调。所以,建议这部分人群选择时下年轻人中较为流行的“1+1”式置业升级模式,保留这套房子,再在附近买套小房子。这样一来,可以减轻首付及还款压力,同时还可以保持两代人生活上的独立性。
在贷款方面,如果第一套房没有采用公积金贷款,则建议选择在二套房贷款上优势较大的公积金贷款,因为在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首付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公积金贷款利率优惠确实能够让借款人省钱不少。(投资与理财)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