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房地产>  正文

北京公租房新规:保障外地人是道管理考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0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19日,北京公布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的最新规定。打破户籍限制、分档补贴租金、年内将实现配租1万户以上……很多人说,新规里“弥漫出浓浓的人情味儿”。当然,最引关注的,是外地人纳入到公租房供应对象的规定。

在北京政策性住房中,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的申请此前一直都限定在该市的户籍人群。而此次新规,对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的外地人开了一扇窗。这意味着,不仅许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城市低收入人群能解决起码的“住有所居”困难,那些怀揣梦想、同样为大城市做出贡献,却可能连“蜗居”都难以住进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有可能享受到这座城市的政策温暖。

在我国,户籍背后所包含的福利在地域与城乡间悬殊极大,社会保障还难以实现全覆盖,“在路上”、“在异乡”的人们往往是社会保障制度中“被遗忘的人”。外来人员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者,要想“同城待遇”或“市民待遇”,并不现实。特别是外地人大量涌入的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型城市,更轻易不敢开这个口子。所以,我们常看到,因为户口,外地人在买车购房上常常受限,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里的课桌是那么摇晃;还会看到,那些时隐时现的道德冷漠与人格歧视……事实上,就在北京公租房新规公布后,网上也有一种担心:外地人也可申请,会不会引发进京潮,“抢占北京资源”?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流动时代”,而今天的老百姓对于“社会公平”的呼唤更加强烈,这无疑给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北京曾因关闭一批打工子弟学校而引起强烈关注,就证明了这一点。让广大外来人员共同分享城市的建设成果,既是城市包容度的体现,也是城市管理者应有的理念。

回到北京公租房新规。尽管对外地人的“政策覆盖”存在不少担心,比如,申请条件不限收入是否合适,政策落实能否到位,究竟能有多少符合条件的外地人住进公租房,新规还是赢得了一片叫好。“首善之都”的住房保障方式实现了“全覆盖”,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释放的暖意,是社会公平的信号。

这种信号,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制度设计中。从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保护,到各项社会保障的日渐规范;从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妥善解决,到“医保卡”全国漫游的逐步施行,尽管有的还在起步探索,但展现出公共财政在公平呵护与民生保障上的作用,凸显了管理者们正视矛盾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决心。

中国的城镇化堪称世界上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过程。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城市管理者以何种心态、用何种方式看待他们,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既关系当下的社会和谐,更关乎城市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