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房地产>  正文

2015年北京地铁线新增5条 四环内走500米可到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8月9日   来源:京华时报

作为2015年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增强版的组织编制者,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昨天透露,与既有规划相比,增强版将再增100公里地铁线。到2015年,京城地下轨道线网总长度将达660公里,四环内地铁站加密至500米,八成新线分布在中心城,形成“四横四纵”地下交通网格。

暑运期间,北京地铁14条既有线路客流连攀新高,最高单日客流量已突破727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本市在建、启动项目14条线路,总里程达到290公里。

面对与日俱增的大客流,从今年到2015年,本市轨道交通在原规划十余条地铁线建设的基础上,增强版规划再增加5条线路。其中,海淀山后线、16号线、8号线三期和燕房线原定于2020年前竣工,现在拟提至年内开工,并有望于2015年开通甚至2013年开通。

新机场线则有望于2015年前开工。据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介绍,新机场线将成为首都二机场和市中心的连接线,目前正在线路规划阶段,将结合首都二机场的建设整体情况考虑线位设计。

5年规划中,初步预计地铁每日客流可达到1000万人次。目前,本市地铁采用的都是B型车6节编制。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乘客需求,未来中心城新建线路都有望采用8节编制,并采用A型车,改换车型及编组后,每趟地铁将多拉1000名乘客。

按照北京市交通委预计,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新机场、首都国际机场和中心城间实现半小时通达。

繁忙小区全市大串联

在编制增强版规划过程中,针对规划中的住宅区、商务区、产业园区,全市被划分为1000个交通小区,其中700个集中在中心城区。通过连续追踪分析小区间的客流量、人流聚集程度等,规划部门最终选定将来“最繁忙的小区”,然后尽量用轨道将这些小区串联起来,这就是编制增强版的“基本原理”。在新增的5条线中,3条线路途经中心城区。

据悉,海淀山后线和燕房线主要串起产业园区,而16号线、8号线三期和新机场线则主要串联居住区、商业区和交通枢纽。海淀山后线与16号线相连,接驳国家图书馆、三里河和丽泽商务区;8号线三期则平行于地铁5号线,位于古老的中轴线下。

四环内每500米一站

2007年市发改委公布本市2015年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时表示,2015年三环内步行一公里就能坐上地铁。随着增强版的出炉,80%的轨道交通新线加密在中心城,这意味着四环内,市民步行500米就将有一座地铁站。

同时,换乘距离也将缩短到百米内。未来,新地铁线单向换乘通道宽度不低于8米,双向换乘通道总宽度不低于10米,换乘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米,每个出入口均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和楼梯。

此外,无障碍设计标准也已制定完成,地铁站配备无障碍设施,如垂直电梯、宽体闸机、轮椅升降机、无障碍专用卫生间、低位售票机等,提高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水平。

中心城区下“四横四纵”

到2015年,中心城区地下“四横四纵”轨道交互,换乘车站达90座以上。其中东西向的线路包括1号线、6号线、7号线和14号线,南北向贯穿的线路则有4号线、5号线、8号线和16号线,还有2号线、10号线两条分布在二环路和三环路上的环线。交通专家表示,四个方向的潜在交通需求都很大,中心城区的“四横四纵”覆盖更加均匀,可以使市民的出行更加便利。

2020年轨道1000公里

据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介绍,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20)》已启动研究和编制工作。根据规划,截至2020年,本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到1000公里左右。

据介绍,2020版规划的主要编制原则是加大城市中心区线网密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为了缓解地铁运营压力,将注重打通目前线网结构中的“断头”线路,例如八通线、13号线、9号线等线路将进一步向中心城区延伸。

2020版规划还将加大轨道路网对城市新城的覆盖,例如平谷等远郊区县都将有地铁直通中心城区,届时本市所有远郊区县将有轨道交通通达。

-规划格局

海淀山后线:西起六环外北安河,至苏州街,计划投资185亿元。目前尚未正式开工,计划2015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

16号线:北起海淀区苏州街,终止于丰台区榆树庄,计划投资280亿元。目前尚未正式开工,计划2015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

燕房线:主线西起燕化产业区南端,接入房山线西延车辆段站,计划投资91亿元。目前尚未正式开工,计划2013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

8号线三期:从王府井北至五福堂,在和义站预留向南苑机场方向支线运营的条件,有望今年内开工,2015年通车。

新机场线:首都二机场和市中心的连接线,正处于线路规划阶段,有望于2015年前开工建设。

制图吴尚楠 本报记者邓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