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难度加大,违法违规用地、侵害群众权益问题易发多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严格执法督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工作。(7月21日新华网)
好消息和坏消息总是相伴而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要求各地方要杜绝违法用地的现象,随后有关各地违法违规使用土地的消息就见诸报端。从河北新河工业区被查出违规占地3000亩,到湖北襄阳市双沟工业园为应付土地检查,在建好的水泥路上“填土种菜”,再到山东高速借京沪高铁安置房之名豪夺千亩耕地,这不得不让人发出疑问,违规违法占地的行为为什么这么难以禁止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利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土地财政仍然坚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依然看重经济数字的背景下,对于一些地方官员来说,土地资源在他们的眼里,不仅是产生好看GDP数字和高额财政收入的“新发地”,而且是打造执政业绩、铺就升迁阶梯的“根据地”;而对于开发商来说,相比踏踏实实地创新产品,倒腾土地的风险较小、一本万利。在土地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非法占地的冲动难以遏制,权力、财富都被裹挟进入了这场逐利盛宴。
其次就是问责不力。就拿刚刚结束的号称史上最严厉的土地问责来说,一方面,从对44名地方政府负责人、29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处理结果看,只有一人降级,其余均是党内警告或记过等处分,无一人撤职,更无一人处以刑责。这无异于是“罚酒三杯”;另一方面,违规违法用地是全国性的问题,但此次问责范围仅局限在部分县市区,即均是三四线城市,不要说一线城市,就是省会城市都没一个涉及,“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做法难堵公众悠悠之口。
尽管有这样的托词、那样的借口,但宏观经济的严峻现实不允许我们再漠视违法用地的现象。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不可持续,而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更加难以为继。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根本就在于加快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房地产的泡沫问题等都与土地问题纠结在一起,转变和转型带来的是短期的痛苦,但贪图“蝇头小利”而犹豫不决,会使这些矛盾和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甚至还会侵吞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正如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所说,土地利用与管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维系着国之命脉和民之根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质量。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不仅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继续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而且要依靠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等相辅相成,多管齐下,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遏制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子房先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