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房地产>  正文

70、80、90后购房调查:70后是房奴第一代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7月13日   来源:四川在线

购房心态

70后:咱是房奴第一代

在本次调查中,专门针对“非90后”设计了一份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70后为12.8%,80后为71.8%,剩下的则为50后、60后。

1974年出生的王佳,大专毕业后当了两年教师,后又下海经商,再后来回归本职干起了心理咨询师。2002年,王佳在成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现在正准备换个大房子。“我们完全算得上是‘房奴’第一代。”王佳觉得,70后是个不上不下的年代,“风光不如老三届,牛气难抵暴发户”。也正是如此,不知不觉中成就了买房事业,当上了房奴第一代,“我们这一代先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买房,过了几年就发现而立之年恰逢房价看涨,手上的房子已经成了自己最大的一笔财富,于是有人便开始炒房了。”

和80后相比,70后无疑是幸运的一代,他们不但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中坚力量,而且赶上了最后一波福利分房的好日子。对于70后来说,买房似乎是一种顺理成章,就像结婚生子一样,到点就该办了。相对目前的楼市,在70后大规模买房的时候,无论开发商的实力、产品、设计、规划还是理念,和现在都相差甚远。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70后购房时对房子的认知,是无法和现在的80后相比的,“摸着石头过河,差不多就可以了”,或是当时购房的一种常态。

80后:我要当房奴

看着现在的房价,70后理当为当年早买房而“偷着乐”,却苦了80后。2010年,80后三十而立,大多数人都要面临结婚生子的压力,因此房子就成为头等大事。然而,80后购房群体有别于其他年龄层的消费者,他们想买房但经济实力有限,能够承受的房价不高。君不见,天涯、猫扑等论坛上经常会出现80后发出的“我想当房奴”、“大家每人捐我一元钱,我想买房结婚”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帖子;在此次调查中,70.5%的80后认为“90后涌入购房大军的现象”是因为“90后的妈老汉有钱”。细细品味,不难体会80后买房的辛酸。

身为80后,成为房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在这主动选择的背后,是80后相比70后,相比他们的父辈,更加严峻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因此,对于当下经济状况和楼市的了解,甚或是他们的本能反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80后尽管根基并不深厚,但是他们可能对于买房更加积极、更有热情。

因此,如果身为80后,却不会理财,不会投资,不会置业,那简直要被同龄人鄙视为“OUT MAN”。埋头苦读、拼命傻挣的年代已经结束,80后趁着这波经济飞速发展,物价上升的浪潮,深谙“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之道,投资的小算盘打得花花响。

买房作为理财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最为80后所熟悉,对于他们来说,买房不仅仅意味着刚需自住,还肩负着投资保值的功能。对房子、楼市的研究,就是对荷包负责,对自己负责!80后也因而成为房地产“砖”家,对于大到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小到品牌房企房价户型,样样都能说出点门道。

不信?和80后比比吧。

90后:亲,我不要你做我的房奴

调查显示,36%的90后希望在1年之内买房,其中还包括不少正在读大学的90后。当80后还在为房子愁眉不展的时候,90后已经悄然杀入购房大潮。成都商报记者在调查报告中看到,大多数准备买房或者已经买房的90后,不管按揭还是全款买房,基本都是父母埋单。最终“愁房”的不是他们,而是身后的父母。“90后还没有形成自我家庭观念,因此他们注重户型及自由地表达。”心理咨询师王佳分析说,调查报告显示,59%的非90后认为90后“很少”有能力自己买房,也说明了这一点。

21岁的Sally,放弃了父母在老家达州安排好的工作,因为爱情选择留在成都和男朋友一起打拼。在正值“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春年华的90后中,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加上暂时并无来自生活的压力,因此90后在回答“如果你是90后且已经决定购房,是神马力量逼的”这道题时,仅有21.0%的人认为是“对象逼的”。于是,遵循“爱情第一”原则的90后女生们才创造出了走红网络的语言———“亲,我不要你当我的房奴”。

成都商报记者 李天啸 刘婷

购房能力

70后: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总的来说,大多数的70后对于房子这件事都带着一种“胜利大逃亡”的心态。

上世纪90年代,福利分房逐步取消,商品房开始走向市场,部分敏锐的七零后便早早抓住了这一机会,几万块钱便能买下一套不小的房子,到二十一世纪初,房价开始探头,已经工作了多年的他们已经有能力换到新式住宅。然后,有投资头脑的人开始购买第二套、第三套房。“当时我很恐慌。”诸葛江(化名)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我还排着队等单位分房子呢,突然就听说没了,而且以后都没了。”于是他通过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十多万元,买下了第一套房。到2003年换房的时候,这套房已经涨了近两倍,诸葛江果断出售。到现在,诸葛江拥有三套房子,总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房子对他来说不再是问题。

70后里,像诸葛江这样的人很多,作为当今社会中的顶梁柱,他们早早完成了自身的积累,完成了房子的升级换代。

80后:父母+自己

1983年出生的陈奇(化名)现在是一个标准的“房奴”,他有一套需要月供三千多元的房子,接近100平方米。

陈奇算得上中产人群,有一份月入万元的工作,他没什么还贷的压力,但是又无法提前还款。“我们在老家本来有两套房子,为了给我在成都买房,家里卖掉了一套,结果只够给个首付,面积只比卖掉那套的一半大一些,真是有点想不开。”陈奇说,他现在很纠结,他和女朋友已经准备结婚,因为怕被“限购”,他们想在结婚前用女友的名字再买一套,但是这样的话,婚后的生活压力会更大。如果现在不买,等到婚后再来购买,又怕到时候的价格伤不起了。

除了纠结,还是纠结。

90后:从父母手中接过“按揭棒”?

张嘉怡(化名)是今年的毕业生,她现在还没有房子,但是可能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她就会成为不多的90后业主中的一员。

“家里跟我说,好像现在房价有松动了,想给我买一套,就算小点,以后再慢慢换。他们说房价长期来看肯定还要涨,现在先买一个不得亏。”张嘉怡的家庭是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年收入不超过十万,供她读大学也花了不少钱,所以也无法拿出全款来购买,哪怕是位置较远的小户。“我刚刚才开始工作,他们就要我开始还房贷,我一个月才那么点点钱,还了贷款怕就要用掉一半,那我生活咋办?莫非我从现在开始就要当房奴?”张嘉怡说还想享受生活,想要漂亮的衣服和化妆品,想在每个周末和朋友一起吃甜品晒太阳,但是如果父母给她买了房子,这些可能就只有成空想了。“我想等我工作久一点,工资高一点再说!”张嘉怡悄悄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她正在想对策,想一个阻止父母给她买房的对策。

根据调查问卷反馈,有接近一半的90后现在没有购房打算,对于已经有了房子的同龄人,还有一半人表示出了“哥很淡定”的看法。

成都商报记者 曾玉

 购房选择

70后:户型、朝向、公摊,当时真没概念

“当初我买房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其他的,只考虑了一个因素,就是能住人。”70后的孟先生,大学毕业到成都,转眼间工作已经15年了。谈起购买第一套房子的经历,孟先生坦言,当初爸妈催促结婚,没有父母支持,自己积蓄有限,2003年时看到一套小户型就买了。“说实话,这套小户型住了两年以后,我和太太就换了房,太小了,户型设计又不合理。”

孟先生的购房经历或许可以作为众多70后首次置业时的一个缩影———没有父母的支持,仅靠自己在城市打拼。他们买房的时候,房地产这个行业刚刚兴起不久,对于如何买房、买什么样的房,几乎是一无所知。“什么户型、朝向、公摊,当时我们对这些几乎都没有概念。”“那时候买房,真的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后来,房地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各种资讯也越来越多,我之后的换房也就考虑得更全面了。”已经拥有三套房产的孟先生,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购房的专家,购房心得更是一套又套的。

成都商报记者走访的70后中,有人把买房视为投资,有人视为享受,有人则将其视为子女的未来保障……概括起来,他们不是最看重房子的居住功能,而是其他效益。

80后:想要小孩了,得换房啊

“买个房子好结婚,够两个人住就行。”1982年出生的屈明超如是说。2006年,小屈和女朋友张雨伞在经历了漫长的看房比较之后,在巷上生活馆购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2008年,两人搬进了新居,不过从去年开始,考虑到想要小孩的问题,小两口就感觉到房子需要更新换代了。 小屈说,周边的朋友和他们的情况大同小异,几乎都是面临换房要求。最早的80后,已经步入三十而立的年纪,他们的购房需求,也向70后看齐,但大部分80后还在为解决刚需问题努力。

90后:实用和个性都很重要

截止周日晚8时,在参与调查的90后中,48%将房子的实用性放在了首位,36%的则更喜欢个性时尚。“很多人对90后有误解,以为我们都追求非主流之类的,实际上我们买房子虽然也追求个性,但更强调实用和方便。”90后吴莹认为,90后相较于70后、80后,在生活压力上不会小,但在买房问题上,看了众多70、80后的买房现状,有了更多的参考,在买房时除了考虑个性也会考虑未来的需求。“我们买房子的时候,更多是看实用性和安全性,个性的部分在装修时再去表现。”已经购房的胡静怡,当初在选择的时候,也去看过一些精致、个性的小户型,但是后来考虑到以后父母要过来住等因素,最终选择了中规中矩的套三。“不过,这并不代表个性对我不重要,在装修的时候,我们会更强调个性化。”

成都商报记者 熊沙杉 杜娟摄影报道

 记者围观

上学、买车、初恋我都晚了点,所以买房……

曾玉 70后 还未买房

我觉得领导一定是故意的,派我去做90后买房的话题。对于一个70后,特别是一个还没买房的70后来说,情何以堪?

房子,对我个人而言,永远是个痛———到目前为止。我在上海生活了8年,说一句不好听的,上海的高房价是我回成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生活的很多事上,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那一类,我上学不早,买车比同学迟,就连初恋和身边大多数朋友比起来都是晚的。所以,房子?对不起,30岁之前我还真没考虑过。等到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上海遍地在两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楼盘咧着个大嘴冲我大笑。

中国人总是喜欢早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路线,在众多步骤里,房子是重中之重。不知道为什么,好多人看起来总是缺乏一点安全感,一定要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才会心里踏实。在本次采访过程当中,这种心理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前这样的心理更多出现在男性角色上,而今,女人也在房子问题上向男人看齐: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行,无论90、80还是大龄未嫁的70后女性。

我无法去评价这种心理或者说是社会现象的对错,因为就连我自己,现在也进入了刚需的行列:我得买一套房了,因为就连90后都开始买房了。人是社会的人,除非你可以完全抛开那些世俗的观点,除非你可以一辈子没有家庭的羁绊,除非你敢于担负让家族断子绝孙的罪名……否则,房子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必需的。在采访秦海璐时我问到了这样一句话:你觉得,90后买房是不是他们已经有了要抢占社会资源的自觉?秦海璐答:“没心没肺的90后,现在只怕还远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们买房,多是出于父母的考虑。他们现在想的,还是过上快乐、自由的生活。”原来我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90后,好吧,我得进步一下,我得自发地去买套房。

那时没买房,

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刘婷 80后 2007年买房

很惭愧地说,2007年买房时,父母给了首付的一半。我时常开玩笑说,厕所是你们的,还有一间卧室也是你们的。大学毕业那年,我留在了成都商报,也曾动过买房的念头。但从高中起,父母一直灌输的概念是,我们没钱,只够你读书。我听进去了,我信了,我是多么纯良的孩子啊。事实证明,那时没有买房,肠子都悔青了,2004年的房价和2007年的相比,相去甚远。

2007年的房价和2011年的,也相去甚远。当我还在做房奴的时候,我年轻的90后小表妹,已经由爹地陪着买房了。一圈90后采访下来,你会由衷地感叹,爹地妈咪是多么重要。没有凑够买二套房的钱,还是别生孩子了吧。这绝不是自虐,这意味着,你给孩子的,决不仅仅是一套房子,还有一个没有压力、可以自由享受人生的未来。

所以80后们,努力挣钱吧。有些心酸,但无比现实。

买房迫于三十而立、

迫于结婚

 zz 李天啸 80后 2010年买房

多年前的记者节,当时还被称为小李的我在《成都商报》上说了一段心里话:记者就是传说中的无脚鸟,因为没有脚,只有选择没有停歇的飞翔。多年过去,现在都成了老李的我终于发现,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什么鸟都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于是,我在而立之年选择了买房,迫于三十而立、迫于结婚,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艰辛后终于买了一套二手房,而且正在辛苦的码字供房。

我想,不论哪一个年代的人,不管70后、80后还是90后,到了一定的年龄,选择一个安身立命之所都是一种原始欲望,是一种权利。只不过,为了这个权利,作为“贫二代”的我们只能付出更多的汗水……

如果回到10年前,

我会对自己说:快买房

杜娟 80后 2003年购房

2003年,我刚毕业那阵,房价还很温柔。报社附近的楼盘,3000元/平方米左右就能拿下,更别提九眼桥那些“旮旮角角”,一两千也能搞定。记得当时父母帮我相中的一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总价30万元出头,首付他们准备赞助,我一个月要按揭1800元。1800元,当时我觉得简直是天文数字,负担太重了!于是,放弃了大房子,买了一个50平方米的小户型。到现在,想起这事儿,我都会为当时的决定后悔。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调查,“假如有时光机器,能帮你回到10年前,你会对自己说句什么话?”我几乎是不加思考就有了答案,“如果真有时光机器,帮我回到10年前,我会对自己说:‘赶快买房子!’”谨以此教训送给刚毕业的90后们。

请等待,

90后正在长大中

熊沙杉 80后 2006年买房

“90后都买房了,80后的我们情何以堪。”对于90后买房,好多80后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不禁在想,10年前的我在干什么。10年前的我,大学刚毕业,匆匆忙忙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买房这个话题距我十万八千里。“是因为社会压力更大了,还是90后比10年前的我更成熟,为什么他们都已经开始考虑买房,有的甚至都已经买房了?”我心里充满了疑惑。

在经过两个星期对90后的深入采访,我发觉印象中的90后已经慢慢长大了。他们不再是我10岁时才出生的小弟弟、小妹妹,他们是已经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曾经被认为是“垮掉一代”的我们80后,现在终于挣脱了负面评论;或许冠以“非主流”、“脑残”的90后,也是时候慢慢摘掉“帽子”了。

明星讲述

70后明星秦海璐

“90后买房?现在有必要吗”

秦海璐,这个初出茅庐就拿下了双料影后的女人自入行以来一直在默默拍戏、拿奖,几乎没有绯闻,快乐得像个小女孩。谈起房子,她有点小兴奋,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她家就是著名的开发商!甚至她的整个家族,都是从事房地产开发事业的。房子对她来说,太过熟悉。

“没有男人,只能自己买房”

虽然生长于富足的家庭,但是秦海璐却几乎从不向家里伸手。2000年毕业之后拍了《榴莲飘飘》,次年拿下金像奖、金马奖,但是一直到2005年,她都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我一直想要有一个家,但我始终觉得,房子这种东西不该女人来买,嫁人嫁人,是嫁到别人家去的,自己买了房子等男人,那叫入赘。等了五年没嫁出去,梦想破灭了,发现没有男人来给你买这个房子,靠谁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说到此,秦海璐自己都笑了起来。

就这样,2005年,秦海璐在住了四年的小区买下了一套168平方米的房子———在北京的三环外,时价6400元/平方米。因为家族的耳濡目染,秦海璐的选房思路十分清晰,“买房子,区域性选择非常重要,一定要讲究生活便利,要选择居住氛围浓厚的而不是商业氛围。格局一定要方正,这样才会感觉到视野比较宽广,不能有阻挡物。还有就是层高,装修完至少要在两米八以上,这样房间大一点也不会感到压抑。而且层高直接决定了房间的温度,空间比较高的房子更容易冬暖夏凉。”对于买房子,秦海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生活成本。在她家的附近有一个农贸批发市场,走路过去只要5分钟,“我和爸妈在一起住,经常在家做饭,算是节约了一大笔钱。”

90后买房,他们真的需要吗?

对于90后这个群体,秦海璐直言颇有好感。“我觉得90后的生活氛围很单纯,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变迁,没有大的波折。他们所拥有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和当下的社会契合的,这将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90后买房了,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能凭自己的能力买房。90后,现在最大的也就是21岁,绝大多数的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觉得可能是,父母用孩子的名义来买房,或者出于以后的考虑提前为他们买。”秦海璐觉得,当爸妈的,一定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保护和保障,但是温室里的孩子有可能很难在社会生存,给出过分的保护,很可能会害了孩子。 成都商报记者 曾玉

90后奥运冠军龙清泉

想过自己投资商铺

不让父亲在老家投资地产

一如当时在北京奥运会颁奖台上用“挤眼、吐舌”动作展露出的可爱劲,跟成都商报记者聊起自己的购房经时,龙清泉依旧保持着“90后”特有的率真:“能在长沙养活起自己就不错了,在北京买房,我可是想都不敢想……”1990年出生的龙清泉,今年21岁,是不折不扣的90后。这位年轻的举重奥运冠军,在买房上,也有自己的意见———他不打算在北京置业,他想过投资长沙的商铺,他劝阻过父亲购买老家的土地。

2008年获得奥运冠军后,龙清泉感觉“一夜暴富”,特别是在长沙获赠了一套房子。“那套房子有160多平方米,不是在市中心,但是在市区。据我所知,长沙的房子均价也在1万元以上了,估计我那套房子现在也值六、七千一个平方,我很满足。房子一直空在那里,还没装修,我想父母搬到长沙来住。不过我爸还在老家上班,没退休,他们在湘西待惯了,不知道愿意不愿意搬出来……”坦率的龙清泉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他曾在长沙和朋友一起搞过一个餐馆,“那个店有二层楼,大概100多个平方米。结果,那个店没开几个月就倒闭了。我觉得是门面没找好,那个地方人流量不多,关键是没有停车的地方。”租个好铺子不容易,龙清泉有没有想过买个铺子来做生意?“这个嘛,想过!”率真的龙清泉又笑了,“有合适的可以买。不过要找到好的太难了,太难了,我现在没精力去找。” 虽然在物质上没什么要求,但龙清泉对房子还是挺有自己的主见。有一次,他父亲提到要在老家龙山县置业,大部分钱都交给爸爸妈妈打理的龙清泉这回提出了反对意见。“在我们那个县城投资地产,我感觉没什么用。要等升值的话,县城地方小,等的时间比较长;要自己盖房的话,我想让爸妈退休了以后住在长沙。”这番道理最终说服了龙清泉的爸爸。 成都商报记者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