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实行“勾地制度”的香港特区政府突然改变了土地出让方式。
早在2010年6月8日,香港特区政府时隔6年后,主动推出地块拍卖,此举被外界视为对“勾地制度”调整的标志。借此机会,舆论也普遍呼吁政府应该废除该制度。但与此同时,内地的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却逐步引入该政策,当地舆论称赞,该政策有利于平抑房价。
“他们搞错了,这套制度不是用来压抑楼价的,而是港府1997年为了稳定不断下滑的楼市推出的政策,现在无论香港还是内地,市况已经不同了。”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香港摒弃“勾地”
2010年6月8日,是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启动非定期出售土地机制以来的首次卖地,这意味着一统香港土地拍卖数年的“勾地制度”地位已受到撼动,主动卖地方式再次进入楼市扮演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在1997年以前每年都推出土地,政府在每个财政年度开始时都会事先公布该财政年度有几次土地拍卖,到时候不管市况好不好都会有土地拍卖。”中原地产研究部联席董事黄良升向笔者介绍该制度。
众所周知,1997年金融危机袭港,楼市泡沫破灭。“1997年楼价狂跌,但是政府还是定期卖地。”黄良升介绍,土地的大量涌入,让房价一跌再跌。
1998年,特区政府暂停卖地9个月,可惜楼市持续下滑;2002年,政府决定无限期停止定期卖地;2004年政府全面采用“勾地机制”,放弃昔日主要土地供应者角色。
但随着市况回暖,楼价高企不下的时候,“勾地制度”被民众视为托高房价的利器。“勾地制度最大的后遗症,导致供应少,土地价格会上升。”黄良升指出。
笔者翻阅特区政府最近几年推出的土地拍卖纪录,数量低得惊人。2006年至2007年的财政年度,政府推出的土地总数为7.3公顷;2007年至2008年财政年度,推出的土地总量为10.61公顷;2008年至2009年财政年度更低,仅得0.019公顷。
“勾地前政府会定下一个底价,开发商向政府递交意向价格,至少要达到政府底价的八折,地块才可以被‘勾出’,即土地才可以进入市场拍卖。”黄良升介绍,因为勾地时政府并不公布底价,屡屡勾地失败,所以能够拍卖的土地极少。
2010年6月8日,特区政府再次采用“隐退”市场6年的“主动卖地”后,“废止”呼声再次高涨。
有媒体直接用“勾地机制可以休矣”做标题,更有媒体指“勾地”是谎言,香港主流财经媒体《信报》更是呼吁政府“定期卖地莫再迟疑”。
内地积极学习
就是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产物,内地却在积极学习,2006年年初国土资源部明确发文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勾地制度。从2009年开始,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始陆续引进;各地的“勾地制度”版本不同,但其核心要旨在于政府与开发商事前沟通,“有市场”政府才会推出土地,避免流拍。
媒体赞扬者不在少数,勾地制度直接被冠上“平抑楼价”的美称,实际效果如何?
上海版本的“勾地”第一单,就产生了一个地王。2010年2月1日,外滩金融8-1地块凭借其92.2亿元的竞拍价,折合楼面价每平方米34148元,成为上海2009年以来总价、单价的双料地王。
对此,黄良升指出,内地政府采用香港的勾地制度,确实可以解决开发商盲目囤地的行为,但一旦实施不当,勾地制度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名正言顺的利益寻租,土地部门将难免有从公益部门、宏观调控者的角色沦为经营个体的危险。
“香港还有廉政公署等机构做相应的监督,内地如果要效仿勾地制度,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黄良升表示。
-李潮文/文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