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房地产>  正文

“临空经济”发展迅猛“空港都市区”闪耀国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09/2011 16:22:00   来源:搜房网

  21世纪,机场,将不再只成为一个出发或抵达的停靠点,而在北京,随着首都机场国际排名的日益提升,“临空经济区”的迅猛发展,传统观念中以三元桥为中心的“国门”区域正不断北移,逐渐在出入京城的国内外旅客“落地第一站”——首都机场周边强势凝聚。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首都机场周边不足15分钟的路程里,你将看到一片新兴的、以首都机场为中心打造的繁华“空港都市区”,这里的人们将同样享受到各种毫不逊色于CBD城市核心的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交通餐饮等应有尽有的服务配套——而这,也将是21世纪全球倡导的以机场为中心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伴随北京 “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首都临空经济区的迅速成熟,一种以航空业为驱动的新型城市模式正在逐渐成型和推广。业界广泛预测,崭新的“临空经济时代”和由此带来的全新商务和生活的“革命”,即将在北京,即将在首都机场所辐射的“空港都市区”内率先开启。

  国门商圈持续北移 首站落地T3航站楼

  2004年,“国门”以及由此衍生的“国门大道”概念在三元桥区域初现,并凭借高端商务氛围的迅速形成为人们所熟知和津津乐道……2007年,国门大道北扩崛起望京,将这一片北京人眼中曾经的“荒芜之地”改造成为京城最具居住氛围和产业氛围的“国际化新区”,2010年,不断价值递增和逐步升级中的国门大道辐射范围直达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已成为时下外界公认的“国门区”首站,中国风采和首都风采在国内外旅人“脚踏实地”的那一瞬间,尽显无疑。

  国门商务区作为北京空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总体规划面积为19.65平方公里,预计建设总投资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国门商务区五大功能组团——国际商务核心区、航空商务办公区、机场服务办公区、商业综合服务区、航空产业配套区,将形成由航空服务、总部商务、酒店公寓、商贸服务、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预计到2015年,区内将建设商务办公、酒店、文化休闲等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50万平方米。生产总值实现170亿-200亿元人民币,成为北京发展临空经济价值的最高体现。

  “国门”的持续北移,充分顺应了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纵观历史脉络,从2004年至今,国门区的持续延伸无不体现出实体经济引擎的强大推动力。以首都机场为中心打造的北京“临空经济区”,是北京创建“世界城市”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集航空运输、物流、购物商城、旅游休闲、工业开发功能于一体。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还是县级行政区的顺义县提出“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随后规划出林河、空港两个工业区和一个国家级出口工业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在的顺义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首都机场为核心,以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空港物流基地、林河工业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国门商务区等六大功能组团为基础,以航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代表的临空产业集群,呈现出向周边辐射发展的强劲态势。

  北京“临空经济区”依托的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航线最丰富、覆盖面最广、航班最密集、运量最大的航空港,为亚洲唯一拥有3座航站楼、3条跑道同时运营的机场,每天超过70家航空公司的1400个航班在这里起降。来自国际机场协会(ACI)的权威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300万人次,被评为中国内地首家Skytrax四星级机场,同时这一排名跃居世界第二,超越老牌的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6600万人次),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杰克逊国际机场(8840万人次),同时荣膺最具潜力价值机场排名榜首,根据目前的增长速度,将可能在未来两年内成为世界旅客吞吐量最大的机场。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体现世界级竞争力

  “临空经济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表示:“2010年,以北京临空经济区辐射的北京临空经济区经济总量占顺义区70%、占北京市3.4%。财政收入占顺义区85%,税收年均增长在50%左右;增加值年均增长35%左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而来自2010年举办的第十届国际临空经济区会议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对北京地区经济贡献的总效应为734.03亿元,占北京GDP比重的7%,为北京地区创造了65.4万个就业机会,占北京地区就业总数的12.86%,对中国社会经济总贡献为2533.95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0.84%,已然形成了举足轻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

  就在近日,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全国人大代表、市发改委主任张工3月6日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北京代表团开放日上透露,北京新机场项目已经确定落户大兴,争取在2011年年内开工建设。根据北京“十二五”规划的描述,未来五年,北京将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及亚洲门户。建成北京新机场一期,新增航空旅客吞吐能力4000万人次。新机场将加强和首都国际机场、中心城间交通联系,实现新机场半小时通达中心城区。此外,北京市还将完善首都国际机场功能。到2015年,全市航空旅客吞吐能力将超过1.2亿人次。

  也就是说,除去第二机场4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剩余的8000余万人次仍将由首都国际机场来承担和消化,也就是说,首都机场仍然是北京空港经济的主要载体,随着部分运力向新机场分流,围绕首都机场的产业将得以进一步的升级。

  “到2030年,在100公里范围内,中国95%以上的县级行政区,95%以上人口将得到航空服务,所服务区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总量的98%”。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表示,机场正在同样成为主要的商业驱动力,发展以机场为依托、以临空经济区为引擎的临空经济,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宜商宜居、配套成熟的空港都市区,已经成为国际性大城市的大势所趋。

  地产大鳄助推“空港都市区”

  临空商务圈大规模建设“开锣”

  “空港都市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教授约翰•卡赛德于2000年提出,其定义是:以机场为核心,由航空产业吸附相关商务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协同发展,从而集聚人气形成的城市新形态。空港都市区的出现,让机场在更多功能维度上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平台,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依托于空港都市区横跨首都机场第一和第二高速路,西起温榆河中央别墅区,东至东六环,北接机场征地界,南临机场南线高速路,总规划面积19.65平方公里,可建设面积9.65平方公里。到2020年,空港都市区将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复合功能区,最终形成由航空服务、总部商务、酒店公寓、商贸服务和高新技术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据了解,中建、绿地、首开等地产大鳄均已提前布局在空港区域拿地,其中由中建地产和绿地集团共同开发、位于T3航站楼东南“黄金十字”交汇处国门商务区首站的翼之城项目近期即将闪亮登场。项目由4栋5A级写字楼、6栋SOHO办公楼和1栋主体商业中心组成,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5A级写字楼将为领先的航空、外贸、物流企业定制高标准的总部大楼,而每套50—99平方米的SOHO办公产品将受到众多空港、三元桥、望京区域中小企业和投资者的青睐。凭借商业+写字楼+SOHO的一站式规划理念,高科技含量的办公、生活设施颇受市场认可。

  “临空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已经完成,主要定位五大功能分区,目前土地正在拆迁过程之中,今后将有大规模的商业金融用地陆续推入市场。”北京国门空港经济技术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李红透露。“目前开发的重点是国际商务核心区,区域以为跨国公司和总部型企业设立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研发中心等为主要功能。”李红介绍,园区土地多为商业金融用地,规划建筑高度18-45米,建成后将为低密度绿色办公产品。土地出让则以规划路网形成的自然地块为基本出让单位,可多块组合联合出让。

  事实上,目前空港区域的高端配套正日臻完善,包括希尔顿和朗豪两个五星级酒店、斯普瑞斯奥特莱斯均已开业,人气不断提升。多位城市规划及商业地产行业专家在采访中表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空港区域价值将随着“空港都市区”的迅速发展而得到社会的的广泛认可和充分挖掘,区域将真正成为北京总体规划中描述的继中关村、金融街、CBD、奥林匹克中心、亦庄之后的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