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11年各地要合理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的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对此,分析人士指出,涨幅控制目标的提出,将扼杀房价超预期上涨的空间。同时,本次“国八条”继续着眼于遏制投机性需求和增加供给,在一系列调控组合拳“冲击波”的持续影响下,今年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可能将好于去年。
首提房价控制目标
时隔四个月,国务院再出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此次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可能是针对近期连续4个月的房价小幅度的反弹,且临近春节前成交量也在放大等现象。当前,我国高房价水平和老百姓收入间的直接矛盾仍旧很大,低收入群体和保障性住房供应之间的矛盾也较大,因此国家针对房地产的调控肯定不能放松。
与去年出台的“国十条”、“国五条”相比,本次调控进一步明确、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责任。杨红旭认为,政府首度明确提出要各地制定房价控制目标,未来部分高房价城市将制定房价的涨幅控制线,也有部分城市可能制定一个房价收入比的区间。在这样的政策压力下,调控房价的效果肯定会比去年好。
“近期我国部分城市房价呈现出强劲的放量上涨的态势,政策需要收紧。”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表示。
剑指投机性需求
围绕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和抑制投机,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二套房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均将从严制定住房限购措施。对此,王小广表示,货币的政策趋于稳健对房地产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抑制投机性房产需求,必须增加投机成本,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能够起到很强的抑制作用。
范剑平指出,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60%,肯定将有力打击部分投机性房产需求。“由于通胀预期、银行信贷等因素,目前仍有不少人心存幻想,这使得投机性需求无法根除。”他认为,调控政策一定要着力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宏观调控力度要坚决,使得投机者不再低估政府调控的决心。
杨红旭则提出,本次会议意味着“限购令”将全面升级,基本上所有的一二线城市都须限购,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将进入到限购行列。同时,已经公布“限购令”的20多个城市将重新调整限购的口径,因为除深圳外,这些城市先前都规定居民还可新购一套。
保障房用地将单列
本次会议为今年房地产用地供应进一步定调。原先部分人士担心的保障房用地供应被明确提出“单列”,应保尽保。同时,今年的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
范剑平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的调控仍需坚持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供给,二是抑制不合理的需求。就地方政府而言,必须确保保障房的供给。2011年至少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可能面临许多困难。因此,国务院在年初就明确提出,要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坚决完成保障房项目建设的任务。
王小广认为,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问题是如何确保完成项目的指标。“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虽好,但能否促使地方政府真正加大执行力度,目前仍值得观察。”
杨红旭认为,本次调控提出,今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的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有助于增加商品住宅供应量和抑制房价。同时,推广以“限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商品住房,将使得限价房规模进一步增加,估计全国实施限价房的城市将大大增加。
缘何未提房产税
本次常务会议在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并未明确房产税的具体开征内容,这引来部分人士的猜测。
范剑平认为,房地产调控需要综合多项措施,而房产税的意义更多是在于调节收入分配。但是推进房产税试点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意义还是很重大,有利于进一步抑制投机性需求。
王小广则认为,未来房产税逐步推行,肯定能有利于房地产宏观调控,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可能性不大。“房产税的推行将面临很多障碍,包括既得利益者、体制等因素。”他表示。
分析人士预计,尽管本次“国八条”未明确提出房产税,但上海、重庆等地的房产税试点仍可能于近日推出。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中国房地产发展年会即将在北京盛大召开。本届年会将聚焦十二五规划,深度解读未来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之路,欢迎您就关心的热点话题建言献策。我要提问
相关阅读:
调控还是空调?专家解读二套首付比率提升新政
楼市新调控政策出台 地产股短期或明显受压
史上最严厉楼市新八条 三类购房者影响分析
楼市调控祭出“新国八条”房价调控目标化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