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房地产>  正文

解密中国房地产泡沫:高收入阶层需求推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2/2010 10:36:00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7月22日,碧桂园委任莫斌为总裁及执行董事。这是继保利地产、龙湖地产、SOHO中国、万科、金地高管变动之后,又一起大型房地产商高管人事地震。

  房地产商高层频繁变动的潜台词一般为销售状况不佳、融资不当等。但是变动有一个敏感的时间点,那就是在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之后,房地产商需要做出新的战略调整,人事变动也就在所难免了。

  7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7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强调:将继续执行该通知及相关配套政策。

  上涨的统计数据与强硬的政府表态,与之相应的是中国房价“高泡沫论”,这些为房地产商在严厉调控过程中进行人事变动提供了注解。可是,简单的“高泡沫论”模型,忽略了隐藏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背后特殊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我们认为,中国正经历一场如火如荼的全民住房“重置”。

  “高泡沫论”者的疏忽

  目前市场盛行的“高泡沫论”,其逻辑基于国际通用的一项指标:房价与家庭收入比。该比率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房价,除以该国或地区的平均家庭收入。

  目前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是,该比率如在1.5至3倍之间,房价为“可负担”;如超过3倍,房价存在泡沫;如果超过5倍,则房价为“严重难以承受”(根据PerformanceUrban Planning的《2010国际房价承受力调查》)。

  在全中国范围内,对普通双职工家庭,目前这一比率达到6.8倍。在北京和上海,该比率更高达10倍和13倍。这便是中国房价“高泡沫论”的逻辑基础。

  然而在这个逻辑里,“高泡沫论”者却忽略了与中国房价相连的特殊社会背景。

  长期以来,“房价与家庭收入比”多被用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与中国不同的是,经历百年市场经济洗礼,发达国家的社会整体住房水平已相当高,绝大多数人的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满足,并没有迫切的“换房”需求。

  与之相反,在1998年全面住房改革以前,中国的住房建设严重滞后,绝大多数的住房完全不符合现代居住标准。1998年,中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仅为9.3平方米(据住建部数据),许多城市住房年久失修,缺乏起码的维护和配套系统。几乎每一个中国城镇居民,都有较迫切地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