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开始的本轮的调控政策出台至今2月余,在强烈的观望情绪下,全国各大城市成交量继续维持低位。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上游,土地市场同样受到了调控政策的影响,热度明显降低。不过,近期部分房企纷纷趁低“抄底”吸纳优质地块。如行业龙头万科,在销售大幅下滑的5月买入了8个新项目。而在广州,4月以来首次推出的2幅住宅用地,也吸引了至少3家开发商于今日参与竞价。
土地市场成交低迷溢价率明显下滑
4月中旬以来,部分重点的城市楼市成交量持续萎靡。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重点城市楼市成交面积环比全线下降,在其监测的35个城市中,成交面积几乎全线下跌,其中南京下跌幅度最大,达75.27%,杭州、成都次之,下跌幅度均超过50%。北京(不含政策性住房)、上海、深圳的环比跌幅分别为33.67%、22.9%和28.9%。
这种成交量的萎靡与5月的一脉相承。5月中原监测的9大重点城市一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大幅下降,普遍降幅在五成左右。9城市中,以杭州的降幅最大,环比降八成以上;其次是京、沪、深、渝4城市,环比降幅在5—6成;成都和武汉两市降幅约为3成。
作为房地产的行业的上游,土地市场显然也受到了调控政策的影响。成交低迷,不少房企揣着现金不敢轻举妄动,导致土地市场热度明显降低。
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5月全国12个被监测城市的居住用地成交面积672公顷,虽然环比增长22%,但较前12个月均值仍低12%。此外,5月居住用地的溢价率继续明显下滑。除上海多幅热点地块成交,导致溢价率高达123%,其余城市均未超过40%。而标杆房企的购地支出环比也比上月下跌两成左右。6月4日—6月17日,全国12个被监测城市宅地成交更是仅33公顷,较新政前周平均的194公顷下降83%。
具体到一线的城市来看,也有不少有意思的现象。北京房山6月22日招标出让两块居住用地,最后分别拍得12.18亿和1.6亿,这也已经算是北京近期很大一宗的土地交易了;广州今日将出让2个位于荔湾区的地块,但实际上原本还有一个位于白云区金沙洲的“前地王”也将公开出让,但6月4日,广州市房管局又紧急通知暂缓出让该地块;此外,深圳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无地出让,而上海土地市场也已连续4周陷入停滞。
4月中旬以来,部分重点的城市楼市成交量持续萎靡。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重点城市楼市成交面积环比全线下降,在其监测的35个城市中,成交面积几乎全线下跌,其中南京下跌幅度最大,达75.27%,杭州、成都次之,下跌幅度均超过50%。北京(不含政策性住房)、上海、深圳的环比跌幅分别为33.67%、22.9%和28.9%。
这种成交量的萎靡与5月一脉相承。5月中原监测的9大重点的城市一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大幅下降,普遍降幅在五成左右。9城市中,以杭州的降幅最大,环比降八成以上;其次是京、沪、深、渝4城市,环比降幅在5—6成;成都和武汉两市降幅约为3成。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上游,土地市场显然也受到了调控政策的影响。成交低迷,不少房企揣着现金不敢轻举妄动,导致土地市场热度明显降低。
中原地产数据显示,5月全国12个被监测城市的居住用地成交面积672公顷,虽然环比增长22%,但较前12个月均值仍低12%。此外,5月居住用地的溢价率继续明显下滑。除上海多幅热点地块成交,导致溢价率高达123%,其余城市均未超过40%。而标杆房企的购地支出环比也比上月下跌两成左右。6月4日—6月17日,全国12个被监测城市宅地成交更是仅33公顷,较新政前周平均的194公顷下降83%。
具体到一线城市来看,也有不少有意思的现象。北京房山6月22日招标出让两块居住用地,最后分别拍得12.18亿和1.6亿,这也已经算是北京近期很大一宗的土地交易了;广州今日将出让2个位于荔湾区的地块,但实际上原本还有一个位于白云区金沙洲的“前地王”也将公开出让,但6月4日,广州市房管局又紧急通知暂缓出让该地块;此外,深圳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无地出让,而上海土地市场也已连续4周陷入停滞。
》》楼市中场哨——2010北京楼市年中盘点 政策篇 关键词篇 购房者心态篇 土地篇 别墅篇 博客篇 新盘篇 市场篇
相关新闻:
北京万科"名校+名企"合作迈上新台阶
万科保利降价潜规则:房产证面积小于实际面积
万科北京新盘低价入市 毛大庆称将适应市场调整价格
机构笑迎农行姗姗而来 万科再受"被降价"困扰
土地市场继续冷风劲吹 上海万科否认降价20%
多地楼市传降价风声 上海万科新盘价格下调20%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