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房地产>  正文

冯海宁:户籍改革 需改掉发“证”容易“居住”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2/2010 09:05: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虽是一字之差,但却是执政理念的转变——从管理转向服务;是公民权利的改善,从权利差异迈向权利平等——尽管实行居住证制度的距离真正的“同城同权”还有距离,但已走向“同城同权”。在复杂的国情背景下来审视居住证制度,可以说是不小的进步。

  然而,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从是公民权利的角度来观察户籍的改革进度,还难以说满意。一方面是目前仅有深圳等十多个城市实行居住证制度,绝大多数城市还不见踪影;另一方面,已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城市,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无疑,户籍改革能否加快进度,不仅需要政府决心,还需要民意鞭策。

  

 舆论呼吁户籍的改革,显然不是呼吁概念上的变化,而是呼吁权利上实实在在的改善,即消除公民待遇上的户籍歧视。但现实是,要想实现“同城同权”,还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对于实行居住证制度,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国家层面没有统一制定实施办法,结果是各行其是。

  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认为地方的财力和公共实施还不能承受更多的外来人口;二是存在“懒政”思维,认为实行居住证后,城市管理的难度随着人口增加而增加。例如,深圳市公安局长李铭就把治安问题归结于流动人口失控,并称“无业人员不清除出去,深圳没有太平”;三是存在排外思想,认为外来人口会抢户籍人口上学、就业的机会。

  毫无疑问,实行居住证的制度是对地方政府从执政理念到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的全方位考验,因此,地方政府既不可能大范围发放居住证,也不可能立即为居住证持有者提供所有服务。之前,郑州也曾取消过暂住证制度,但当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后,财力不足导致医疗、社保等方面负担猛增,最后不得不再次启用暂住证制度。

  事实上,已经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城市,所谓的“同城同权”,其实居住证的持有者所能享受的待遇非常有限——仅能享受公共交通、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子女上学、住房、社保、医疗等核心高层次公共服务依然享受不到,而且何时从基本公共服务上升到高层次公共服务还是一个问号。

  中国有个成语叫“安居乐业”,也就是说能“安居”才能“乐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给外来人员发“证”很容易,但是,要想让他们“居住”下来,或者能够“安居”,确实还很难。社会的保障跟不上,就谈不上能让他们“乐业”了。

  面对户籍改革举步维艰的局面,我以为,国家的层面理应及时出手:一是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或者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壮大地方财力以保证户籍改革顺利进行;二是杜绝公款消费和浪费,把公共资金用在民生之需上;三是应统一制定城市居住证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给地方政府拖延改革、玩弄概念的机会。

  总之,无论是从法规、人权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外来人口贡献、社会开放与发展的角度观察,绝不能再允许人为因素成为户籍改革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