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线城市房地产调控细则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炒房者从重点城市退出,并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然而,记者深入采访时,一些房开商明确表示:比起囤房,更乐于“囤地”,将短线炒作的资金用于2-3年的“中线炒作”,将大量资金用于与地方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中,采取“与地方政府共谋发展”、“共享囤地成果”的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
二线城市成为资金流入密集区
记者对长期在广东、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进行土地投资的业内人士李克彬进行采访时,他明确表示,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大量资金向中西部省区涌入的状况,其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巨大投资效应。
李克彬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1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将超过400亿元,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完成投资18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00亿元;贵州公路水路交通总投资目标计划完成360亿元,力争完成400亿元……
李克彬说:“这还只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算上中西部中心城市的路网建设、水电管网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投资,总额肯定是现在的几倍。如广西南宁市201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有170亿元,柳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也超过80亿元,来宾市要搞环城水系建设,投入的资金量也很大。”
庞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吸引着众多在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前期房地产市场暴涨获得的资金投入到“升值空间巨大”的中西部城市。
来自深圳的投资商林羽凤2009年上半年在广西南宁地王国际购买了6000多平方米的写字楼,当初的价格不过5000多元每平方米,2010年初价格就增长到1万多元钱每平方米。
林羽凤认为:“资金流入南宁、昆明、贵阳、柳州、大理等城市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沿海和东部一线城市已经成为房地产价格调控的‘聚焦点’,重拳打击下唯有快速转移资金才是最安全的。”
记者采访的多位房地产开发商均认为,资金向中西部省区二三线城市的流动成为必然,与此同时,他们更强调,短时间里不会继续在囤积楼盘、购买转手项目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原因就在于:楼盘和房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政策打击的关键。这就意味着即使通过招拍挂拿到了当地的“地王”,银行肯定不会提供相关的项目贷款,投资伙伴也会充分考量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的风险,而购房者当然不会在中央政策连续出台、房价面临很大压力情况下,投资购房。
相关阅读:
住建部将对捂盘囤房哄抬房价的房企列“黑名单”
专家:征住房保有税早比晚好 让囤房者付出高成本
土地增值税剑指囤地捂盘 此举或加快现有土地入市
国税总局细则剑指囤地捂盘 或破楼价不跌僵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